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怀的个人事迹(2)
郭永怀的个人事迹4
12月15日晚,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观看了歌颂郭永怀先生生平事迹的科大原创音乐剧《爱在天际》。全剧讲述了科学大师郭永怀先生的感人事迹,剧情以郭永怀先生和夫人李佩教授及女儿芹芹的亲情为切入点,以郭永怀先生回国、育人、研制两弹一星、牺牲、神舟发射的故事为主线,把他对祖国、对党的深厚感情紧紧地与繁荣祖国的科技事业联系在一起,展现出郭永怀先生在两弹一星研制工作中的重要贡献。剧中将科学家们对国家、民族、事业、亲人的情感作了相当细腻的描写,深情地阐述了老一辈科学家的大爱精神。
在新中国的“两弹一星”发展事业中,郭永怀先生是那个火热年代里报效祖国、献身国防的老一辈科学家的杰出代表。他们当中不仅有郭永怀、钱学森和邓稼先这样卓越的人值得我们敬仰,更有成千上万奉献一生的无名英雄值得我们铭记。正如剧里所说,在当时恶劣的环境和艰苦的条件下,他们这一代人“献完青春献终身,献完终身献子孙”的爱国精神震撼着每一个观众的心灵。纵然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沙漠里吃不饱、穿不暖,出门便是漫天的黄沙吹蚀着眼睛、拍打着脸庞,彻夜怒吼的狂风让人难以入眠,连基本的实验设备都极度匮乏;纵然学术上、技术上的一个个困难接踵而至;纵然长时间远离亲人、远离家乡,但没有一个人退却。他们抱着必胜的决心,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为新中国铸造强大的国防,为新中国的前行保驾护航。他们心中坚定一个信念,新中国的成立来之不易,只有拥有强大的国防力量才能保证新中国在风云变幻的历史进程中屹立不倒,才能保证饱经战火、积贫积弱的祖国远离战争。他们心中怀着一个理想,中国能拥有自己的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中国这个东方巨龙能重振雄风。
纵观我国已经取得的国防成就,歼10系列战机不断成熟发展、歼20和歼31战机的试飞、“辽宁号”入列、歼15战机上舰以及“神舟”飞天、“嫦娥”奔月、“北斗”导航、“天链”组网,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空前高涨,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呈现一个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这一切成就的取得离不开郭永怀等老一辈科学家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为我国的国防科技铸造的'坚实基础。他们用自己的躬身实践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使我们的国防科技在较短时间内迈进了世界领先的行列。
他们本可以一辈子在国外和妻子儿女过着安逸的生活,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受众人崇敬;他们本可以在学术上去的更高的成就,名留青史。但作为一名华夏儿女,他们时刻没有忘记此时贫穷落后、命运飘摇的祖国母亲。
郭永怀的个人事迹5
郭永怀,1909年出生于山东荣成县一个农民家庭。他从小放牛拾柴,因家境贫寒9岁才上学,先后在石岛镇明德小学、青岛大学附中就读。他成绩一直拔尖,受到校方特殊对待和奖励,初中毕业后考上了南开大学预科理工班。一个农民的孩子能够走上这样一条道路,在当时社会极为罕见,因此他特别珍惜学习的机会,于1933年又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后,他被着名光学专家饶毓泰留作助手和研究生。
1937年,卢沟桥炮声响起后,郭永怀与北大师生们一起南迁,历尽艰苦跋涉到达昆明,在新建的西南联大改学航空工程。1939年,他考上了中英“庚子赔款”留学生。在上海登船前,他发现领到的护照竟是由日本政府所签发,怒不可遏,毅然放弃这次机会。八个月后,郭永怀接到加拿大的留学通知,进入多伦多大学。他只用半年就取得了数学硕士学位,接着便选择了空气动力学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作为博士论文题目。因导师认为这一课题难解,他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向航空大师冯·卡门请教,并与在那里学习的钱学森、钱伟长等结为好友。1945年,郭永怀获得博士学位后,到美国康奈尔大学任教,不久就担任了副教授、教授。
1956年,郭永怀冲破美国政府的阻挠,携全家回到祖国。经先期回国的钱学森推荐,他担任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郭永怀在回国后的12年间,一直追求进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把稿酬作为党费上交,并将从国外带回的电动计算机、排风扇交给公家使用。
1960年,中央决定自行研制核武器后,105位科学家组成了一支特殊的科研群体。郭永怀担任了九院的副院长,主管力学部分,并负责武器化的设计指导。1963年,他与科研队伍迁往青海新建的基地,在恶劣自然条件下经常风餐露宿,解决了许多重要的动力难题,被戏称为核研究领域的“叁尊大菩萨”之一(另两尊是理论、试验部门的负责人)。
20世纪64年10月和翌年5月,我国第一、第二枚塬子弹先后爆炸试验成功,周总理、邓先圣专门为郭永怀等科学家摆了庆功宴。1965年以后,郭永怀在参与氢弹研制的同时,又参加了人造卫星的设计。与此同时,为了完成援外任务,他还担任研制一种单兵肩扛式防空导弹的总设计师,只用了不到半年时间就奇迹般地制成了这种超低空的地空导弹。
1968年12月5日,郭永怀从青海试验基地赴北京汇报。飞机降落时发生坠毁事故,他不幸遇难,时年59岁。同年12月25日,国家内务部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