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读书心得(2)

关键词: 非暴力沟通读书心得,非暴力沟通读后感,非暴力沟通
德洁0 分享 时间:

在雨天不出门

但他不是个懒惰的人

请在说我胡言乱语之前

想一想,他是个懒惰的人,还是

他的行为被我们称为“懒惰”?

在生活当中,如果仔细观察的话,我们的语言,很多时候都是评判,甚至会上升到道德评价。比如,你太不负责任了;我的孩子很懒。比如有同事对某件事提出我们认为不好的的疑虑时,我们通常会说,你太负面了。有没有觉得这些对话里面,对方听到了批评,不走心,甚至粗暴。有时候我们为了表达我们的欣赏,通常简洁的一句:你好棒!你好优秀!虽然是表扬别人的话,但是,对方听到了空洞的应付,一样没有很好的效果。如果能描述详细的事情先,再表达自己的感受,那么这和表扬要具体到事情上的理念是一致的。

还有时候,我们也喜欢比较,比较也是一种评价。可是在生活中,我们已经太习惯比较了,我们家长为了教育孩子通常会拿邻居家的好孩子来比较,学校会排名成绩,这也是一种比较,团队会排业绩表,这也是一种比较。但是比较蒙蔽了我们对别人或对自己的爱,对自己的认可。在比较的环境中,只有在比得过别人时,我们才会觉得自己是优秀的是好的。如果哪一天落后了,或者换到一个竞争更激烈的环境当中,我们没有能走在前茅,整个人都开始变得不好了,开始焦虑,开始否定自己。虽然适当的焦虑能引发人不断的突破自己,但是我认为深切的认可自己,知道自己的状态更加能给人于成长的力量。

再来看一下感受。本书是老外写的,他说很多人都忽略感受,说不出感受来。而貌似我们中国人更含蓄,即使有感受也未必愿意大方的表达出来,大家都怕尴尬。可见我们的语言能表达内心是太有限了。书中有个例子:一位大学生说,室友将音响的声音放的很大,他怎么也睡不着。作者问他有什么感受,他说我觉得晚上不该这么大声。作者说这是看法,不是感受,让他再表达一次感受,他说声音太大了会打扰到别人,作者解释说依然是看法而不是感受。大学生想了想,斩钉截铁的说,我没有什么感受!有几次,我看了这本书后,我问儿子,妈妈答应陪你一起去外面玩,你有什么感受?他想都没想直接回答我,没什么感受。后来多启发几次,他会回答,我感觉很好啊。好是个很笼统的字,我继续问,除了好呢?很开心啊,还有呢?没有了。

为什么要关注感受,作者强调要倾听自己和倾听别人。倾听是个技术活,我原幼稚的认为,倾听就是人家在那说,我有能力不插话,现在看来,还需要注入情感的关注和感同身受。“如果有人倾听你,不对你评头论足,不替你担惊受怕,也不想改变你,那多美好……”的确,我们一听到别人的痛苦或难题时,大都急于给予评判,建议,说教,安慰,或者同情,询问等等,作者说这些都是倾听的障碍,不要急着做什么,站在那里,自己体会对方的感受和需求,如果对方觉得我们已经完全明白他的意思,他就会变得轻松,或许就会停止了谈话。这个的前提是首先我们得先了解自己的感受有倾听自己的能力,只有照顾好自己,才能有力量照顾好别人。

第三个是需要。发现自己的潜在需要也是一种能力。有一些话语,比如“我没办法”,“不得不”,作者认为这些语言表明我们在逃避责任,把自己推向一个弱者的地位。其实我们很多人没有认识到,我们的生活,我们面临的`一切选择,都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即使我们不选择,也是主动的选择保持现状。我们需要把语言换一种说法:我选择做…因为我想要…。书中一位老师抱怨学校的评级说,“我讨厌评级,这不仅没用,而且学生会紧张。但我不得不评级,因为这是学区政策。”作者建议她换一种说法:我选择评级,因为我想保住工作。那位老师立刻发现对于评级这件事,她有主动的选择,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很生气,因为你饭吃到现在还没吃好,都凉了。”“我很失望,因为你昨晚没来参加我的生日party。”多么熟悉的句子啊,在我们生活当中随处可见,但是很可惜这些都不是非暴力沟通提倡的方式。非暴力沟通提倡自己的情绪,自己的感受自己做主。也就是,我很生气,因为我…而不是因为你…。比如,“我很生气,因为我看到你饭还没吃好,我担心你吃凉的饭会拉肚子。”“你昨晚没来我的party,我很失望,因为我很想见你和你叙叙旧。”我想这和心灵成长领域里提倡的,“事情的发生和我们的情绪之间并无特别的关联,只是我们赋予事情它意义了,我们自己需要为自己的情绪负责”这种理念不谋而合。作者说,生气的产生,是源于我们内心没有被满足的需要。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会发现,别人生气是因为别人有需求,自己生气是因为自己有需要。觉不觉的这个和“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这句话神似啊!当我们关注在什么需求没被满足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倾听自己和他人了。

第四点请求。如何清晰的表达自己的请求,也是至关重要的。文中有个例子说,一位太太和先生说:“我叫你带瓶酱油回来,可是你忘了,好烦啊!”也许太太是希望先生马上出去买酱油,但先生很可能以为太太在指责她。类似这种误解应该是很常见的吧。很多时候我们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说话方式这么的简单粗暴,总以为别人都能明白我们的想法的疏于用心表达,其实都最后不仅自己失望,对方也有压力。

请求和命令也是需要区分的。书中说,如果我们的请求没有得到满足,然后我们就开始责备或指责对方,那么对不起,这个不是请求,而是命令。真正的请求是能坦然接受和理解对方的拒绝的。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也是命令。这种情况下,我们貌似目的达到了,但是我们收获了隔阂和疏远,对方在不情愿的情况下逼自己做了事,但是对方收获的是对自己的讨厌。看,两败俱伤,这实在是我们不愿看到的结果。

这本书写的很实用,推荐给感兴趣的朋友。作者总结,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别人,而是在诚实的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交流。全书提倡爱自己爱他人,人天生热爱生命,乐于互助。这里,我只是写了一点点感悟,如果你有机会静下来亲自看几遍原书,一定会有更多心得和巨大的收获。

非暴力沟通读书心得4

然而在读完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之后,重新细读,它给了我很深的触动。反思自己的课堂和班级日常生活,作为一名老师,每天我会面对很多不同性格的孩子。在与他们的相处中我是否能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他们产生的问题,并给他们善意的解决之道呢?当孩子犯了错时,我有没有耐心地去听听他们的想法,理解他们给他们机会改正呢?当我自以为是的评价学生,甚至武断地给孩子贴上"懒惰""不负责任""自私"等种种负面的标签时,是否意识到这都是自己的主观暴力评价呢?

都说语言是人与人沟通的桥梁,但有时这座桥不是畅通无阻的,有时它也会出现岔路需要我们去寻找正确的方向。有时我们会诉苦:自己对学生可以说是操碎了心,可他们却对我们的行为不理解;我们会抱着为他们好的心态,努力帮助他们纠正错误却遭到"无视",甚至消极抵抗。为什么我们的好心不能感动他们?我想有时候我们的好心用错了方式,我们的初心和目的是帮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但这个过程中,有时我们会错误地使用了暴力的语言。也许大家都认为拳脚相加才是"暴力",但读了《非暴力沟通》后我知道了,其实"暴力"分为"身体的暴力"和"隐蔽的暴力"两类。武力的"身体的暴力"大家比较熟悉,而通过语言和行为让对方产生精神恐惧、紧张和痛苦的"隐蔽的暴力",经常会被大家忽视。其实这种暴力才是我们要重视的暴力。但这种暴力比较隐蔽,有时往往连我们自己都很难察觉,可它发生在我们身边的频率却非常高。如果用心体会和留意一下自己日常谈话方式就会发现,我们的语言有的时候真的很像一把利刃,它会让自己身边的人受伤,痛苦甚至变得消极。当我们让孩子处于这种"隐蔽的暴力"中时,他可能早就遍体鳞伤了又如何能要求他们配合老师快乐地学习呢?

虽然语言有时会是"隐蔽的暴力",但只要我们愿意它更可以成为"甜蜜的动力".《非暴力沟通》向我们阐述了如何让我们与他人之间的沟通品质得到提升。今后,在与学生的相处中,我们应该要有意识地静下心来多倾听孩子们的想法,用善意的语言与他们沟通,理解行为背后潜在的需要。努力营造一种让学生觉得安全、信任,能相互接纳、彼此欣赏,相互关心的温暖的班级氛围。

非暴力沟通读书心得5

一、这本书讲了什么?

这是一本讲如何沟通的书。暴力沟通不是指说着说着就打起来了的沟通,而是指语言会引发自己和他人痛苦的沟通。如果我们留意生活当中的说话方式,就会发现,言语上的嘲讽、否定、说教、拒不回应、随意打断都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创伤。作者提倡非暴力沟通,并且指出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以下是一个简单的非暴力沟通的'例子。妈妈对儿子说,房间里有3个袜子(观察),我不太高兴(感受),因为我需要房间的整洁(需要),你能帮我把它们放进洗衣机吗(请求)?很好地对应到了这四要素。

二、如何论证的?

全书先总述非暴力沟通的意义,而后对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分章节叙述。各章节详细的介绍如何客观观察、准确的体会和表达感受、正视自己的需要和具体的表达请求。每一章阐述观点的时候作者都会举例论证,当然举的例子也很接地气,章节末尾给出了所讨论主题的例子供读者练习。非暴力沟通四个要素中的前三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是请求的基础。其中,请求是指要提出具体的请求,必要时请别人确认。请求应该站在双方的角度,平等的请求不是命令,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而让别人做什么,而是以诚实和倾听的方式与人联系,这样请求被拒绝了也不会有什么怨恨和尴尬。

三、作者说的有道理吗

我认为还是很有道理的。生活中暴力沟通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包括与父母的沟通、与伴侣的沟通以及与朋友的沟通,我们的话往往让别人痛苦、难堪。我们经常忽略了客观的观察,其实这一点非常重要。那种带有评论的观察一说出口就让别人很抗拒。比如,“你总是不记得收拾好衣服”和“你今天没收拾好衣服”这两句话,情绪上明显后者让人舒服的多。恰当的表达自己感受也非常重要。比如,你这样做我感觉有点难过;比如,我今天感觉不开心。适当的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

四、生活中受到什么启发

首先是应该客观的观察,不仅是观察自己,也要观察别人,观察应该基于看到的事实,而不是先入为主的评价。其次应该用心的感受需要,包括自己和对方的。这一点我感触很深刻,当别人给我说它的困惑、难过的时候,有时候我太急于说教和给出自己的意见了,这样很不负责任。按照书中的做法,我应该耐心的听他说,并询问和确认对方的感受以及需要。只有他充分表达和释放了自己,我才能正确的给出建议。或者别人根本不需要建议,等他们充分的表达自己,已经有主意了。受到启发的第三点就是准确的表达自己的需要和请求,让别人猜自己的想法不是一个好的习惯,我们应该说出需要,提出具体的请求,如果别人拒绝了,那也没关系,因为我们的请求是站在双方的角度来考虑的。

这本书整体较短,pdf只有109页,语言也很简单,读起来丝毫不费劲,但是其中的沟通事例在我们生活中却是很常见的,代入感很深。只是读一本书生活当然不会有改变,只有你真正认可了书中的方式并且按你认可的方式行动起来,改变才会发生。非暴力沟通也需要刻意的反复练习才能学会,行动起来吧!


非暴力沟通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关键对话读书心得600字

140717 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