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优秀事迹7篇(2)
面对恶劣的工作环境和感染人畜共患病等风险,赵剑十年如一日,从不退缩。在这10年中,不断有人问她是否后悔,她总说:“不后悔,我学了7年的专业,如果轻易放弃了那才后悔。”
和赵剑一样选择在专业一线坚守的,还有苏州长风航空电子有限公司工艺员陈玮。作为90后的他,一毕业就到企业生产一线工作,如今已经成为一名从事数控编程与工艺编制的高级技师、工程师。
航空整流罩类零件是飞机发动机进气口温度传感器上的重要结构件,但此类零件为异形薄壁件,装夹定位困难,造成生产效率低下且零件合格率较低。陈玮根据夹具设计知识不断试验调整,改善加工方式,将加工工序由6道缩减至1道,零件一次加工合格率由43%提高到100%。零件精度及加工稳定性显著提高,温度传感器的精度得到了保证,航空发动机的性能也得到了加强。
身为复合型人才,陈玮带领团队攻坚克难,获得专利8项,完成技术攻关30多项,并带动多人成为技术能手。从工艺设计、数控编程到数控机床加工操作,陈玮将理论和实际操作有机结合,成为机械加工工艺及数控铣加工操作方面的佼佼者,在为企业创造巨大效益的同时,也为国防军工产品的生产技术突破作出了重大贡献。
“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优秀事迹6
从小在城市长大,名牌大学毕业后去海外留学,当年的秦倩或许怎么也不会想到,如今她会成为村里大娘们口中的“闺女”,会认上一个13岁的干女儿,会被一个脑瘫患儿喊“妈妈”。
2016年,秦倩从共青团河南省委来到周口市西华县迟营乡孙庄村党支部任第一书记。几年间,她引导农民发展百农园合作社,建立电商服务站,带动100户352人脱贫致富。在她的带领下,孙庄村从无集体收入、无村庄规划、无基础设施的“三无”省级贫困村,变成了河南省脱贫攻坚示范村。
她真正把村子当成了自己家,把村民当成了家人。秦倩多方联系,把脑瘫儿童小俊豪送到河南省儿童医院接受免费治疗,使他的病情得以缓解。每次去看俊豪,秦倩都给他洗脸洗手喂饭。有一天,平时不会说话、智商只有一岁的小俊豪,突然喊了一声“妈妈”,秦倩又惊又喜,眼泪哗地流了下来。对于一个未婚女孩,这一声“妈妈”是何等的信任和珍贵。正是这种付出和真心,换来了父老乡亲对她的真情,大娘们都亲切地叫她“闺女”。
80后的秦倩是乡亲们眼里的“闺女书记”,90后的杨晓帅则成了留守孩子们眼里的“姐姐老师”。
2013年大学毕业后,杨晓帅以优异成绩考上了河北省张家口市怀安县的特岗教师,并自愿到当时全县条件较差的太平庄中心学校任教。
“刚来的时候,学校条件特别艰苦,水需要到很远的地方抬,等着泥沙沉底了才能用,买菜得步行半个多小时到最近的供销社。”艰苦的条件并没有冲淡杨晓帅的工作热情。为了不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她一人担负起两个年级五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当地的青壮年大部分在外地打工,小孩大多留给家里的老人照顾。对这些留守儿童来说,杨晓帅不仅是老师,也是家长。
授课、聊天、辅导作业、帮他们给在外打工的爸妈打电话……每天近距离的陪伴,让孩子们和她格外亲近,大家都喜欢这个姐姐一样的老师。有一次,杨晓帅不慎摔伤,在宿舍养伤的日子里,孩子们每天都来陪她。到了周末,好几个学生的奶奶把饭菜送到她的宿舍。
8年多来,杨晓帅扎根乡村教育,和孩子们朝夕相处,共同成长。这个90后女孩,已将自己青春岁月的美好,播种在孩子们的心田。
“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优秀事迹7
“获此殊荣,非常激动,也深受鼓舞,作为一名医务人员,冲锋在前、为百姓健康保驾护航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5月10日,雍朝斌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近日,中宣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评选出20名“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雍朝斌就是其中之一。
34岁的雍朝斌是毕节市织金县中医医院办公室主任,之前担任医院内分泌科护士长。
2011年7月,雍朝斌从贵阳医学院护理学专业毕业;2013年9月,进入织金县中医医院工作,并先后在该院急诊科、内科、针灸科、手术室轮岗锻炼学习;2017年4月加入织金县脱贫攻坚队伍,任中寨镇石丫口村驻村第一书记;2020年2月,雍朝斌作为贵州省第二批援鄂医疗队队员,赶赴武汉工作44天。
提及援鄂的所见所闻,雍朝斌至今记忆犹新。“2020年2月4日,贵州省委、省政府号召组建第二批援鄂医疗队时,我第一时间就向院领导申请并写下请战书,希望能尽一份绵薄之力。”征得医院领导同意后,雍朝斌拿上行李,匆忙赶赴武汉。直到上了飞机才给家人发了一个信息说自己去武汉了。
当天晚上到达武汉后,经过两天的培训,雍朝斌开始进入江汉方舱医院参与救治患者。
雍朝斌说,当时,方舱医院正值启动之初,条件比较差,医疗救治工作难度较大,病患较多,医院各项管理都面临巨大的压力,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挑战。
根据工作安排,雍朝斌兼任毕节市支援武汉江汉方舱医院医疗工作队队长、毕节市支援湖北武汉工作队临时党支部书记。
“为了减少感染风险,最危险的工作,我先上。”雍朝斌的语言朴实无华,却掷地有声。
尽管雍朝斌在来之前已经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但“战斗”第一夜的忙碌还是超乎她的想象。还没来得及适应和熟悉,各种问题就迎面而来。
“组长,病人吐了,要更换床单。”“病人需要口罩,需要吸氧……”雍朝斌和战友没有丝毫喘息的时间,不停在病床间奔走,直到将问题一一解决。等到交接班时,大家才发现,腰已经痛得站不起来。
“我们每个班将近9个小时,其中有6个小时在舱里工作,虽然天冷,但往往工作不到1小时,全身就会被汗水浸湿。”雍朝斌说,长时间佩戴口罩就像戴上“紧箍咒”,常常出现憋气和头晕现象,为了缓解不适,她只能用笔戳戳穴位,让自己舒服一点。
“一定要打起精神来,要以最好的状态服务患者……”每当这个时候,雍朝斌就给自己打气。
在方舱医院工作期间,雍朝斌每天要为30位患者发放口服药、测量体温、指脉氧监测、抽血、咽拭子采集、照顾饮食、心理疏导,每小时开展一次护理查房,由于工作强度较大,短短的44天时间里,她就瘦了10斤。但在她看来,所有的艰难困苦,都在患者的一声声感谢中烟消云散。
2020年2月16日,她所护理的第一个患者康复出院,临走时患者给她深深地鞠了一躬,这一鞠躬让她内心动容,也让她更加坚韧。
“援鄂,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经历,也是我职业生涯中一段闪闪发光的日子,这让我对护士的工作又多了一分热爱。”雍朝斌说,因为这一段记忆,她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自己身上神圣的使命。
援鄂期间,雍朝斌共参与收治疫情患者522人,治愈出院279人,转院126人。
2020年5月,雍朝斌被贵州省委、省政府给予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援鄂医疗队员记功奖励;7月,被贵州省委评为“全省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9月,被全国妇联、国家卫健委表彰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全国“三八红旗手”。
对于这些成绩和荣誉,雍朝斌说,“荣誉属于过去,未来还很漫长,目前我们国家还在疫情防控阶段,如果国家需要我,我依然会毫不犹豫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