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读书心得通用

关键词: 三国志读书心得,三国志读后感,三国志
德洁0 分享 时间:

三国是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也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三国志》正是记述这段历史的书,它的作者是西晋人陈寿。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三国志读书心得通用,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三国志读书心得通用1

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周瑜

炎热的午后,心情有些烦躁,坐在书桌前胡乱翻腾着,随手抓了一本书,翻开,映入眼帘的一行字,深深吸引了我“当先一人,资质风流,仪容秀丽。”我知晓,这便是你——公瑾。

论起三国,无人不知那“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持羽扇”般潇洒的诸葛亮;无人不晓那“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般威武的关羽:无人不怨那“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般疑心的曹操,却认你是嫉妒小人,我不以为然,而今,在《三国志》中便看到了真正的你。

谢承《后汉书》中曾曰道;景字仲向,少以廉能见称,以明学察孝廉,辟公府。试问这般孝顺廉洁的你怎么会做“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嫉妒他人之事?

孙策死后,东吴风雨飘摇之际,你第一个站出来,尊孙权为主上,帮其稳定人心,巩固江山。如若你有私心,大可以自己登上那个宝座,携兵符以令诸侯,但是你没有。因为你心中有那凛然的朋友义气,即使一方已亡。

在曹操大胜之时,你大可以庇荫于曹家这棵大树,但是你却没有,你深知,你与小乔之间的情谊远远超过了自身的生命价值。你宁可在沙场上死得重于泰山,轰轰烈烈,也不愿靠卖妻子活的轻于鸿毛,更何况你心爱的人呢?

曹操灭袁绍后,责令孙权送子为质称臣。孙权众臣犹豫不决,唯有你为主抗曹,并建议孙权占据江南,佣兵观变。你志向高远,一席于情于理的话。虽然不长,却将敌我双方形式及后果精简而又全面的分析了出来,如此见地,也惟有出于你口中。

你是一坛自酿出来就散发着浓郁芳香的美酒,愈饮愈美,愈放愈烈!《三国演义》中将你述为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人,只有在《三国志》中为你澄明,当年程普认为自己资格老,不服你管辖。事后惊讶于你的才华而去谢罪,程普曾言:跟周瑜相同,如饮美酒,不知不觉就醉了。这句话不正是赞扬了你的人格魅力吗?先不满于你后懂你的人,都不禁上门谢罪?何况那些原先便仰慕与你的人呢?你有一颗开怀的心,面对一切的不满与质疑。我敬佩,仰慕你的一切一切。可惜,英年早逝的悲剧却发生在了你的身上,也许,是你太过于完美了。

谈笑间破曹军八十万的你,挥洒自如;闲暇之余放弹一曲的你,儒雅潇洒;重伤巡视击败曹仁的你,令人骇然。

这才是真正的你啊,公瑾!合上书,闭着眼,脑海中依然浮现你那潇洒威武的身影。

三国志读书心得通用2

《三国演义》,四大名著之一,文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中国,无论是乳臭未干的孩童还是风烛残年的老者,只要你提及《三国演义》,他们都能与你乐道几句。相比《三国演义》,它的“老祖宗”——前四史之一的《三国志》也是毫不逊色。这个国庆假,《三国演义》读过不谈,恶补了一下《三国志》,那么,就分享一下我对两部宏伟巨著的小看法和小感触吧。

两者,一为正史,一为野史,或者是小说更加恰当。这很大程度决定了两者的不同,小说是写给读者看的,所以它需要很多精彩的故事情节,和成功的人物形象支撑。正史写给当朝统治者看的,所以它需要的是在政治方向正确的情况下,尽量还原历史原貌。

既然这样,那陈寿和罗贯中笔下的同一段历史,肯定会碰撞出不少火花。举几个让我印象最深的例子吧。在众所周知的《温酒斩华雄》中,关羽第一次展现了自己的高超武艺,在群雄中脱颖而出。正史却记载,华雄是死于孙坚的古锭刀下。当身边有些人还以为阿斗是孙尚香所生的时候,《三国志》却只是“权稍畏之,进妹固好”一笔带过。黄巾军起义首领张角,演义中说他乃是个“不第秀才”,然而当时还未有科举制,汉朝还是用“举孝廉”选拔官员,科举是隋文帝之后的事,三国时,哪来秀才之说?要说演义中刘关张一同作战,最经典的桥段非《三英战吕布》莫属了吧,结果《三国志》一翻,妈耶,虎牢关一战,吕布也是败给了孙坚!可怜了我的江东之主呀,功劳全算在了刘关张头上去了。这也让我发现了一个问题,罗贯中神话了刘关张一波人,丑化了我们的“奸雄”曹丞相,于是小说善恶两派全了,“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我们同样人才济济的江东,就只能沦落到打酱油的尴尬境地了。

刘关张赵马黄诸葛的神化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即使他们可能不那么真实,但他们已经不仅仅是历史上的人物了,而更是伟大的艺术形象,当然,这都没什么。但是,在这里我得为被丑化的曹丞相“美言几句”。这位世人皆知的大奸雄,在演义中是名奸诈多疑的角色。让他成为奸雄的,有这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大“功劳”。演义中记载,曹操欲刺董卓未遂,于是四下逃命,逃命过程中,借宿在父亲结义兄弟吕伯奢家,夜里听到磨刀声,疑心人要杀他,便屠了别人一家。“却见缚一猪欲杀”,原来是要款待他,便继续奔逃。路上偶遇“手携果菜而来”的伯奢,曹操虽然知道他是好意,但怕伯奢知道后带人追杀,“知而顾杀”。陈宫问其何故,曹操便留下了这么一句豪言壮语。这句话《三国志》中不曾记载,它的出处是在《三国志》裴松之注引,具体有三个版本,《魏书》说,伯奢儿子要打劫曹操,曹操被迫杀人。还有一种说法是,曹操怀疑人家要他命,便杀了他们。《孙盛杂记》中说是曹操听到人家“食器”声,以为人家要杀他,杀了人全家,“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显然罗贯中选择了《孙盛杂记》的说法,但他改编的有些不那么真实,说磨刀就算了,还说是杀猪,难道,曹操能听到微小的磨刀声,却听不到撕心裂肺的猪叫么?就算曹操真的说了这么一句“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我依然要说,首先曹操是凄怆地说的,只代表当时就事论事,而不是他的人生观,更没有说是“天下人”。其次,这句话,我觉得有两种意思,宁可以译为“宁可”,但也不是不能翻译成“难道”,类似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同时“毋”也有“不能”和“没有”两种意思,那么就是说这句话,也可以翻译成“难道只要我负了他人,就没有别人负我的地方吗?”裴松之是公元372年出生的,是南朝人,当时没有标点,我这么翻译也不能算错。

如果说曹操还有什么黑历史的话,那就是大军屠城徐州了。演义中说陶谦手下投降的黄巾军又惹事,杀了曹操父亲夺了其家产,落草为寇,然后曹操蛮不讲理屠了徐州。而《三国志》中则是直截了当的说杀他父亲的人正是陶谦,虽然手法还是很极端,但是,杀父之仇,不共戴天,也不是完全不能理解。

毛主席,也非常欣赏、推崇曹操,主张坚决为曹操翻案。 9 8他还曾特地前去许昌瞻仰魏都遗迹,并与罗章龙合作一首《过魏都》。在他的《沁园春雪》中也可以看出,他认为,无论是秦王汉武,唐高宋祖或是成吉思汗都缺乏文采,然而曹操不仅是颇有军事才能,还能称得上一位伟大的诗人。历代皇帝能说在文学上有造诣的,能和曹操相提并论的只有李煜了,但高晓松却说:“光从统治者的层面来看的话,李煜都不配给他提鞋,两只手都提不起一只。”

其实,对于三国,还有很多可说的,但由于篇幅原因,我选择了这个性格复杂,后人颇多争议的,也是我很喜欢的人物——曹操。一孔之见,翘盼高论!

132097 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