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红色血脉强国复兴有我网上祭英烈心得体会(2)
推荐文章
伟大建党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伟大升华,进一步丰富拓展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深刻阐明了我们党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的精神根源,蕴含着极其深刻的历史启示和极其宝贵的时代价值。这是在我们党遭遇无数艰难险阻、历经无数生死考验、付出无数惨烈牺牲的伟大斗争实践中提炼出来的,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集中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最本真的政治品格、最鲜明的精神特质,早已深深融入我们党、国家、民族、人民的血脉之中,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
__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艰难中奋起、在开拓中前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书写了彪炳千秋的壮丽篇章。一百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前仆后继、浴血奋战,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谱写了气吞山河的英雄壮歌。从历史节点看向未来,我们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
“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继承好、弘扬好伟大建党精神,是事关马克思主义政党、社会主义国家的精神力量和前途命运的根本问题。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展望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强省会的全新征程,我们要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和风险挑战,必须从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高度,深刻领会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意义、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将其作为我们终身坚守、终生不渝的政治灵魂,大力弘扬光荣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让伟大建党精神在深入贯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强省会的生动实践中,绽放出更加绚丽夺目的光彩。
赓续红色血脉强国复兴有我网上祭英烈心得【篇6】
清明节的前一天,学校组织我们去竹沟革命烈士陵园祭英烈。到了烈士陵园,我们先庄严地宣誓,然后向烈士献鲜花,最后为英烈默哀3分钟。站在烈士墓前,凝视着高耸的丰碑,我仿佛看到他们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英姿。他们为了国家的统一,祖国的安定,人民的幸福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如果没有他们的付出,就没有祖国今天的繁荣昌盛,人民的幸福安康。
参观完竹沟烈士陵园,我们怀着沉重的心情乘车去杨靖宇将军纪念馆。到了杨靖宇将军纪念馆,我们有序地排队走到将军塑像面前,向他行队礼、献鲜花,然后讲解员带领我们进入展厅,为我们介绍杨靖宇将军的英雄事迹。“抗日战争时期,在东北有一位传奇式的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他在时期领导了震惊中外的确山,建立了河南第一个县级农工政权,在中国革命史册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抗日战争时期,他遵照中共中央指示,奔赴东北,领导军民对日寇长达9年的艰苦斗争,指挥抗日联军在白云黑水间与日本侵略军展开了殊死的搏斗,歼敌18余万人,牵制60万日军不能进关,创造了惊天地、泣鬼神的斗争业绩。最后,他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孤身一人与日寇周旋战斗五昼夜后壮烈牺牲。残忍的日军剖开他的肚子,里面只有棉絮、草根、树皮……”讲解员生动而深刻的讲解让我们明白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他们用宝贵的生命换来的。
夕阳西下,鲜红的少先队旗迎风飘扬,走在回去的路上,我想:这次活动虽然结束了,但他们的革命精神将激励我们奋发向上,勇往直前!
赓续红色血脉强国复兴有我网上祭英烈心得【篇7】
抚摸着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如同千手观音的手一般细腻有致的菊花花瓣,伴着似有似无的毛毛雨,又一个清明节到临了。
清明节淅淅沥沥的春雨,不仅增添了旅途的艰难,更增加了人们思念逝去的亲人,思念家乡的愁绪。雨下着,但它永远冲不走中国历史中的那一段黑色,那一段耻辱。我们永远不能忘记那些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革命先辈。
当他们被敌人燃烧弹击中时全身被火焰燃烧,为了不暴露目标,影响整体战斗部署,始终趴在火中,纹丝不动,整整三十分钟直至光荣牺牲,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整场战斗的胜利,火焰那钻心的痛那抵得上胜利的喜悦;当他们被敌人抓捕,宁死也拒绝投降,用刑也不当走狗,那年轻的生命被铡死在血迹斑斑的铡刀之下,真是“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当战友负伤牺牲、自己所携子弹用光的情况下,他们毅然用自己的身躯堵住了敌人的枪眼,为冲锋部队的胜利开辟了通路……感人的事例数不胜数,为了革命,妻离子散,献出生命,但革命先辈的鲜血比今日的五星红旗还要鲜艳,还要伟大。
通过“网上祭英烈”的活动,我挺立在庄严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前为革命先辈鞠躬,献花。我低声念道:“不忘烈士抛忠骨,民族复兴中华魂。”我身体里的热血沸腾着,革命先辈献出了生命才换来了今天的美好生活。
愿先辈们在另一个世界幸福!
赓续红色血脉强国复兴有我网上祭英烈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