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大年事迹简单介绍感动中国(2)
“努力”二字已不足以道出黄大年的工作状态,他的努力更准确地说是拼命。“那是2016年6月的一天,黄老师的办公室传来‘砰’的一声,我跑进去看到他躺在地上。把他扶到沙发上后,他让我们帮他掏出了口袋里随身带着的速效救心丸,吞下去几粒并休息了二十来分钟后,黄老师便去接着去其他办公室布置接下来的工作了。”王郁涵的这番讲述,让会上许多人感到敬佩又痛心。“第二天答辩之前,他从怀里拿出那瓶速效救心丸,含进嘴里几粒,调整一下笑容就上台了。”
其实,在英国的时候,黄大年是一个特别会生活的人。做饭、烤肉、办派对,剑桥的别墅从里到外都是他和夫人亲自动手打造的,花园里鲜花果子满树都是。回国后,黄大年的生活便让步于工作,以“把每一天都当成生命最后一天”的态度超负荷工作着,直到2017年1月8日。
“不能耽误人才”
“我最看重的身份是一名教师”和“作为老师,决不能亏待了这帮孩子,绝不能耽误了这拨人才”是黄大年常挂在嘴边、放在心上的两句话。
他视每一位学生为璞玉,将每一块都照其纹路雕琢成器。“20__年10月,发现刚入学的侯振隆对数学和编程感兴趣,恩师就鼓励他深入学习,亲自给他挑选、购买相关书籍,还经常手把手地教他;20__年,陈延礼作为博士后科研人员加入团队时,恩师与他在办公室长谈了3个多小时。在了解了他的科研情况和研究兴趣后,为他专门准备了办公设备和笔记本电脑,精心规划了新的科研方向。”乔中坤在发言中称。
有着国际视野和学术远见的黄大年,一直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出得去、回得来”的人才。对此,乔中坤深有体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恩师已经资助近30人次参加各类国际会议。”甚至在手术前一天晚上,黄大年还在电脑前字斟句酌地为博士研究生周文月到英国剑桥深造写推荐信。
“有困难就来找我,地质宫就是你们的家,我就是你们的父母。”除了在学业上为学生规划指点,黄大年在生活中也为学生排忧解难。夏日的电风扇、冰淇淋、降暑药、绿豆粥;冬日的电暖气、空气加湿器;平时的防霾口罩、防近视护眼台灯、电脑架、专业期刊杂志等,都倾注着黄大年对学生的呵护。
“20__年,国家研究生改革,1万元的学费成了很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的坎儿。恩师得知情况后,默默帮学生垫付了学费。20__年3月,恩师得知学生高秀鹤的母亲患病住院后,立即联系她,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和经济上的帮助,并第一时间帮忙联系优质医疗资源。”学生乔中坤历数着黄大年生前对学生们的帮助与关爱,全场为之动容。
黄大年殚精竭虑的辛勤耕耘,换来了桃李芬芳。他所指导的44名研究生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14人次。黄大年虽渐渐远去,他播下的桃李正在开花结果。
黄大年事迹简单介绍感动中国篇4
连日来,光明日报关于国际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事迹的报道,在广大读者中引起热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要沿着黄大年的足迹走下去,锐意进取,努力拼搏,为了中华民族的强盛奋斗不息。
黄大年归国报国的事迹感染人。“我是含着泪读完关于黄大年的报道的。他放弃国外一切,抱着一颗‘中国心’,投身到自己祖国的科研事业当中,深深地感染了我。”长春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张兴海说。黄大年的奋斗足迹也让一批在校大学生坚定了自己的未来方向。“青年时期的奋斗是为走出去,而学有所成之后又做何选择,黄大年给了我们掷地有声的答案——归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2015级本科生傅小宇说,“作为外语专业的中国学子,我想做贯通中西文化、具有世界眼光的人才。”
黄大年惜时不惜命的事迹感动人。吉林大学常务副校长邴正说:“每次见他,都被他忘我的工作热情感动。他不是锋芒毕露的人,很谦逊、很有亲和力,是一个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科学家——既有传统的献身精神,更有走在现代科学前沿的创新精神。”黄大年的事迹深深打动了一批在校大学生。“作为一名大学生,在校期间我也应像他一样,将我的学业作为我的事业来经营,不辞辛苦,夯实基本功。”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1611班学生张诗雅说。
黄大年执着追求科技高峰的事迹激励人。“作为一名测控仪器专业的学生,不得不赞叹黄大年对专业交叉融合理念的前瞻性。正是因为交叉、融合中带来的‘化学反应’‘裂变反应’,使得我国在‘巡天探地潜海’方面的发展突飞猛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20__级本科生王博深有感触地说。北京交通大学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首席教授贾利民告诉记者,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关头,每位科研工作者都应该学习黄大年以国家大局为重,把学术理想和国家命运紧密结合的担当精神,只有时刻保持一颗对科学研究的敬畏心、一份对国家和民族的使命感,才能使国家取得有战略意义的大成果。
黄大年悉心培养科技人才的事迹指引人。黄大年生前的助手于平告诉记者,黄大年多次深情地表露对母校的期冀,他梦想着母校吉林大学也能孕育出像生物进化、DNA、雷达、磁悬浮、原子钟等一样伟大的发明和发现。所以,当学校希望他担任本科班班主任时,他表达了极为迫切的愿望。
“大年学长将是我永远崇敬、怀念的榜样和典范,他是一代人的楷模,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是460万留学生的楷模!”清华大学副校长、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副会长、中科院院士施一公说,“他的精神感染、激励和鼓舞的绝不仅是一个团队、几届学生、一所学校,而将是一个领域、一批学子、一代人。”
黄大年事迹简单介绍感动中国篇5
黄大年同志是一名赤胆忠心的海归科学家,是一位至诚无私的爱国者,他时刻惦记着养育他成长的这片土地,在祖国需要时回国,毅然决然、义无反顾。
他为推动祖国尖端领域的发展全心全意、殚精竭虑;为祖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不计个人得失、倾注全部精力。
2017年1月8日,黄大年教授带着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带着他对事业的无限留恋,带着他对学生的无限惦念,因病逝世。
黄大年不仅是一位科学家,还是一位高瞻远瞩的教育者,他教学的目标既不是“授人以鱼”,也不是“授人以渔”,而是祖国未来几十年发展的人才需求。作为在国内国际有影响的科学家,黄大年却常说,自己最看重的身份是一名教师。在黄大年看来,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块璞玉,只要因材施教都能成才。在为学生设计研究方向时,他都要以学生的前途和国家的发展为重,而不仅仅从他个人的项目考虑。黄大年激励学生,要树立远大理想和家国抱负,不要只以做国内的佼佼者为目标,真正的对手在发达国家的一流大学;他告诫学生多读国际专业文章,安排学生参加国际会议,鼓励学生出国开阔视野,做“出得去,回得来”的科学家。“如今,中国正努力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而这段并不平坦的进程需要几代人去完成。如何培养更优秀的人才,让文化与智慧长久地传承下去,值得每个人思考。”这句话不仅反映出黄大年诲人不倦的“师道精神”,更体现了他致力于培养国家需要的高精尖人才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他用身体力行的引领、春风化雨的关爱、心系祖国的情怀,殚精竭虑地履行着为师之责。
黄大年教授是一代人的楷模,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榜样。我们要充分汲取黄大年教授的精神养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自己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发扬黄大年教授的崇高精神,为我们的国家建设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