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习作课的心得(2)
陈相娟老师的作文指导课听下来是清晰的也是轻松的。因为,教学设计思路清晰,学生回答也较流畅。这次作文指导课之所以能如此成功,还得益于教师对此次习作要求的深入挖掘,并且根据学生已有的习作水平我接受能力而制定的教学方案。成功地用《南辕北辙》引出课题,在帮助学生审题时提炼出本次习作的具体要求,恰到好处地给出每个习作环节的写作内容及方法。陈老师这堂课先口述,再习作,融口语交际、习作为一体,激发了学生写作兴趣,开拓思路。说和写相互配合、渗透。口语交际有效地提升了习作质量。我们知道,说话是从内部语言到书面语言的桥梁。陈老师的这节课无不体现着“从说到写”的这一科学规律。
孙金宝老师展示了常态下的作文讲评课。一个年轻的老师在众多同行面前展示这样的课,可以说是勇敢的。我个人认为没有一定的胆量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是很难驾驭好这样的`一节课的,听了这节课后我是由衷地佩服孙老师的。
钦佩之余还是提一点拙见。佳作点评本来这是一个相当漂亮的教学环节。因为让学生互评给的时间很短,既要找出佳作又要给所看的文章写评语,事实上还有一种隔靴搔痒的感觉。因为,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根据文本加感悟,就等于给看过的文章写个中心。而我们也都知道,道理并不一定是中心句就好。水到渠成,自然而成的结尾也许韵味更足。而点评的文章,来自于学生的实践,也接近其学生的生活实际。在这一个环节中,有学生提出完全不同的观点,教师没有给予评价。
学生其实还是一头雾水。教师最起码给学生解惑的职责都没做好。特别是还有给自认为习作需要修的同学点评这一环节,学生自读完习作后,当同学们觉得无从下手帮助修改时,做为引领者应该身先士卒,给学生就一篇较差的文章改出个好文章来,这样不但被修改文章的学生受益匪浅,而且观者更是收获丰厚,并从中明白了把文章怎样修改成一佳作。我想如果这样做了,对于那些不愿发言而又想把文章写好的同学无疑是一件事半功倍的好事,也解决了作文课成文少的难题。
其实,这堂课显得淡薄,主要的原因是学生的回答肤浅,学生的发言没有深度和广度,在这里老师的引领作用又没跟上。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的教育智慧相当重要,教师能于细微处捕捉学生发言的可生发点,以艺术性的提问,进一步的探问问题的实质,或深入学生的思维深处。而这事实是语文教师应该一生去追求的,也是语文教师一生都觉得难以企及的事。
作文习作课的心得4
李老师的作文指导课,洋溢着人文气息的新理念,深深地涤荡我的心怀。她那流畅的教学流程,亲切自然的课堂,富有人情味的评价……让我深深地震撼。我品味着,思索着,学习着,下面,我就李老师的课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发掘材料,源自生活。
写作是生活的需要,是有话要说,有情要抒,有事要叙。作文者,及生活之反映,为生活而作,因生活需要而作,内容为生活,形式为生活,终极目的为生活。离开了生活便没有了作文。“新课标”在习作目标中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以多姿多彩的生活为素材,衍生出富有生活气息的习作。可是,农村小学生的学生生活并不丰富,他们每天奔走于学校及家庭,日程单调,生活空间狭小,缺乏丰富的生活源泉。学生怕写作文,总感到写不好,主要症结在于没素材可选,于是只好拼凑或抄袭。针对这些情况,李老师根据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兴趣爱好,为学生提供了形象生动,真实质朴的作文题材。把写作内容生活化,具体化。精心设计了一次特殊的默写——默写自己崇敬之人的名字,整堂课中,学生用自己的耳朵去倾听,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让学生“心动”、“口动”、“笔动”,解决了“作文难”的问题。
二、优化指导,激活思路。
学生的习作内容具体、生动,有文采,有个性化,这取决于教师点拔的技巧与艺术。这次作文课学生只所以有话可说,我想首先得益于李老师润物细无声的指点。这次自由写作的重、难点是“你所敬佩之人是谁?你敬重其什么品质及从何处体现?”,整节课上,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教学过程的着力点放在了这一重、难的突破上,在李老师不着痕迹的亲切引领下,学生对自己刚开始默写时的心理,默写中遇到的困难,身边同学的表现,以及老师欣赏同学作品时的神情等,由点到面,娓娓道来,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气氛融洽,学生轻轻松松地收获了习作素材和习作方法,课堂效果好。
总之,李老师的课处处以人为本,充满生命活力,令苦思有效作文教学而未得的我豁然开朗,值得我好好学习。
作文习作课的心得5
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老师抱怨学生的作文内容虚假,不见生活的丰富多彩;文章的结构呆板、模式化,不见思维的灵性之光;语言生硬乏味,不见儿童的童真童趣。学生写作就像挤牙膏一样的痛苦和勉为其难,我又何尝不是这样发牢骚的呢?但是去哈尔滨听了刘正生老师的作文课让我对作文课有了新的认识。
我没有资格去评刘老师的课,但是从他的课中让我看见了同学们久违了的学习作文的热情。更让我看到了一个其貌不扬,但是却在眼镜背后藏着深厚文化底蕴的眼睛,我被老师的幽默与智慧所折服,原来作文课可以这样有趣、生动。刘老师讲的是《学写颁奖词》本节课先从听颁奖词猜人物开始,猜的都是大家喜欢的人,所以一下子就抓住了同学们的心,让学生产生了学习期待。接下来是刘老师自己写给自己的颁奖词,其实也就是一篇下水文,学生就在通过颁奖词猜人物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写颁奖词要抓住人物的特点以及突出的事例来写,掌握了方法之后,紧接着又出现了两篇下水文,木已成舟,学生自然抓住了写颁奖词的精髓。当学生有了写作欲望后,紧接着让学生可以给自己写颁奖词,也可以给同学写颁奖词,学生自然有话可说。整节课看不到一丝教的痕迹,都是学生自己悟到的,轻轻松松一节课,快快乐乐一节课,课结束了,同学们和听课的老师们都意犹未尽。
坐在回家的车上,我的思绪仍然在这节课里,结合刘老师的课反思自己的作文教学,我觉得今后我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一、特别注意提醒学生留心观察,并且要有一定地目的性。这种观察可以在阅读、写字教学中、教学后进行。比如:在学习有关小动物的文章时,可以课堂现场观察,也可以学文前或学文后观察,并由此及彼,用学到的观察方法再去观察其它动物,进行随文小练笔时学生就有话可说了。这种观察也可以安排在习作前,根据习作要求提醒学生有目的有重点的观察。
二、加大学生阅读量,拓宽学生阅读面。第一根据教材单元的编排特点,在学习每个单元时为学生推荐更多的相同主题的文章,让学生领悟同样的事物描写方法,写作角度,表达方式,文章体裁是多样的。第二增加课外读物的多样性。丰富班级图书角,让孩子们带更多的有关科普、人物传记、历史等方面的书互相交换阅读。这样丰富了孩子们的积累,作文时也就有话可说了。
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老师的作文教学更不是一朝一夕的,只有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才能使自己的课堂向实效性课堂迈进。
作文习作课的心得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