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航天精神再创航天辉煌心得10篇

关键词: 弘扬航天精神再创航天辉煌心得,弘扬航天精神再创航天辉煌感悟
龙苗0 分享 时间:

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中国航天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图景中的壮丽一帧,中国航天员的从容豪迈就是新时代人民精神面貌的生动展现。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弘扬航天精神再创航天辉煌心得体会10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弘扬航天精神再创航天辉煌心得1

中国载人航天史上的首堂太空授课已经圆满落幕。在大多数孩子都还在细细回味这堂生动的太空授课带来的乐趣时,或许很少人会想到,究竟还有多少孩子没有机会参加这堂课。

在大家都习以为常的享受着现代化带来的学习乐趣时,一些山大沟深的山区,还有不少孩子需要翻越几座山才能带着干粮步行到学校,而因师资和教室匮乏,在不少地区甚至还存在一些二、三、四年级同班一起上课的.复式班,二年级上完课复习,老师再给三年级上课,之后是四年级……

对他们来说,一本崭新的作业本、书本都已经算得上奢侈品。在这样的条件下,你很难想象他们能够像城里孩子那样,坐在明亮的现代化教室里,兴致勃勃的看着精彩的太空授课。

太空授课,也让能问出“iPad可以吃吗”问题的他们,成为被“最高讲台”抛弃的那一批人。所有这一切,无容置疑,都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导致的。而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这一责任推卸给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地域差异的中国现状。

造成这种现象,我们缺少的不是资金,也不是统筹兼顾、实现教育平衡的调控手段和能力,而是彻底实现教育公平的决心和勇气。

教育需要改革,所有的孩子都不能被抛弃,尤其是贫困山区的孩子,对于他们来说,读书也许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

我们绝对不能让他们成为被现代化抛弃的一代。因为抛弃他们,我们失去的不只是那些贫困地区的未来,更是整个民族的未来。

弘扬航天精神再创航天辉煌心得2

12月9日下午,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将在中国空间站进行太空授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将对“天宫课堂”第一课进行独家全程直播。

本次太空授课通过天地对话的方式进行,在中国科技馆设置地面主课堂,广西南宁、四川汶川、香港、澳门设置地面分课堂。3名航天员分别在轨介绍展示中国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演示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物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现象,并与地面课堂开展天地互动、进行实时交流,带领受众感知宇宙的奥秘,传播载人航天知识,激发着队员们对科学的兴趣。

在水膜张力实验中,王亚平老师拿出提前折叠好的一朵纸花,将折好的纸花小心翼翼地放置在水膜上,令人惊讶的现象出现了——花朵在晶莹剔透的水膜上缓慢地“开放”了。

看到眼前的一幕,队员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可爱的笑容。

看,蓝色太空欢乐球!

当看到王亚平老师将泡腾片放入蓝色水球中,泡腾片不断产生气泡,却始终不离开水球时,队员们都直呼神奇,连连拍手!

通过本次对“天宫课堂”的学习,队员们学习到了许许多多有趣的物理知识,感受到了太空的魅力。航天员演示的奇妙的物理现象,也在队员们的心底播下了一颗有关“星辰大海”的种子。

弘扬航天精神再创航天辉煌心得3

12月9日下午15时40分,我校师生们聆听了一次特别的课堂——“天宫课堂”,同学们不但了解了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在中国空间站的工作生活场景,还了解到了很多神奇的科学知识。

“天宫课堂”将三尺讲台放置在无垠的太空,背景是深蓝的宇宙,星辰闪耀;课堂上是惊羡的眼神,心驰神往。

在课堂里我们了解到了航天员们的生活状况,太空奥秘在今天我们得以印证。太空细胞学研究实验展示、浮力消失实验、水膜张力实验、水球光学实验、泡腾片实验让我们沉浸在科学的国度里,同时也让我们知道了同样的实验,在太空与地球上操作会有不同的效果,感受到了科学的无限魅力。

“天宫课堂”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要向航天员学习,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树立远大理想,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贡献!”

“天宫课堂”是一把钥匙,为队员们打开了科学的殿堂,又是智慧的火种,播下了追逐航天梦想的种子。来自太空的一堂课,点燃了流峪镇中心小学队员们的梦想之灯,队员们真切地感受到科学实验的独特魅力,激发了队员们弘扬科学精神、热爱航空事业的热情,长大后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做贡献!

弘扬航天精神再创航天辉煌心得4

6月20日上午十时,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中国将首次在神舟飞船上进行太空授课。这是我国前所未有的,在全球来说也是第二次。因此,神十太空授课不仅是举国瞩目的一次盛世,也是全球爱好天文学、物理学等领域学者、朋友的一次盛世。

第一次太空授课是什么时候呢?其实,早在1985年,美国宇航局就提出了太空授课的构想,并且为此训练了两名女教师,一个是麦考利夫,一个是摩根。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第二年飞船升空时,麦考利夫与飞船一同殒梦地球上空——那次,飞船“挑战者”号升空73秒后突然爆炸而破碎。

然而,摩根却并未放弃这个上天授课梦,为此她又准备了22年。终于,在2007年,她在国际空间站里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的太空授课,通过视频,给学生上了25分钟课,并展示了宇航员在太空怎样运动、在太空如何喝水等情景。

无独有偶,此次我国同样是由女航天员来进行授课,但授课的难度却比摩根那次要大得多——此次王亚平主要是展示在失重环境下的一些物理现象,演示的不再是喝水、运动等我们都早已比较清楚的内容,而是科技含量更高的物理概念。

王亚平在此次讲课中主要演示了五个实验,分别是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运动、水膜和水球等5个基础物理实验,主要是让青少年了解在失重条件下,物体运动会有何特点,液体表面张力有什么作用,同时加深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这五个实验不要看起来简单,但其背后蕴藏的物理知识却是令人惊奇而深厚的!

这次实验是他们事先自己划定的吗?其实不是。这次实验中的部分问题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所征集到的,这不仅是航天的一次突破,更是青少年自身的一次突破。因为只有具有演示价值的问题才能被征集,这要求我们青少年需要补充更多的相关知识,让自己从里到外充实起来,不能外强中干腹空空。

有人询问太空中的生活用水是不是循环使用的。我对这个问题也很感兴趣。指令长聂海胜告诉我们,飞船中的用水是从地球带上来的,但目前还不具备循环利用功能,因为这需要更先进的技术和复杂的设备。听了这话,我不禁有些心酸,他们在太空中的生活该有多艰苦啊。

也许,太空生活用水的循环利用是否能够实现就需要看我们青少年这一代了。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对神秘的太空感兴趣,愿意为我们的航天事业发挥出更大的力量,向我们“中国梦太空梦”的实现靠近!

弘扬航天精神再创航天辉煌心得5

今天,我在学校上了一趟非常特殊的课,这堂课的老师远在距离我们300多公里的浩瀚太空中。这位老师就是神舟十号的女航天员王亚平老师。

虽然这堂课主讲老师是王亚平老师,但是神舟十号的另外两名航天员聂海胜和张晓光叔叔都有为这堂特殊的课程出力。

以前我就知道太空是一个无重力的状态,但是无重力究竟是一个什么样子呢?我一直都不知道,今天终于有机会看看三位航天员在无重力状态下的样子了,我抱着期待的心情开始认真地听课。

课程的一开始,聂海胜叔叔给我们表演了一个高难度的动作,只见他先在天宫一号实验舱内站稳,然后两脚往上一收,做出一个打坐的动作,但是出乎意料地,他不仅没摔在地上,还稳稳地往上漂浮了起来!接着王亚平老师只用一只手指,轻轻推了一下正在漂浮的聂海胜叔叔,聂叔叔就在空中翻起了筋斗!实在太神奇!王亚平老师这样的神功,看得同学们都哈哈大笑了起来。

原来这就是太空中失重状态下,航天员平时活动的样子呀!每个人都身轻如燕,还能轻而易举地拿起很重的东西,省下了不少力气,真是让人羡慕!

太空授课接下来的实验,虽然我不是很清楚其中的原理,可是有趣的实验看得我津津有味,真想快点长大,学习这其中的道理,然后就像神舟十号的三位航天员一样,飞上太空,感受一下无重力的状态!

弘扬航天精神再创航天辉煌心得6

今天我们在班主任老师的组织下观看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直播。随着一声“点火”的命令,一簇桔红色的火焰爆发出强大的动力,瞬间推着载有三名宇航员的神舟十三号飞向太空。短短半小时,让我深刻感受到国家的航天技术、火箭技术的进步与强大。

143541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