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霍金的名人事迹(2)

关键词: 霍金的名人事迹,霍金,名人
婕音0 分享 时间:

为了描述黑洞理论,霍金讲过一个故事:鲍勃和爱丽丝是一对情侣宇航员,在一次太空行走中,两人接近了一个黑洞。突然间,爱丽丝的助推器失控了,她被黑洞的引力吸引,飞向黑洞的边缘(视界)。由于越接近视界,时间流逝得越慢,鲍勃看到,爱丽丝缓缓地转过头来,朝着他微笑。那笑容又慢慢凝固,定格成一张照片。而爱丽丝面临的却是另一番景象——在引力的作用下,她飞向黑洞的速度越来越快,最终被巨大的潮汐力(引力差)撕裂成基本粒子,消失在最深的黑暗中。这就是生死悖论。爱丽丝死了,可在鲍勃眼中,她永远活着。

有一次,我在课堂上讲起这段生死悖论,突然哽咽。我仿佛一下子明白了,爱丽丝不是别人,正是霍金自己。他见过最深的黑暗,经历过最彻底的绝望,依然怀有巨大的勇气。在万劫不复到来之前,他转过头来,用尽力气微笑。

关于霍金的名人事迹篇4

斯蒂芬·威廉·霍金,英国剑桥大学应用数学及理论物理学系教授,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是当今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被称为在世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还被称为“宇宙之王”。70年代他与彭罗斯一起证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为此他们共同获得了1988年的沃尔夫物理奖。他因此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思想家和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他还证明了黑洞的面积定理,即随着时间的增加黑洞的面积不减。这很自然使人将黑洞的面积和热力学的熵联系在一起。

史蒂芬·霍金,出生于1942年1月8日,这个时候他的家乡伦敦正笼罩在狂轰滥炸中。 这迫使霍金一家搬离海格特的家园,迁到牛津避难。他们在霍金诞生后又回到了伦敦。童年时的霍金,学业成绩并不突出,但喜欢设计极为复杂的玩具,据说他曾做出一台简单的电脑。

霍金和他的妹妹在伦敦附近的几个小镇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多年以后,他们的邻居回忆说,当霍金躺在摇篮车中时非常引人注目,他的头显得很大,异于常人———这多半是因为霍金现在的名声与成就远远异于常人,邻居不由自主地要在记忆里重新刻画一下天才儿童的形象。

霍金热衷于搞清楚一切事情的来龙去脉,因此当他看到一件新奇的东西时总喜欢把它拆开,把每个零件的结构都弄个明白——不过他往往很难再把它装回原样,因为他的手脚远不如头脑那样灵活,甚至写出来的字在班上也是有名的潦草。

霍金在17岁时进入牛津大学学习物理。他仍旧不是一个用功的学生,而这种态度与当时其他同学是一致的,这是战后出现的青年人迷惘时期——他们对一切厌倦,觉得没有任何值得努力追求的东西。霍金在学校里与同学们一同游荡、喝酒、参加赛船俱乐部,如果事情这样发展下去,那么他很可能成为一个庸庸碌碌的职员或教师。然而,病魔出现了。

关于霍金的名人事迹篇5

史蒂芬·霍金1942年1月8日出生于英国的牛津,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现代科学的奠基人伽利略正是逝世于300年前的同一天.他年青时就生患绝症,然而他坚持不懈,战胜了病痛的折磨,成为了举世瞩目的科学家.

霍金在牛津大学毕业后即到剑桥大学读研究生,这时他被诊断患了“卢伽雷病”,不久,就完全瘫痪了.1985年,霍金又因肺炎进行了穿气管手术,此后,他完全不能说话,依靠安装在轮椅上的一个小对话机和语言合成器与人进行交谈;看书必须依赖一种翻书页的机器,读文献时需要请人将每一页都摊在大桌子上,然 后他驱动轮椅如蚕吃桑叶般地逐页阅读……

但霍金不会因为小小的病痛的折磨而放弃了对学习的渴望,他正是在这种一般人难以置信的艰难中,成为世界公认的引力物理科学巨人.霍金在剑桥大学任牛顿曾担任过的卢卡逊数学讲座教授之职,他的黑洞蒸发理论和量子宇宙论不仅震动了自然科学界,并且对哲学和宗教也有深远影响.霍金还在1988年4月出版了《时间简史》,已用33种文字发行了550万册,如今在西方,自称受过教育的人若没有读过这本书,会被人看不起.

诺贝尔的父亲是一位颇有才干的机械师、发明家,但由于经营不佳,屡受挫折.后来,一场大火又烧毁了全部家当,生活完全陷入穷困潦倒的境地,要靠借债度日.父亲为躲避债主离家出走,到俄国谋生.诺贝尔的两个哥哥在街头巷尾卖火柴,以便赚钱维持家庭生计.由于生活艰 难,诺贝尔一出世就体弱多病,身体不好使他不能象别的孩子那样,活泼欢快,当别的孩子在一起玩耍时,他却常常充当旁观者.童年生活的境遇,使他形成了孤 僻、内向的性格.

诺贝尔到了8岁才上学,但只读了一年书,这也是他所受过的唯一的正规学校教育.到他10岁时,全家迁居到俄国的彼得堡.在俄国由于语言不通,诺贝尔和两个哥哥都进不了当地的学校,只好在当地请了一个瑞典的家庭教师,指导他们学习俄、英、法、德等语言,体质虚弱的诺贝尔学习特别勤奋,他好学的态度,不仅得到教师的赞扬,也赢得了父兄的喜爱.然而到了他15岁时,因家庭经济困难,交不起学费,兄弟三人只好停止学业.诺贝尔来到了父亲开办的工厂当助手,他细心地观察和认真地思索,凡是他耳闻目睹的那些重要学问,都被他敏锐地吸收进去.

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1850年,他出国考察学习.两年的时间里,他先后去过德国、法国、意大利和美国.由于他善于观察、认真学习,知识迅速积累.很快成为一名精通多种语言的学者和有着科学训练的科学家.回国后,在工厂的实践训练中,他考察了许多生产流程,不仅增添了许多的实用技术,还熟悉 了工厂的生产和管理.

就这样,在历经了坎坷磨难之后,没有正式学历的诺贝尔,终于靠刻苦、持久的自学,逐步成长为一个科学家和发明家.

253528 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