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活着读后心得体会范文
《活着》的主人公福贵,经历了从青年到中年再到老年的岁月;经历了人一生中的大喜与大悲。他死了爹娘,也丧了儿女。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余华活着读后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余华活着读后心得体会范文1
平凡,但不平庸。
——题记
活着或死亡都是年轻生命难以驾驭的题目,这薄薄的一本书却花费了我好长时间,这让我更加切身体会的读懂了这本书的含义
《活着》从一个旁听者的角度导出了一个普通人平凡但又曲折的一生。主人公福贵生活在那个纷乱有特殊的时代。经历了战争。杀伐以及一系列动荡的的生活,经历了家庭的幸福到衰落,身边的人陆续的死去。在他们的一生中,不知失去的多少东西,失去金钱,失去亲人,最后只剩下一头头瘦骨嶙又险些被人宰割的老牛与他为伴。
最让人心痛的莫过于福贵的儿子抽血过多死了,那么天真的一个孩子,遇上了一个“医术高明”的医生,为了救县长的老婆,没想到那县长还是跟他一起饱受战难的春生。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此了吧,你总会面对到一些不想接受的现实。
这个世界确实不公平,有人可以享尽荣华富贵,而有的人却只能像福贵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挥洒着汗血过完一生,面对这样的不公,憎恨逃避都是徒劳,甚至我也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做,我只能面对现实,或者依靠努力打破现实,但不管怎样,我始终希望自己能对世界友好,因为你很难改变世界,但世界改变你却易如反掌。
回到书本,福贵做到了不被世界改变,就算经历什么大起大落,他总是能无动于衷,依照着自己的意愿进行下一步的打算。
世人总说“人生之意不如事,十之__”,可是真正有那十之__的却极少,当你开始埋怨世界,有没有想过是自己哪里做错了呢?
活着容易,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不容易。
余华活着读后心得体会范文2
几天之前,读着《我的大学》,跟随着高尔基一起,一遍又一遍地循环往复地问着自己,人为什么活着?高尔基书中传达了人不应该只为了面包、女人和房子活着。人应该为大家活着,为高尚的理想而活。读了《我的大学》,那时我用了“活着”来表达我的感受。当我真正读以《活着》来写的书时,却给了我不一般的冲击。“人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余华用书中的文字告诉了我们绝望的不存在。人不应该为了人之外物而活。这使我十分困惑,两人均有道理但却分不清谁更主流。或许有的事情本无对错,只是观点不同。我能做的只是走进作者,感受文字,默默流泪。
正如这本书的封面血红的'外衣,生命如此娇艳欲滴。可是现实生活中选择自杀的人却如此之多。生命不能承受之痛,真的这么多吗?书中的主人公富贵,年轻时吃喝嫖赌,一脸的丑陋的地主姿态。放荡终有头,当他输光家产,气死老爸,一夜之间变成一个贫农时,他当然也有轻生之念。但死了又能怎样?即使受人嘲笑,他也拾起锄头。在地里辛苦的劳作让他没了别的念想。活着,无论以什么方式活着。被抓为壮丁,被解放军围剿,几日几夜没有粮食,弹尽粮绝之时,仍然不变的是他活着的信念。迫不及待赶回家乡,发现老母已逝,可爱的女儿变得又聋又哑。能怎么办?接受现实,生活仍得继续。至于后来,儿子为了别人的孩子而死,自己的女儿为了自己的孩子而死,妻子因多年劳苦而死。度过解放战争,大跃进,全国饥荒,这些害死无数人的灾荒,他仍然活着。能说他有什么理由再活着吗?举目无亲,换现代人的话来说,他会孤独终老,无人陪伴他走下去。但他又有什么理由不活着?有的人为了活着,卖权丧国,什么坏事都做出来了。能活着,为何不好好活着。所以正如我想的,富贵最终一人与牛做伴,闲暇时山间放牛,与人们聊着过去的事。
《活着》通过一个农民的苦难生活,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人与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这之间最令我感动的莫过于活着的人的友情。他们之间互相感激,互相仇恨。可是他们无法抛弃对方,同时也没理由抱怨对方。本书通过一个农民的苦难人生,讲述了人们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也向我们证明了绝望的不存在。
于我,当看这本书籍时几度落泪。让我悲伤的是这个主人公的悲惨,让我惊喜的是他浪子回头,在败光家产后没有选择自杀这种不负责的做法。在生死关头,仍不弃生命。哭,为主人公的苦难而不平。一个人怎能承受这么多的伤痛。再也别说,有什么生命不能承受之痛。痛彻心肺,但这并不足矣是伤心至死,放弃生命的理由。生命不是苦难的地狱。我们要做的不是去讲究以什么样方式活着。痛苦有时,欢乐有时,人生几何,接受或不接受,开心或不开心,生命的年轮还得转动。何必在什么上背负如此多的代名词。是福是祸,都是命。我们能够做并能做得好的就是活着,为自己活着。
余华活着读后心得体会范文3
“学无止境”,真是这样。
学习文学,可以培养精神之气,身子薄弱的我们需要文学的积淀,明事懂理,修身养性。“宝剑锋错磨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坚韧,“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信,“粉身碎骨浑不怕,却留清白在人间”的顽强,“会当击水三千里,自信人生二百年”的豪气。路瓦栽夫妇的执着,葛朗台的吝啬,变色龙让人厌恶的嘴脸,我对叔叔于勒的冷漠,最后一课的悲壮... ...我们在文学的殿堂,“取之无尽,用之不竭”。
学习自然科学,我们可以了解自然变换,从而体会自身与自然是怎样的格格不入,感慨自然的伟大,“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相比之下自己的生命多么的渺小,但也万不可沉浸于消极悲观之中,“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人虽弱,但也可得“江上清风,山间明月;耳闻成风,目遇成色”。
学习社会人文科学,我们可以了解人类发展的文明与规律,朝野更替,兴衰相随,“剩余价值”的产生,社会性质的变革发展等等,足以让我们再次渺小,但是我们尽可在这边海洋打捞自己所想要的,满足自己的贪婪欲望,增加自己的情商,经营自己的人脉网络,将信息的不对称性增大增强,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或许这样的理解是极端的,可是现实生活中是存在的,有大家云:“存在即合理”。可是现在的我是排斥这样的,有人会说你还不懂得现实,还不自知。但是我宁愿这样,一个演讲似乎可以让我们看到曙光——罗永浩,就是老罗最近在保利剧院的演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