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论语个人阅读心得(2)
不过,学习主要是你要有兴趣。“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对音乐的痴迷程度,如果我们学习也能这样,那不就什么都好说了吗?可我们生活中缺乏的不就是这种兴趣吗?我们班很多同学那叫一个“疯”呀!中午回家与晚自习出去吃饭的那点时间,都和网络约会去了,有的竟还跑到网吧去上网。我无语!如果他们能把这点痴迷转到学习上,那成绩一定名列前茅!该转变一下痴迷的方向了,我的同学们!
学习搞上去,还要注重学习方法。在《为政》篇里有这样一句话:“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思考不学习就会空无所得。所以,我们在学习中,即要学习,也要思考。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我从前作文写不好,喜欢从作文书中硬搬一些好词好句,爸爸总是说我没有多少真情实感,我很苦恼。后来,经过漫长的读书生涯,我终于明白了,别人文章中的各种句型、结构都是由作者情感表达需要而定的。从此以后,我读书时就会思考一下,我的文章可不可以掺杂这种句子?如果我也这样写,应该删改哪里?读的越多,思考的也就越多,虽然我的文章还没有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但是也有了不小的进步。
除此以外,我们还要举一反三。子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认为,如果提示学生一个方面,而他想不出另一方面,就不教他了。孔子最不喜欢什么样的弟子?学习这一则,你便会明白,孔子不喜欢不会举一反三的人。你想让孔子讨厌吗?不想就快学吧!
前文大多谈到学习,可学习的前提是什么呢?是志向、目标。孔子说:“匹夫不可夺志也。”连普通人都不想没有志向、随意改变志向,难道你连普通人都不如吗?一个人如果有理想,有抱负,却又因为衣食不好而羞耻的人,孔子认为不值得与他谈论:“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未足与议也。”孔子还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意思是说孔子十五岁才开始发愤读书,而他最终有那么高的成就,说明我们发愤还为时未晚。只要肯“不耻下问”“勤勉于学”,我们也可能成为下一代的“孔子”。加油啊,同学们!
我们知道,《论语》中记录的是孔子在日常生活中的话,却那么富有哲理,说明他是一个思想者。我们日常生活中也说了很多话,可是有多少有意义的话呢?我们是否应该向孔子一样,做一个思想者呢?有一句话说的好:“我们不能延伸生命的长度,但是我们可以增加生命的厚度!”让我们与《论语》同行,厚重我们的生命!
于丹论语个人阅读心得5
孔子认为,人,特别聪明和特别傻的都很少,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处在中间,既不绝顶也不透顶。根据智力,他把人分为3种,一种是上智,天生聪明的人完全不需要学习就知晓一切;一种是下愚,天生愚蠢的人,无论怎么学习都没有办法;一种是中人,也就是指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普通人又分为2种,即学而知之的人,通过主动学习获取知识,第二种是困而学之的人,遇到自己过不去的坎,才会想起来去学。这两种人都是需要后天的学习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
在论语的经典对白中我们还可以捕捉到这样一个词圣人。圣人又是比仁人高一个档次的了。孔子特别推崇的是圣人,但是他却不希望每个人都参照他的观点去当圣人。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孔子觉得自己就当不了圣人,他眼中的圣人是尧舜禹那样的先帝。首先,孔子认为,圣人必须是古代君王,他自己只不过是祖上发过迹,到孔子这一辈,已经是穷困潦倒四海为家了,更谈不上是什么君王。其次,圣人必须天资聪慧,不用学习就能明理明德,显然,孔子一生都在学习,做不成圣人。因此,一般人的标准到仁人这个档次就已经是成功了,即使不能为官吃香的喝辣的,至少也可以像孔子那样学富五车桃李天下了。他也是这么教育他学生的。
论语中一共有105个仁字,那何为仁呢?学生问孔子,孔子回答不一,往往具有针对性。比如他说巧言令色,鲜仁矣,对于溜须拍马的人孔子最讨厌;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要他克制自己,一切按照礼的规矩办事;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要他善待别人,承担帮助别人的义务。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
言也仞。孔子告诉他,说话要有分寸,三思而后言;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近,与人忠。这里孔子把仁分解成三种德性,让他接物处事待人都要充满敬意和忠诚。此外,孔子还经常将仁与智、勇相提并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其实在孔子眼里,仁者已经具有了智勇两种品质。
仁人,孔子对它的解释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人首先要自尊自爱,自己要有奋斗目标要有追求,其次才是推己及人,推生出爱人之心,帮助别人到达他们的理想。孔子对仁人的要求很高,他的学生轻易够不着这样的头衔。仲由、冉求和公西赤是孔子3000学生中的得意门生,但是孔子对于他们的评价却是: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说他们虽然都是治国懂礼之才,可以驾驭一方之土,但是均够不上仁。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所说的仁不是本事而是德行,一个人不管本事有多大,能力有多强,如果不能够推己及人,仁而爱人,都不能称之为仁。仁人要有一种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气魄,以自己的德行来收纳聚集人才。
我们现在学习孔子的仁学理论最终目的是要能够运用到实际。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在讲述自己如何走向成功时,总是忘不了自己将大学舍友从国外拉拢到国内和他一起打拼的一段经历。他说,这全是他在大学期间为他们扫地的功劳。当然,这是句俏皮话。宿舍卫生通常是大家一起打扫,但是俞就是喜欢一声不吭自己一个人包揽,留给大家好印象,直到他远赴大洋彼岸找到当年的舍友时,对方还会忍不住激动地回忆起这样一个小细节。我把它也定义为仁,虽然看似平凡微小,甚至不值得一提。但,正是这份仁义使他
们义无反顾地跟随俞敏洪创办新东方,让他们坚信能在宿舍里为大家服务的人,自然在事业中也亏待不了当年的兄弟。仁造就了俞敏洪的人格魅力。
于丹论语个人阅读心得相关文章:
★ 论语读书心得感悟
★ 论语的读书心得
★ 读书心得《论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