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科学家的名人事迹

关键词: 科学家的名人事迹,科学家的事迹,科学家
陈铧0 分享 时间:

  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最新中国科学家故事(5篇合集),供大家参考。

  五位科学家的名人事迹1

  钱学森

  钱学森,著名科学家。我国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被称为导弹之父。

  钱学森3岁时就有非凡的记忆力,能背诵上百首唐诗、宋词,还能用心算加减乘除。大家称他为“神童”。

  5岁时,他已可读懂《水浒》了。他对爸爸说:“英雄如果不是天上的星星变的,那我也可以做英雄了。”爸爸说:“你也可以做英雄。但是,必须好好读书,努力学习知识,贡献社会”。

  在小学低年级时期,男孩子最喜欢玩用废纸折的飞镖。每次比试,总是钱学森扔得最远,投得最准。同学们不服气,捡起他折的飞镖仔细研究,原来他折叠的飞镖有棱有角,特别规正,所以投起来空气阻力很小;投扔时又会利用风向风力,难怪每回都数他投得最远最准呢!小小年纪的钱学森居然领悟了某些空气动力学的常识,这不仅使同学们,而且使老师也惊叹不已。

  20多年后,钱学森果然成了国际知名的力学和空气动力学家。

  晚年的钱三强身体日衰,仍担任了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核学会名誉理事长等职务。他一直关心中国核事业的发展,强调不仅要服务于军用还要供民用。1992年,他因病去世,终年79岁。国庆50周年前夕,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钱三强追授了由515克纯金铸成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表彰了这位科学泰斗的巨大贡献。

  五位科学家的名人事迹2

  竺可桢

  竺可桢自幼就很聪明而且特别好学。在他两三岁的时候,每天 晚上都要叫爸爸识字,有的时候他太忙,或辛苦了一天觉得太累,不教他,他就不 高兴甚至哭闹,爸爸只好依他。结果,在竺可桢三、四岁时,就已认识两千个左右的字。

  他的老师章先生很喜欢竺可桢的聪明,但更喜爱他的勤奋好学,对他的要求也格外严格。他经常找一些优秀的古代散文、诗词,讲解给竺可桢听。

  竺可桢不仅爱读书,而且更爱思考。竺可桢读了《爱莲说》后,就想:我要爱莲花,更要爱莲的茎和藕。他把自己读《爱莲说》后的感想告诉了章先生。章先生很为竺可桢小小年纪就这样思考问题,而且得出这样的结论所感动。他教导竺可桢说,藕虽埋没于污泥只中,但它将自己的全部营养贡献出来,使莲花亭亭玉立而不被烂泥污染,这是非常可贵的,而且藕本身也是洁白的,你要学习藕这种纯洁坚贞的品格。

  竺可桢听了这番话,印象很深。他后来给自己取了个名字叫“藕舫”,就包含了记取章先生的教诲的意思。

  竺可桢爱读书爱思考习惯的养成,影响了他以后的学习和研究,为他在我国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等学科取得卓越成就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位科学家的名人事迹3

  黄昆

  919年9月2日,黄昆出生于北京,黄昆父亲黄徵是中国银行高级职员,母亲贺延祉也是银行职员。母亲毕业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人严肃认真,对黄昆少年时期的成长,有过很大影响。黄昆小学就读于北师大附小、上海光华小学,中学在燕大附中、北京通县潞河中学。他从小聪明好学,学习成绩优异。1937年,黄昆考入燕京大学物理系,在大学期间,他就对量子力学非常喜爱,毕业的时候完成了论文《海森堡和薛定谔量子力学理论的等价性》,获学士学位,毕业后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任助教。1942年,黄昆考取西南联大理论物理研究生,获得了中国物理学之父吴大猷的指导。1944年,完成了《日冕光谱线的激起》论文,获北京大学硕士学位,毕业后,在昆明天文台任助理研究员。1944年8月,在英国布里斯托大学读研究生,1947年获博士学位,期间还完成了3篇论文。1947年5月,黄昆到英国爱丁堡大学物理系,与当代物理学大师、诺贝尔奖获得者M.玻恩(Born)合作,共同撰写《晶格动力学理论》专著。这部书的诞生影响了几代的科学家。

  1948年初,黄昆接受英国利物浦大学理论物理系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1950年,黄昆与合作者首次提出多声子的辐射和无辐射跃迁的量子理论,即“黄—佩卡尔理论”。1951年,黄昆首次提出晶体中声子与电磁波的耦合振荡模式及有关的基本方程。1963年被拉曼散射实验所证实,被命名为电磁声子,后来发现其他物质振动也有类似的与电磁波的耦合振荡模式,统称为极化激元。现在极化激元已经成为分析固体某些光学性质的基础,黄昆当时提出的方程,被称为“黄方程”。1951年,黄昆回国,到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黄昆在利物浦大学期间,认识A.里斯,并产生情感。1952年4月,里斯来到中国,与黄昆结婚,后也在北京大学物理系工作。

  在20世纪60年代,在动荡的十年时间里,黄昆依然奋战在科学的第一线,在北大任教期间,编著出版了《固体物理学》。对我国固体物理的研究和教学起了重要的作用。与其他科学家一样,黄昆受到许多不公正对待,但是,他依旧坚守了下来,花了多年心血编写了《半导体物理基础》和《晶体管—晶体管数字集成电路》。

  1977年,黄昆调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所长。1988年,发表了后来被国际物理学界称为“黄-朱模型”的理论,198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2001年,黄昆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5年7月6日16时18分,黄昆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物理学家王昆一生为国家的科学而奋斗,在20世纪60年代-70年代这动荡10年里,依旧为科学而献身,完成许多成就,学术贡献上有两方面杰出的贡献,一项是提出著名的“黄方程”和“声子极化激元”概念,另一项是与后来成为他妻子的里斯共同提出的“黄-里斯理论”。都影响了好几代科学家。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史的一位伟大的的科学家。

  五位科学家的名人事迹4

  邓稼先

  邓稼先(1924—1986)是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邓稼先是安徽人,后来在北京大学当物理老师,1948年10月,邓稼先去美国读研究生,195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在他取得学位后的第9天,便登上了回国的轮船。回国后,邓稼先在中国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工作。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56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邓稼先曾荣获全国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级科学进步特等奖,并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邓稼先和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都是安徽人,在同一个中学上学,从小两人在一起弹玻璃球、打墙球、比赛爬树,二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又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

167525 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