郑得荣先进事迹大全(2)
老而好学,耄耋勃发。年岁的增长非但没有让郑德荣的学术科研节奏放缓,反而是“大弦嘈嘈如急雨”“大珠小珠落玉盘”,新见迭出,成就斐然。
74岁时,郑德荣完成了吉林省委宣传部宣传文化基金项目《郑德荣自选集》,收入选集的这些论文不仅涉及领域多、各成系列,而且有很多论文填补了学术研究的空白和匡正了传统学术观点,受到_学界专家的高度评价。同年还出版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书,该书是由教育部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组织编写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丛》12卷之一,获2001年国家图书奖。76岁时,出版了《国情·道路·现代化》一书,该书是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定的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百部重点图书之一。_学家龚育之高度评价该书具有“跨度广、容量大、视角新”“新意迭见、情感激扬”的特点,“堪称集思想性、学术性、可读性于一身的精品之作”。该书获第六届吉林省政府优秀图书奖。77岁时,出版了《20世纪中国三次历史性巨变研究》一书……
70岁以后,他撰写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两次历史巨变比较研究》一文入选全国纪念新中国成立50周年学术研讨会;《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实践》一文入选全国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理论研讨会;《中国特殊国情、特色道路与现代化》一文入选教育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学术研讨会;《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历史经验——以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创立为视角》一文入选全国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理论研讨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奠基人》一文入选全国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理论研讨会;《发展是硬道理——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本质和规律的深刻揭示》一文入选全国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理论研讨会……
2001年,郑德荣以饱满的政治热情积极投身建党80周年活动。作为宣讲团成员,他不顾盛夏酷热,在长春、四平、通化等地作了12场宣讲报告,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热烈欢迎;2002年11月,郑德荣作为吉林省委学习十六大精神宣讲团成员,为宣传好十六大精神,他反复研读十六大报告,虚心参加省委组织的集体备课,并赴松原为全市干部群众作了长达3个小时的宣讲报告,引起了强烈反响……
“我受党的教育多年,毕生的追求就是用自己的所学为党、为国家多作贡献。”“要尽职尽责地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我自身就必须孜孜不倦,不断上进。”这是郑德荣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更是他一生驰而不息始终奋战在马克思主义教育一线的动力源泉。
对科学研究的执着与热爱,让郑德荣成为学术上的“常青树”。
每当有人问起是什么原因让他毕生求索、沉浸于_研究工作中的时候,郑德荣回答:“工作需要,就是我的志向。做什么爱什么,干什么学什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个人利益服从党和国家利益,是铭刻在心的信条。”话语中饱含着郑德荣对事业的执着与热爱。
郑德荣曾说:“立志要把自己的一生献给党和国家。”他做到了!他把_研究这份事业坚守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2012年末,郑德荣患病住院做了一次手术,87岁的他只休息了三四个月,就又回归到学术科研工作中。
2013年,郑德荣被确诊为结肠癌,还患有肾结石。在肾结石手术后半年,又要做结肠癌手术。大家都担心近90岁高龄的他是否还能经得起这样的考验?他却开玩笑地说:“手术无非是像女性剖腹产一样,在肚子割一刀,女子都能承受,何况男人?”
郑德荣术后身体还未完全恢复,伤口又产生排线反应,内部化脓,医生嘱咐需要好好休息和治疗。但他当时在申请国家课题,根本停不下来,尽管学生们轮番劝说,他也只是口头答应,却依旧奋战在治学科研上。
2013年10月,术后的排线反应更严重了,他不得不开始了为期半年的治疗。这段时间他受了很多皮肉之苦,但他依旧坚持治学。每天在往返于医院的途中,他总会和学生交流新的发现与见解。
他总说:“每天也就吃药,连针都不打,干嘛不让人看书做文章?这样的静养一点都不舒服。”到了后来,他强烈抗议,并让学生从家里给他捎去《邓小平时代》《毛泽东年谱》等书,才稍微缓解了急迫的心情。
2013年年底,医院同意郑德荣出院,他高兴得像个孩子一样:“我早就好了,终于可以回去继续看书做学问咯。”
2014年春天,他病情出现反复,在医生的严厉叮嘱下,他终于不得不给自己的工作做减法:上午办公,下午休息。但就算如此,他每次在上午给学生授课时,总会得意地告诉学生,他清晨4点多就能起来备课,并且又开始构想新文章了。
2018年3月中旬,学校要准备一份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论文,那时候郑德荣刚出院,身体还很虚弱,写字都没劲儿,却坚持在家手写了9页论文。然后他念,学生打字,用了一个多小时。其实那时他强忍着肺部的疼痛,却佯装没事。
2018年4月17日,这时的他已经处于癌症末期了,癌细胞已转移到全身,那种巨大的痛苦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但他心中却还惦记党的事业。有关部门对他写的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论文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那个时候的他已经在吸氧了,完全可以交给学生修改,但他却拔掉吸氧管,让学生念给他听,边听边提修改意见。
5月1日,也就是他临终前两天,他还在听取学生学_社会主义思想的心得体会。
5月3日,郑德荣走了,走的时候没有留下任何有关家事的遗言,最后一句完整的句子是“中国共产党一定要坚持工人阶级的领导”,最后一个完整的词是“不忘初心”。直到他永远地离开这个世界时,他心中念念不忘的仍是他终生热爱的党的事业,仍是他毕生追求的马克思主义真理!
广其学而坚其守,存一息而不堕志。郑德荣信念坚定,追求执着,学识广博,治学严谨,为人谦逊,人格高尚,把个人融入时代,把研究融入生命,把创新融入学术,锲而不舍,驰而不息。这就是一个学者的一生,这就是一名党员的追求,这就是一种精神的光芒!
郑得荣先进事迹3
近日,省委书记巴音朝鲁就深入学习宣传优秀共产党员郑德荣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以郑德荣同志为榜样,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到“四个伟大”的生动实践中,坚定信念,开拓进取,矢志奋斗,奋力开创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发展新局面。
郑德荣同志是全国著名中共_学家、毛泽东思想研究专家,我国中共_学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把一生都献给了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事业和党的教育事业。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作为一名“红色理论家”,郑德荣同志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不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一生坚持在马言马、忠诚信奉和践行马克思主义,一生视学术为生命、矢志不渝传播科学真理,一生传承红色基因、把德育为先贯穿培养学生全过程,一生紧握时代脉搏、与时俱进探索马克思主义真谛。年届九十时,他将研究方向拓展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用行动践行“信仰一旦树立了就要一直坚持下去!我一定站在真理这一边”的承诺。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政党,如一个人一样,最宝贵的是历尽沧桑,还怀有一颗赤子之心。”郑德荣同志毕生“在马言马、懂马信马、传马护马”,以“一颗赤子之心”始终高举旗帜跟党走,坚持党和国家的需要就是自己的学术选择。郑德荣同志的“四个一生”是对理想信念力量的生动诠释,体现了一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彰显了一名共产党人对信仰的执着追求和对党的无限忠诚,为我们树起了一面旗帜。
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示范是最好的说服。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大力弘扬郑荣德同志的精神,就是要广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全身心投入到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中去,进一步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始终坚持爱党护党为党,始终保持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状态,为决胜全面小康、建设幸福美好吉林汇聚磅礴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