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领域事业的人物事迹(2)

关键词: 中国航天领域事业的人物事迹,航天领域,人物
奕玲0 分享 时间:

事实上,这个生在农村、黄土地上长大的山西运城人,还有着更大的动力——回报祖国的栽培。

“我一个农村娃实现了一个又一个梦想,都是国家培养的结果。”景海鹏说,“我要回报国家。可怎么才是回报国家呢?就是多执行任务,把所有在地面实现不了的,通过航天员在太空实现,从而造福全人类。”

重游璀璨星空,俯瞰美丽家园,对景海鹏而言已不再像当初那般新奇。他说:“这次,就一门心思准备好任务,争取不留遗憾。”

老马识途

神舟十一号飞行任务中,景海鹏担任指令长。用他的话来说,“其实就是个牵头人,多操点心。”

景海鹏这样描述指令长的职责:“每天工作结束了,把完成情况写到日志上,并与地面指挥沟通等等。遇到紧急情况,我将代表乘组与地面进行沟通。这是指令长必须承担的责任。”

神舟九号飞行任务中,担任指令长的景海鹏不仅要确保成百上千个指令准确无误地发送,还要组织各类实验有序开展;不仅要严格执行飞行计划,还要调动大家的主观能动性,使大家高效愉快地在天宫一号中工作生活。

这次飞行的时间更长,在轨操作更多,人也少了一个,对乘组的身心素质、工作能力、任务规划等方面要求也更高。

老马识途。拥有丰富飞行经验的景海鹏,常在训练中对陈冬进行针对性指导以及实用的小建议,比如在失重环境下东西不能随意放、移动身体前必须先找好固定等等。

而“突击小测”更是包括陈冬、刘洋等搭档都领教过的“景式”训练手段:平时训练时,景海鹏会在对方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抛出问题,考考对方是否所有知识技能都扎实掌握。

陈冬也属马,比景海鹏小一轮。在他眼里,景海鹏是他的榜样,“能与之搭档非常幸运”。

景海鹏的细心周到,也让陈冬印象深刻——

一次演练,景海鹏早早戴好了压力服手套,戴得慢了些的陈冬“压力山大”。这个小细节被景海鹏看在眼里,记到心上。演练结束后,景海鹏悄悄告诉陈冬,以后一定会注意两人步调一致,防止给对方带来无形的压力。

景海鹏坦言,三度飞天的心情“一样,也不一样”。

“高兴激动的心情都是一样的。但是毕竟经历过两次飞天的考验,经历过20__年航天员生涯的磨砺,这次的心态更增加了一份平和、从容、淡定和坚定。”景海鹏说,“我们已经准备好了!请大家放心!”

不留遗憾

景海鹏喜欢上打篮球,从小学五年级开始。

个子矮,他就苦练精准的投篮绝技,从而成为队里的主力。他也由此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努力,谁也不比谁差。

从入选中国首批航天员后到首次飞天前的十年间,景海鹏从没有在晚上12点之前睡过觉,也没有耽误过一天训练。

那十年,他就是这么过来的——每天6点半起床,吹一会儿长号,8点开始训练,一直到中午12点,午饭后又从下午1点训练到6点。晚上用来写当天的总结和安排第二天的训练。躺在床上,还会闭上眼睛把当天的训练过程在脑海里过一遍。

“坚持,坚持,再坚持。”他说,“没有捷径,坚持是唯一的选择。”

景海鹏把这份刻苦,坚持到今天。

在这次任务中,需要航天员参与操作的在轨试(实)验非常多,因此即使是在所有考核都已通过的情况下,他和陈冬仍会拿出时间对一些在轨试(实)验专门进行强化训练。

“我们要把地面专家希望达到的目标理念带到太空去实现。一些在轨试(实)验之前我也没做过,所以怕在天上做不好,害怕到时会留下遗憾,所以要反复练习。”他说,“航天员可不能当‘差不多先生’。能想到的,肯定要掌握;想不到的,火箭一刻不点火,我们的查漏补缺一刻也不会停止。”

训练之余,景海鹏也参加了不少面向公众的科普活动,特别是与青少年进行交流互动。“让孩子们从小萌生科学的梦想,这也是航天员任务的一部分。”他说,“在青少年心中种下那一颗种子很重要。”

这位“英雄航天员”却自称是个不称职的儿子、父亲和丈夫。航天员职业的特殊性,让他很难像平常人一样侍奉父母、陪伴妻儿。

“从嫁给我那一天开始,她就做好了准备。”但景海鹏依然记得第一次飞天时,妻子紧张得三天三夜没睡着,“希望这一次她也和我一样,不会有压力。”

至于带了什么上天以寄托对家人的思念,景海鹏神秘一笑:“到了天上再展示,给大家一个惊喜。”

中国航天领域事业的人物事迹篇5

_年10月,景海鹏出生在运城市盐湖区杨家卓村,一个一千人口的小村庄。父母亲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他们给孩子起名叫“海鹏”,希望他将来有海一样的胸襟,像大鹏一般翱翔高空。

读高中时的一天,景海鹏去运城中学参加篮球比赛,在运城中学宣传栏里,他第一次看到了飞行员的照片。回到家中,景海鹏兴奋地向父亲比划,飞行员的头盔是这样的,护镜是那样的。他说,自己真得非常喜欢飞行员的服装,看起来很威武。

他告诉父亲:“我要当飞行员。”

_年,空军在运城招飞行员,景海鹏迫不及待地报了名。但因身体原因没有过关。几年后,保定航校到运城招生,不甘心的景海鹏又一次报了名,并偷偷跑到运城参加体检。

这一次,他顺利地通过了各项体能的检测。凭着这股倔劲,从保定航校到空军飞行部队,景海鹏一步步实现着儿时的梦想。

“这就是山西人的'性格”

“航天人有一句话,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备。第一次执行任务之后鲜花掌声不断,但我们没有忘记自己的身份,第二周开始就投入紧张的训练,”景海鹏将此归纳为:想干的事,一定要干好,“也许这就是山西人的性格”。

_第一次入选神舟六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梯队,面对中外媒体,景海鹏向大家介绍:

我是景海鹏,来自山西运城,关公故里,有5000年文明的河东大地。关公文化的精髓就是“忠义礼智信勇”,这六个字在我心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也培养了我忠诚、勇敢、执著、勤奋、吃苦的品质,这是咱们三晋文化培养的结果。

而这一次,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上,景海鹏以更直接的方式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

没错,他把山西老陈醋带上了太空!目测,山西陈醋这一瓶“黑”将润彩太空,成为新的“太空红”。

中国航天领域事业的人物事迹篇6

费俊龙:我小时候很羡慕军人,可能是小时候挺喜欢看战争片,我感觉到军人特别伟大。我特别欣赏红五星,我小时候自己做过红五星,拿铁皮自己铰的,完了以后刷上红漆,放在自己的帽子上。

后来我姐夫是当兵的,我特意跟他要了一个帽徽,别在我的帽子上,那时候我都已经上初一了。因为从小就对军人有种特别的向往,所以当1982年我们学校进行招飞的宣传,我义无反顾地就报了名。

当时我是自作主张。飞行员最后一项检查眼睛,要检查眼底,必须散瞳以后才能检查。我检查完,戴了一个墨镜回家了,因为父母都知道,我平时不戴眼镜。母亲问我眼睛怎么了,我怕她着急,就我没什么事,就是检查眼睛,学校组织的。我的家在江南,江苏昆山。那里比较富裕的,也是个鱼米之乡。我在家排行老小,上面有两个姐姐。南方有一种习惯,作为一个男孩又是老小,要当兵的话,父母可能有点顾虑。我想既成事实以后再跟父母说。后来跟父母说的时候,父亲给我一句话,他说既然你自己选择了,你以后不要后悔。我明白,他的意思就是说你自己选择的事,你把它做好。

刚到空军的时候与想象中有些不一样,经过一年多的军训,终于从一个普通青年变成一个军人,并且是一个飞行学员,这个过程训练相对比较艰苦,但是我咬着牙过来了,因为我始终相信我爸说的.那句话,也相信我自己的选择是对的。

聂海胜:当兵是我自己的选择。参加高考前,空军招收飞行员,我就报名参加了。当时学校里,所有符合条件的男生都报名了。最终选了选了7个,最后飞行飞出来两个,我一个,还有一个在飞运输机。

所谓“飞出来”,就是身体检查合格了,到部队和航校经过几年的训练,最终成为飞行员。没飞出来,可能有各种原因,比如身体原因,比如不适合飞行。

飞行中遇到的危险

费俊龙:有一次,我在飞行过程当中,油耗灯提前亮了,我就判断油量有问题。这时候我就边报告,边往回走,当时(地面)指挥员判断是不是电路故障,让我按规定路线在正常空域里面下降,完了以后再下来。因为要经过内层空域,机场是内层空域,从外层空域回来的时候,下降到一定高度才能从内层空域下面通过,当时我想,如果这样下来,假如真是没有油,有可能就回不了机常根据自己的判断,我立刻请示,按空滑迫降路线回来。

最后,我安全落地以后,机械师一检查,果真是没有油了。如果不是按照空滑迫降下来,如果中间我再加油门,到不了地面就没油了,后果不堪设想。

中国航天领域事业的人物事迹篇7

人物简介:任新民(1915.12.05-20__.02.12),航天技术与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专家。1915年12月5日生于安徽宁国。1940年毕业于重庆军政部兵工学校大学部。1945年后获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院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20__年2月1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2岁。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研究员和高级技术顾问,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曾任南京华东军区军事科学研究室研究员、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教授、国防部五院总体室主任及液体火箭发动机设计部主任、一分院副院长兼液体火箭发动机研究所所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航天工业部科技委主任、航空航天工业部高级技术顾问等。领导和参加了第一个自行设计的液体中近程弹道式地地导弹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领导组织了中程、中远程、远程液体弹道式地地导弹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试验;向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远程弹道式导弹的飞行实验,任首区总指挥;组织研制“长征1号”运载火箭;组织氢氧发动机、“长征3号”运载火箭和整个通信卫星工程的研制试验;领导组织了用“长征3号”运载火箭把“亚洲一号”通信卫星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担任“风云一号”气象卫星总工程师等。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项、求是基金杰出科学家奖,获中国载人航天工作突出贡献者功勋奖章、“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等。

250925 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