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应急人先进事迹范文

关键词: 应急人先进事迹,应急人个人事迹,应急
金梅0 分享 时间: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应急人”,他们明理、增信、崇德、力行,把理想信念转化为做好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的奋进动力和工作实绩。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最美应急人先进事迹范文,欢迎阅读!

最美应急人先进事迹范文1

对他来说,灾情就是命令,有急必应、有灾必救,这是应急人的使命。他始终坚守在应急救援一线,协调调度各路应急救援力量,他就是湖北省应急管理厅应急指挥中心副主任朱学忠。

航空调度创纪录

今年湖北的梅雨期,入梅早,持续时间长,雨量大,暴雨日数多。湖北多地发生堤坝溃口,防汛救灾任务极其繁重。在汛期,朱学忠有个好帮手——备勤武汉的航空救援直升机,以及直升机背后的整套航空应急救援飞行机制。在这套机制的保障下,朱学忠创造了通航直升机半小时内起飞的纪录。

“比如,我们在某地有航空应急救援任务,从我打电话给在武汉汉南机场备勤的直升机机组到直升机起飞,只需要半小时。”朱学忠说。

朱学忠介绍,通航直升机飞行是一件管控极其严格、申请极其不易的事。“正常情况下,申请一个飞行计划,需要2天时间。”

突破发生在2019年8月4日。这天傍晚,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鹤峰县躲避峡内突发山洪,在峡谷游玩的部分游客因未能及时避险而被困。湖北省应急管理厅在当天20时接到报告后,一边迅速向湖北省委、省政府报告,一边组织指挥救援力量准备赶往鹤峰。湖北省应急管理厅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省领导初步决定赶到现场指挥救援。

可是临近夜晚,路途遥远,陆路耗时太长,民航客机没有航班。朱学忠想到了备勤武汉的应急救援直升机,如果能动用应急救援直升机就好了。由于以前从未做过,对于会不会被允许飞行、多长时间可以获得批准,他心里完全没底。但是,救人的使命感促使他试一试。

联络起飞、协调航空燃油补给、确认直升机降落地点……经过努力协调,晚上11点,直升机准时起飞。从两天到两小时,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被朱学忠成功突破。

冲锋在前的抗疫先进

2020年1月23日,武汉及湖北省各地相继宣布实行严格的管控措施,地面运输受到极大限制,各地防疫物资告急。

朱学忠向湖北省应急管理厅党委提出建议,利用航空应急救援力量,向各地输送防疫物资。厅党委立即批准了这一提议。他随即迅速着手与有关方面协商,构建“1+7”战时工作机制(1个指挥部+7个工作组),及时申请增派航空力量,调配直升机等各机型共10架、20名飞行员和40名机务及地面保障人员,拉起了“临时”航空救援队伍。

2月1日,武汉协和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等重点医院防疫物资告急,湖北省疫情防控指挥部接报后,把紧急输送防疫物资的任务下达到省应急管理厅。朱学忠领受任务后,紧急调配直升机,前往仙桃某企业将800套防护服运回武汉。

此次紧急运输任务中,直升机17时从武汉起飞,17时37分降落在仙桃临时起降点,17时55分快速安全抵达新华路体育场,全程仅用时55分钟。

这是疫情期间朱学忠完成的第一架次飞行调度任务。“经受了极限起降条件、极限运载重量、极限速度飞行的重重考验,直升机从仙桃搭载医疗物资安全降落在武汉协和医院旁的新华路体育场。在仙桃的降落地点,就是企业厂区附近的一条马路。”朱学忠介绍。

此外,朱学忠还组织荆门通航公司,联合鄂浙7家通航企业组成浙江—湖北抗疫物资空中运输“联合体”,参与疫情期间防疫物资运输工作。直升机的科学调度、及时有序调运防疫物资,为战“疫”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3月25日,湖北省应急管理厅与民航湖北监管局签署航空应急救援联动工作机制合作协议。

闻灾必动的“急先锋”

今年7月18日,湖北省恩施市马者村沙子坝发生滑坡泥石流。

得知灾情后,朱学忠在湖北省应急管理厅副厅长杨光武的带领下,来到现场展开救援协调调度。在湖北省应急管理厅成立的应急处置指导组里,朱学忠在杨光武的指导下先后组织湖北省自然资源厅、湖北省第二地质大队、安能集团、武警交通二支队三大队的相关人员组成专家组到现场查看险情、研判处置措施。

7月21日,滑坡体滑入清江河道,形成堰塞湖。当天10时,尽管上游来水冲开了一条口子,但是朱学忠还是调集安能集团、武警交通三大队的专业处置人员赶到前方指挥部,以备不时之需。米-171直升机、易瓦特无人机也在朱学忠的调度下,先后抵达恩施,协助勘查滑坡体和堰塞体现场。

在应急指导组,只要是确定的指令任务,朱学忠都毫不犹豫地坚定、迅速执行,而在之前的讨论环节,他是组内那个最敢于建言献策的人。

5月20日,朱学忠调度直升机检查汛期各地准备工作开展情况;6月11日,组织在石首市开展年度防汛综合演练,直升机成为演练的重头戏之一;7月15日,湖北省应急管理厅紧急协调3架直升机支援阳新县葵赛湖决口封堵,朱学忠全程在一线指挥调度;7月20日,朱学忠调度直升机前往荆州市洪湖、监利、公安、江陵等地巡查汛情……每一次应急航空飞行调度指令,都经由朱学忠下达。由于天气原因,他对飞行安全格外牵挂。“每次机组平安返航降落后,我悬着的心才能放下。”朱学忠说。

今年,朱学忠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面对荣誉他表示,将以此作为新起点,以更高标准推进湖北应急管理事业向前发展。

最美应急人先进事迹范文2

夜幕降临,在麻城市龟山镇鲍家墩村,忙了一天的村干部们相继回家,而骆效斌则回到村部楼上宿舍,匆匆吃完饭,便来到村民何正武家,询问他家的养鸡场在防范近期暴雨方面有没有困难。“这个点,村民都在家,方便走访。”6月16日, 骆效斌告诉记者,今年是他驻村的第5个年头,早已习惯了这样的生活。

2016年元月,湖北省应急管理厅应急救援中心副主任骆效斌,受命担任该厅驻鲍家墩村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

5年、1600多个日夜,这位有着安全建造师职称的第一书记,见证、推动这片贫瘠的红土地美丽嬗变——从一个无支柱产业、村集体负债的山区重点贫困村,到首批整村出列,112户357人脱贫;村集体年收入达23万元,村民、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4万元和0.84万元。

因工作突出,骆效斌连续4年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工作突出的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突出的驻村工作队队长”。

怀一颗初心——

把贫困户当亲人,5年走坏了20多双鞋

鲍家墩村海拔1000米,9个自然湾,3个在山上。

骆效斌来村报到那天是农历小年,天空下着雪,路面湿滑。放下行李,骆效斌顾不上休整,就和扶贫队员去慰问贫困户。他说,要在过年前,把慰问金都送到贫困户们的手中。

在67岁的黄胜书家,骆效斌愣住了:低矮的土坯房,光线昏暗,屋外下大雪,屋里下小雪。经了解,黄胜书是聋哑人,儿子在广东打工并结婚,因家里太穷,还没带过媳妇回家,家里只有她一人。

“我是从大山走出的农民的儿子,黄大妈家简陋的土坯房和我乡下老房一模一样。”他暗下决心:以后黄胜书就是我的母亲,一定要借扶贫政策为她盖起新房。

新年上班第一天,骆效斌就和村支部书记来到黄胜书家勘查地基,商讨方案。几经周折,终于为她申请到危房改造项目。2019年,黄胜书搬进了宽敞的新房,一家人团聚的那一刻,她激动得泪流满面,不停地跟儿子比划着“要感谢骆队长”。

五保老人鲍在礼,聋哑又中风,曾一度卧病在床,骆效斌隔三差五上门看望,帮助寻医问药。老人病情好转后,伸出大拇指夸赞骆效斌。在他心里,骆效斌已成了亲人。

贫困户何学珍两个读高中的女儿面临辍学。骆效斌经常鼓励她们克服困难,每年还送去慰问金和学习资料。如今,两个女儿都是大学生。

“逢年过节、遇到恶劣天气,骆队长都会到特困户家去看看,心细得连我一个女同志都做不到。”鲍家墩村妇女主任鲍会香说。

5年来,骆效斌走遍了全村453户,特别是112户贫困户,每户每年要去五六次,走坏了20多双鞋。

“没有心贴心的帮扶,哪有我们今天的好日子?”鲍会香说,疫情期间,骆效斌人在武汉,心却牵挂着鲍家墩的乡亲,多次与村干部视频,指导疫情防控,千方百计组织一批急需防疫物资送到村里,因防控有力,鲍家墩成为无疫村。

担一肩使命——

发展产业“拔穷根”,保住数万人的“饭碗”

“我和妻子在石材厂打工每月工资有8000多元,光伏发电每年分红2300元,还有各类补助补贴,全家4人年收入有12万多元。”算起脱贫账,脱贫户鲍明安一脸的幸福。

和鲍明安一样,鲍家墩全村300多名贫困人口,都搭上了产业扶贫列车,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脱贫攻坚,关键是激发内生动力,根本之策是发展产业,变“输血”为“造血”,从源头拔穷根。

五年来,骆效斌带领扶贫工作队和村干群一道,牵住产业“牛鼻子”,久久为功,探索出了“321”的“鲍家墩扶贫模式”:

成立3家合作社,能人带动一批——

骆效斌走访发现,贫困户何正武家有十几亩山林。“能不能在山林散养土鸡?”

“如果再亏了,我的损失谁来赔?”何正武曾与人合伙养过鸡,但因没有经验技术亏损了。

为了给何正武吃下定心丸,骆效斌承诺:“如果再失败,你的损失由我私人负责!”

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何正武利用扶贫小额贷款解决资金难题,建起了鸡舍,骆效斌又帮他订了3000只鸡苗和1.5吨饲料,想办法送他去培训,请专家来指导,联系销路。

2016年底何正武家脱贫,如今年收入10万余元。他还牵头成立了村养鸡产业合作社,带动5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在骆效斌推动下,鲍家墩村还成立了天麻种植、油茶2个产业合作社,激发一批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动力。

开发2个村级产业,分红收益一批——

2016年,骆效斌为鲍家墩村争取到产业发展基金100万元,并将基金入股到光伏发电项目,每年可分红10万元,村集体经济一下活了。

鲍家墩村山林资源丰富,却没有转化成经济效益。骆效斌带领大家修好通林路,改造500亩油茶林,承包给种植大户;争取50万元项目资金,建成油料加工厂,两项让村集体每年增收7万元。

依托村周边石材厂就业一批——

石材产业是麻城的支柱产业,但在2017年,其发展遇到了严峻挑战。因环保问题整个石材产业面临关停的危机,鲍家墩村在石材厂务工的村民们也面临丢掉“饭碗”的危险。

这一年,骆效斌挂职麻城市副市长,担任石材工业园副指挥长,牵头负责石材产业整改。

作为安全建造师,骆效斌发挥自身技术专长,发动高校院所专家会商,在麻城市委、市政府主导下,推出一揽子整改方案,推进石材工业园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2018年,麻城石材工业园在省级环保督察和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中顺利过关。麻城还被授予“全国石材产业集群示范城市”等称号。

5年来,麻城石材产业产值从50.8亿元增加到230亿元,带动5万多人就业,其中贫困人口1万多人。鲍家墩村30名贫困人口在此就业,人均年增收5万余元。

留一份清气——

把驻村当故乡,积蓄乡村振兴的精神财富

2016年底,鲍家墩整村脱贫后,骆效斌和他的扶贫工作队并没有停步。他提出,山上建“绿色银行”、山下建美丽乡村的思路,不断巩固脱贫成果,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5年来,在省应急管理厅支持下,骆效斌共为驻点村筹措资金490万元,全部用作扶贫工作,其中200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如今,走进鲍家墩村,宽阔的马路、明亮的太阳能路灯、运动场、老年活动中心、图书阅览室、排忧解难室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

鲍家墩村党支部书记鲍在佳深有感触地说:“骆队长驻村扶贫五年,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变化,看得见的是硬件条件的改善,看不见的是乡风文明、干部作风的变化。这将是我们实施乡村振兴的精神财富。”

骆效斌第一次参加村支部主题党日活动时,便对会风提出严厉而又深情的批评;他对村干部和扶贫工作队员作风“约法三章”;为帮助贫困户____军危房改造,他六入其家门做思想工作……

作为16家省直单位对麻城定点帮扶工作的牵头负责人,骆效斌定期召开协调会、推进会,明察暗访,督促各单位真抓实干,共筹措帮扶资金1.98亿元,实施扶贫项目46个,为麻城今年4月脱贫摘帽贡献了力量。

然而成绩的背后,骆效斌也有着一份对家人的愧疚与遗憾。

2017年,他85岁的父亲被诊断为脑瘤,而在家照顾父亲的哥哥突发车祸,留下终生残疾。骆效斌托付亲友照看他们。直到父亲去世,他才请假为父亲料理后事。

驻村期间,正是他儿子三年高中关键期,陪伴照料孩子的重任,留给了妻子一人承担。

“扶贫这条路,走起来确实不容易。在这条路上,我虽离家人远了,但和村民的心近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能参与脱贫攻坚伟大事业,我倍感自豪。”骆效斌说。

152609 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