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自然守护者”事迹材料(五篇)(2)
作为全国首届10名“最美自然守护者”之一,张辉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积极发挥先进典型对党忠诚、信念坚定,爱岗敬业、立足本职,坚定扛稳耕地保护责任,牢记使命、开拓进取,坚决守牢耕地保护红线,履职尽责、开拓进取,助力河南省自然资源事业改革发展,勇于担当、乐于奉献,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河南。
“最美自然守护者”事迹篇4
马银国、任秀波、李大鹏、沈乐毅、钮栋梁、姜文凯、殷跃平、董鸿儒、张辉等9人和江苏省自然资源厅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局(集体),都是长期奋战在自然资源工作一线的先进典型。他们中有的身先士卒,守土有责,把管好百姓“饭碗田”和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视为己任;有的勇担重任,冲锋在前,长期工作在艰苦的野外测绘作业环境中毫不退缩;有的常年戍守孤岛,默默无闻从事着基层海洋预报观测工作;有的坚持半个多世纪的植树造林,艰苦奋斗,百折不挠,把荒山秃岭治理成松涛草海;有的潜心科研攻关,在地灾防治、保障矿产资源安全等领域形成了一大批核心关键技术,用科技创新推动自然资源事业发展……他们立足本职、勤奋敬业,在工作上勇担当,在作风上作表率,充分展现了自然资源系统广大党员干部的精神风貌,用实际行动谱写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华章。
发布仪式通过视频展示和人物访谈等形式,从不同侧面讲述了“最美自然守护者”的先进事迹和工作生活感悟。中央宣传部、自然资源部负责同志为“最美自然守护者”颁发证书。
据悉,“最美自然守护者”活动旨在深_自然资源管理的重要论述,动员社会各界关心支持自然资源事业改革发展,激励广大干部群众锐意进取、砥砺奋斗,以实际行动迎接_开。
“最美自然守护者”事迹篇5
位于乌兰察布市兴和县的苏木山森林公园花香鸟鸣,风景如画。很难想象,眼前这片华北地区最大的人工林场,几十年前曾是寸草不生的荒山。沧桑巨变的背后,有这样一位“塞上愚公”—苏木山林场原场长董鸿儒。
60多年前,为了找到合适树种,董鸿儒每天带着干粮,在当地大大小小的山头上寻觅。他和工人们一起背着七八十斤重的树苗或水箱,最远要爬到15里外的地方去种树……
功夫不负苦心人。从一棵树到一片林,目前苏木山森林面积达18.6万亩,以华北落叶松为主的1000多万株树木,连绵铺开在几十个山头。如今,83岁的董鸿儒像青山上的“不老松”,坚持作义务宣讲,讲述苏木山的故事,在他的感召下,成千上万的志愿者加入植树造林的队伍中……
从昔日的荒山到葱茏的林场,以董鸿儒为代表的苏木山第一代务林人无私奉献,接续奋斗,建起了一片18.6万亩的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如今,新一代务林人接过接力棒,努力让青山变金山。
从北京参加全国最美自然守护者发布会回来,83岁的董鸿儒心里依旧惦记着苏木山;已经入秋,天干物燥,他时常叮嘱苏木山林场现任党支部书记,也是老人的儿子董存战,要他带领林场职工注意防火,时刻巡山。
此时,36岁的护林员袁东东就在苏木山上巡山。防火关键期,他每天都要上山巡护。袁东东从小在林场长大,以董鸿儒为代表的老一辈艰苦奋斗,再造和扮绿苏木山的过程,深深印在他的脑海中。2016年,他从城市选择回到这片山林。袁东东感慨地说:“以董鸿儒为代表的老一辈造林人,通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为我们留下了一座绿色宝库,作为新一代的护林人,我将会坚持以林为家,精心呵护好苏木山的一草一木,以实际行动守护好身后的这片绿水青山!
对于这次获得的国家荣誉,董鸿儒十分珍惜。在老人看来,这份荣誉应该属于他心中的苏木山。他说:“能去北京参加全国最美自然守护者发布会,我从内心感到非常荣幸和自豪。今后我要继续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征程中,当好最美自然守护者,为林业生态、文明建设再做新贡献。”
“最美自然守护者”事迹材料(五篇)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