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氢弹之父于敏个人事迹(2)
于敏始终守着一片“宁静”,大声说出自己的良知。他曾在“____”期间遭受错误批判,“如果我说假话,我可以轻松过关,但我经受不了历史和真理的考验。”
与于敏深交并共事30余年的邓稼先曾说:“于敏是很有骨气的人。他坚持真理,从不说假话。”因此,遇到争论,邓稼先常会说:“我相信老于的。”
这份“宁静”,让于敏的身影显得更伟岸。当国家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时,于敏说这是集体的功劳。当人们把“氢弹之父”的称号送给他时,他直言这种称呼不科学:“核武器的研制是集科学、技术、工程于一体的大科学系统,需要多种学科、多方面的力量才能取得现在的成绩,我只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氢弹又不能有好几个‘父亲’。”
于敏未曾出国留学,自言是“道地的国产”。但他对自己的学生说,“土专家”不足为法,科学需要开放交流和开阔视野。因此,他鼓励学生出国留学,但有一个条件——“开过眼界后就回国作贡献”。
于敏曾对身边人说,不要计较有名无名,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无名英雄”。正如他73岁那年在一首题为《抒怀》的七言律诗中想表达的那样,即使“身为一叶无轻重”,也要“愿将一生献宏谋”。
这种胸怀与情怀,怎能不让人钦佩。周光召院士称他“毕生奉献、学界楷模”,陈能宽院士称他“敬业奉献、风高范远”。
此刻,当我们再次回顾于敏为国家“献宏谋”的一生,再好的辞藻也无法完全道出这个名字背后的意义。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谢谢您,佑我中华!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个人事迹篇5
于敏,男,汉族,中共党员,1926年8月生,2019年1月去世,天津宁河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是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长期领导并参加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和设计,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为氢弹突破作出卓越贡献。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和“全国劳动模范”“改革先锋”等称号。2019年9月17日,获授共和国勋章。
堂哥于敏获得共和国勋章的荣誉传来,于确感到骄傲,但也有淡淡的忧伤。昨日,在天津汉沽的家中,看到墙上悬挂的一幅合照,于确总觉得,坐在中间被称为“民族脊梁”的哥哥还在。
这份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名义给予的国家最高荣誉,在于家其实并未惊起波澜。也许是因为于老今年年初离去留下的伤痛还未消散,但更多的原因是,亲人们受他生前宁静淡泊的影响,早已和他一样淡定从容。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个人事迹篇6
1967年6月17日,罗布泊沙漠深处,蘑菇云腾空而起,一声巨响震惊世界。我国第一颗氢弹在西部地区空投试验爆炸成功!消息传开后,震惊了世界,举国欢腾。
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中国的速度为世界之最。美国用时7年3个月,苏联为4年,英国为4年7个月,而综合国力尚落后的中国仅用了2年8个月。
多年后,回忆起氢弹成功爆炸的那一天,于敏说,他没有像想象中的那样流泪,那天晚上他睡得很踏实。
那一年,于确只有15岁,闻讯后也为之振奋。在与众人一同庆祝时,他并不知道,这背后竟然有堂哥于敏默默的付出。
爆炸成功后,氢弹须根据实战需要进行武器化并装备部队。于敏接着对氢弹的小型化、提高比威力和核武器生存能力、降低过早“点火”几率等作了优化设计,并定型为我国第一代核武器装备部队。
“家里人只知道他在研究所上班,每月给家里寄来汇款单,信中他从不谈工作。”于确说,直到1988年,于敏的名字解禁,家人才相继得知。
于敏1926年出生于天津芦台镇,7岁开始在芦台镇上小学,中学先后就读于木斋中学、耀华中学。在青少年时期,他历经军阀混战和抗日战争,看到祖国贫穷落后、饱受欺凌、山河破碎。一次,于敏骑着找同学借来的自行车,在路上遇到日本人开着吉普车,对方不怀好意地冲向他,几乎被迎面撞上。于敏备受震撼,只有十二三岁的他从此立志报国、科学救国。
上北京大学后,于敏在理学院念物理,他勤奋好学,成绩名列榜首。1951年,于敏研究生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开始了科研生涯。他与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关结构模型,填补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
正当于敏在原子核理论研究道路初露头角的时候,国际上已经进入核竞争时代,新中国面临着核威胁。1961年冬的一天,我国核事业奠基人之一钱三强找到于敏谈话,交给他氢弹理论探索的任务。
研制氢弹牵扯到多学科,且不符合于敏的兴趣。那时,他正处于原子核理论研究的巅峰时期,若调入氢弹研制工作,意味着人生进行一次大转行。但为了国家发展的需求,爱国主义压过了个人兴趣,于敏毫不犹豫服从了分配,全力以赴投入到一无所知的氢弹理论探索研究工作。
从那时起,他开始了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生涯,连名字都是绝密。面对崭新的领域和空白的知识,于敏并未放弃,反而更加勤奋。一切从头开始,装备实在简陋,除了一些桌椅外,只有几把算尺和一块黑板。一台每秒万次的计算机,需要解决各方涌来的问题,仅有5%的时长可以留给氢弹设计。
科研大楼整夜灯火通明,人们为了琢磨一个问题,常常通宵达旦。“百日会战”令人难忘,埋头于堆积如山的计算机纸带中,于敏率领大家找到了突破氢弹的技术路径,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在研制核武器的权威物理学家中,于敏是唯一一个未曾留过学的人,被称赞为“国产专家一号”。
在于敏的儿子于辛的印象中,父亲总是很忙,很少回家,偶尔回来一次,也是带着思考的表情。由于常年奔波劳碌,投身____,于敏很难顾上妻儿,对于家人的亏欠成为他晚年最大的遗憾。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于敏率领团队又在二代核武器研制中突破关键技术,使中国核武器技术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他与邓稼先、胡仁宇、胡思得等科学家多次商议起草报告,分析我国相关实验的发展状况以及与国外的差距,提出争取时机,加快步伐的战略建议。
在核试验这条道路上,美国进行了1000余次,而我国只进行了45次,不及美国的二十五分之一。
原子弹、氢弹、中子弹、核武器小型化……于敏和科研工作者们书写了一座座振奋民族精神的历史丰碑,他也实现了儿时的科学救国梦。少有人知的是,被称为“氢弹之父”的他,在研制氢弹的过程中,曾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