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800字(2)
目前,我们的幼儿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我觉得就面临了缺少同伴间的交往,当然,幼儿在幼儿园时,都会有很多的同伴,在家里就缺少了玩伴,对此,我看了《学前心理学》中的同伴交往,让我明白了:同伴交往的意义和方式。
孩子在家都是与大人接触的多,这其实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儿童所有事情,都被大人安排的井井有条的,所以孩子思考的事也就好少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存能力被弱化,生活能力没有形成。还有可能身心早熟的隐患,可能会形成“小大人”的性格。由此看来,同伴交往对孩子非常重要。
在和同伴交往过程中,同龄伙伴具有同步性,能够促进身心全方位发展。这主要是由于同龄伙伴生理、心理和认知经验的相似性决定的。有人说,只有儿童最了解儿童。确实是这样的。有一次,我看到两个妈妈分别抱着自己不满岁的宝宝在一起聊天,此时发现两个孩子也在用无声的语言进行交流:一个宝宝笑了,另一个宝宝也笑了;一个宝宝发出声音,另一个宝宝也发出声音……这就说明同伴交往认知的同步性,使他们的沟通非常容易,包括我们幼儿园的孩子也是这样的,而大人就不明白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以,儿童也同伴交往更能促进其身心全方位发展。
同龄伙伴认知的同步性,就决定了同伴交往影响的有效性。孩子的心理、生理的现有水平与同伴更为接近,在同一事物认知过程、情感体验以及目的性、自控能力等方面极易产生共鸣。尤其是在社会化行为规范的形成上,具有同步进程。当孩子遇到矛盾时,我们成年人总习惯这样教育孩子:“你是大哥哥(大姐姐),应该让着小弟弟(小妹妹)”。这事两种不同的暗示,可能对两个孩子形成不同的影响和结果。一方会觉得我是大哥哥(大姐姐),我只好吃亏了,时间久了会形成性格倾向;而另一方会觉得我是小弟弟(小妹妹),他应该让着我,久而久之,也会出现性格倾向。我觉得这种教育方式不利于儿童形成解决矛盾的能力,不具有交往影响的有效性。
读了这个同伴交往,我才明白,原来我们身边的教育方式存在了很多的误区,我会继续了解如何正确教育孩子,提升我的教育能力吧!
#445883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800字5
一般人听到变态心理学,都会觉得有些不自然,因为变态这个词总是和怪异、恐怖的行为联系在一起。心理学中的变态心理源自英文Abnormal Psychology,我觉得翻译成异常心理学会更易让人接受一点。在hk实习的时候,就听说心理咨询师不同于精神科医生,只有那些不太严重的问题才能靠咨询解决;如果是脑器质性损伤,再怎么咨询都没用,必须要精神科医生用药物控制病情。虽然我不是精神科医生,但仍然需要了解异常心理方面的知识,原因是辨别出没有精神障碍的案主,作为咨询对象,而将疑似有精神障碍的转介给精神科医生,以避免错把精神病人当作一般心理问题来对待。
听了郭念锋教授的8堂课,真是受益匪浅,他用简单的语言、生动的例子,把枯燥的异常心理学讲述的深入浅出,不仅记忆得快也方便理解,真不愧是中国心理学第一人啊。尤其是他提到的例子,对于我这样没有经验的准心理咨询师来说,很有帮助。比如有些家长称赞自己的孩子很聪明,是天才,能记住一年365天的天气预报,又或者能记住城市所有的地铁路线。这时,我们就要警惕了,这孩子是否是在记忆方面有所障碍。在记忆障碍里有一种症状叫作记忆增强,这是病理性的,表现为患者只专注于记忆某一件事,而且记得特别清楚,这类患者通常都是精神障碍的躁狂发作或抑郁发作,也有可能是偏执狂。作为80后的年轻家长,如果不多了解一些这方面的知识,很可能还真的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天才儿童,还很骄傲的向朋友炫耀呢。读写障碍也是在小学前半阶段常发的思维方面的疾病之一,在hk我就遇过一例,患有读写障碍的儿童分不清类似的字词,无法分辨b和d,p和q,对中文也是如此,左右偏旁的字他会写反。如果家长认为这是因为孩子不认真读书,反而进行责骂,那对于孩子无疑是雪上加霜。因此hk的家长都会在孩子在小学前去专业机构进行一些心理测量,防患于未然。
不仅是孩子,我们也要注意身边的大人。比如某个人特别执著于维护社会观念,他每天都在努力寻找单位里的“坏份子”,对人家进行批评教育,如果行为严重的,还会去法院提起诉讼,即使被退回也坚持不懈。这样的人,你能说他是维护社会公义吗,这是典型的带有超价观念的人格障碍和心因性精神障碍。还有一些老人,年纪慢慢大了,也会有一些异常行为,作为子女,一定要特别关注他们,以便及早就医。
作为心理咨询师,我们要做的除了对于一般性的心理问题进行辅导疏解,还要及时发现那些有疑似精神障碍症状的案例,转介给精神科医生尽早诊治。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压力也在不断的考验着我们。面对压力,是独自疏解,还是找人倾诉,各有各招;但切记一定不能逃避,否则日积月累,你不处理它,它会来处理你。
心理学个人体会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