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为政以德》心得(2)
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把《论语》吃透,就会感到轻松愉快。《坐以待毙》中有五、六位孔子,有“无春,无春衣,无春衣”之称。有六七个孩子在彝族洗澡。风吹,舞,雾,唱,还。”对!一个人能和同伴一起跳舞,同时唱歌,轻松愉快地回家,这是最幸福、最简单的理想!这种理想不同于别人“修身养家、治国安邦”的理想,但这种平凡的理想却能充分体现我们对省会的热爱和向往《论语》让我明白,权力和地位只是繁荣的一瞬间,只有悠闲舒适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
《论语》使我完善了自己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使我的心润而香。
在我的书房里,《论语》是我的指路明灯。进入初中二年级后,我渴望成功,却忽视了对概念和定义的理解。这让我在学习上感到困惑,教辅书中的各种学习方式更让我眼花缭乱。后来,我又拿起初中课本,仔细回忆了《论语》中的两条人生格言:“学而不思,学而不学,学而不学,学而不学。”。这句格言所倡导的踏实严谨的学习态度,规范了我的学习观念,对我有很大的好处。
《论语》的味道就像嚼出苦薄荷的甜味。在甘甜之前的这些苦楚使我明白,我决不能违背做事的次序,在地上前进,否则我将失败。
《论语》的每一点,虽然都是由许多平凡的文字组成,却创造了许多人不平凡的生活。我相信他们也会在我们的生活中开一朵更加灿烂绚丽的花。
论语《为政以德》心得5
关于《论语》,从小学就开始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等等,写小学、初中、高中时,为了增加所谓的文采也会偶尔文绉绉的赋上一句:“孔子曰:……”而知其文,却误读其义。不知今日才知是该庆幸还是自悔。不管怎么样,少落人笑柄,总不会太负十年寒窗之苦。
曾经有人大骂孔子之时,或许罪证之一便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望文生义理解成“百姓应该任其自由发展,不可让其有太多学识。”乍一看,好像真的是这样,没什么问题,但我们知道古时候有很多的通假字,其要表达之意,若仅此字面意思,目不识丁之人都能理解,那么几千年来,历代文人墨客对其的推崇敬仰与深究,是否太过迂腐或资质平庸呢?庸人悲哀之处,或许就在于不自知。 荀子《劝学》中有名言“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在《大戴礼记·劝学》中则是:“锲而舍之,朽木不知,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此处的“知”,同“折”是通用的。而“折”字,放到原句中,整合起来的意思便有压迫和强迫之意。至于“由”字,在文中,是否就理解成放任自由,这里不能恭谦的说值得考究,因为必须考究。郭店简《尊德义》的解读是:民可使导之。将“由”字,理解成“导”。这样的解读更为贴切,作启迪之意,因此,原句的意思应该是:老百姓只能去引导,而不能强迫或者压制。
如果这是,愚民思想,那么我想问,什么样的思想才是不愚民的呢? 孔子曰:“父为子隐,子为父隐”,若是望文生义之解,则当是: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孔子若表达的是这个意思,那么尊其为圣贤的人们是不是都是傻子?“隐”字或许理解为通“檃”更为贴切。“檃”字的原始意义为使曲木变直的工具,取其矫正之一,因此,父子互隐的意思是父亲儿子互相矫正。如果一开始误读或者错度情有可原,那么对孔子关于“诤子”的言论——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之类的言论视而不见,那便不得不怀疑其有恶意陷害之嫌疑,或者是对无知的自我嘲讽。
庆幸之至,我还年轻,庆幸之至,我还有时间。
论语《为政以德》心得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