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读书心得体会

关键词: 浮生六记读书心得体会,浮生六记读书感悟,浮生六记
文凤0 分享 时间:

《浮生六记》是一本自传体小说。文章写得坦率真实。不论 是哪一章,都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文情怀。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浮生六记读书心得体会,希望大家喜欢!

浮生六记读书心得体会1

清代的沈复,知道的人不少,芸娘呢?也大概略有耳闻。浮生六记有六记,看似只有前两卷是写沈复与芸娘的生活,但其实每一记都有一个芸娘。哪怕是她逝后的生活,沈复独居修身养性,整日赏花观水却还是言谈举止带有芸娘的影子。用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说,大概就是从今以后,我所爱的都像你。

《浮生六记》是沈复一生的传记,记载了他少年承父业,游山玩水的快乐,也写了他中年无业穷困潦倒的光景。全书读下来,给人印象最深之处,还是他和芸娘的爱情。十三岁的沈复信誓旦旦说:“非淑姊不娶。”颇有几分刘彻金屋藏娇的架势。后来果然四年后,芸娘成了沈复的妻子。以后的日子两人如胶似漆,沈复外出差还差点相思成疾。他们二人志趣相投,共同作诗品茶赏花种草。芸娘在花草方面颇有造诣,又心灵手巧。她用植物做活屏风,用细丝扣虫系于花草间,比画中的小虫还活灵活现,见者无不称绝。

而沈复在第二卷闲情记趣中,详尽地阐述了许多植物盆栽的培养方法,他自觉识遍《群芳谱》,种也种过大半,看他在侍弄花草时,总让人不由得有种闲适之感。尤其是他种的碗莲,“花发大如酒杯,叶缩如碗口,亭亭可爱。”有极强的感染力,让人恨不得也立马也翻箱倒柜找一碗来种莲。但就像做饭容易烧糊要重头再来一样,种花也是常有失败,有长势甚好的兰花被人泼了开水一夕既死的,有悉心布置地盆景被摔碎的,沈复和芸娘总是双双落泪,仿佛痛也痛在一起了。

但再怎么幸福的时光总是有限的,短短几年里,沈复家道中落,芸娘身患重病,最后还是香消玉殒。临死前口中断续叠音“来世”二字,让沈复几乎肝肠寸断。

自芸娘去后,沈复终日形单影只,面容憔悴,备极凄凉。他在惨淡中写下:“奉劝世间夫妇,固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过于情笃。语云:恩爱夫妻不到头。”恐怕是真情实感所致。因为太爱,所以在离开的时候反而更加痛彻心扉,早知如此,不如当初克制情感,当初少爱一分,今日便少痛一分。

凄凉中,沈复就完全将感情寄于山水书画,怕是因山不死,水不竭,书画世上有千万,不像芸娘是世间孤品。他整日少思少言少怒,住在寺中一如禅师。追求的是心无杂念,清净明了。却也会在登山时不经意想到,当初与芸娘共赏美景时,良辰美景被轻轻放过,如今孤身一人,看景似乎更全更透,却平添一分落寞。

想和你过完这一生,然后来世,我做女子,你做男子,我再嫁给你,你去云游天下,我为你斟茶种花。这是沈复对芸娘说的话。在古代,男人的地位很高,休妻纳妾都是常态。地位越高,越难看清自己,好像那时人的心有很多颗,可以分给一个又一个。又或者他们不屑还是羞于把心交给一个比自己卑微很多的女人。沈复与芸娘的爱,之所以被传为佳话大概就是因为这份难能可贵。沈复十三岁的一句戏言,坚持了二十三年,芸娘去世便不念俗世,一心向禅。而芸娘和这样的痴情种也是相配的,她贤淑善良,大方优雅,精于女工又懂琴棋书画,这样的才子才女相爱,本就是人间佳话。中间二十三年的悲喜,皆从《浮生六记》里道来。不疾不徐,或悲或喜。沈复一生并无大成就,就是普普通通一介文人,《浮生六记》写得清清淡淡,读起来大起大落之处为少,不过是一个小人物的生活,生活里起起落落,或悲或喜,还藏了一万句,我爱你。

浮生六记读书心得体会2

中国古代的女子要想名留青史实属不易,留下名字的又或多或少的要牵扯到名利呀,情色呀,绯闻呀,随之而来的是无数文騷们的牵强附会,直到把那些女子们弄得面目全非,让人怀疑她们是否真有其人。

陈芸却与她们不同,她之所以能有名有姓的在历代女子中间存在着,并不是因为她的美貌、才学或者当过中国的女皇帝,只因为她嫁给了沈复,比她活的长,在她死后写《浮生六记》来怀念她。《浮生六记》里所载的往事都是家常话,夫妻之间你一言我一语的调侃。沈复说陈芸刚嫁给他的时候不爱说话,沈复就逗她说话。陈芸喜欢吃臭豆腐,沈复就对陈芸说:狗因为没有胃才吃粪,屎壳郎因为要变成蝉才团 粪,你是狗呀还是蝉呀?要是换了一个女人听了老公这么说自己肯定会脸红吧,陈芸的可爱就在于她不但不脸红,还摆出一堆逻辑性极强的道理,最后弄得沈复也跟着吃起臭豆腐来。陈芸说:情之所钟,虽丑不嫌。

纳兰性德在妻子卢氏死后也写了一堆的悼亡词,安如意更是把其中两句都作为自己的书名,《人生若只如初见》和《当时只是道寻常》。我觉得不管初见还是道寻常都是因为曾经沧海过,他们在该恋爱的年纪时遇到了自己要爱的人,在佳人不再时写下了他人不曾经历过的句子。

还是要说到来世,沈复曾经对陈芸感慨:你要是一男的该多好,我们一起访名山,搜胜迹,遨游天下,不宜快哉!

陈芸回道:这有什么难的,等我老了,虽然去不了五岳那么远的地方,近处的虎阜、西湖都能一起去呀。

沈复:恐怕那时候你已经老的走不动了。

陈芸:今世不能,期以来世。

沈复(恐怕也是受了感动,跟着说胡 话):来世卿当作男,我为女子相从。

感情好的夫妻舍不得对方期许来世本来是很平常的事,但是沈复愿意下辈子为女子相从,这在夫妻史上是第一人吧。陈芸之于沈复不再像绿珠之于石崇,宠 爱她因为她笛子吹的好,也不再像厨娘之于袁枚,舍不得她因为她饭菜做的好,他尊重自己身边的这个女性,想让她分享到自己今生得到的事物,如果有来世。

家长们好像都不怎么待见感情好的夫妻,前有焦仲卿和刘兰芝,后有陆游与唐婉,这两个故事里的男主角们都是孝子,虽然不舍但都听了父母们的话,休了自己深爱的妻子。沈复居然选择抛下自己的父母儿女,顶着个逆子的名声,半夜和陈芸一同逃走。陈芸带病,走了几步就走不动了,沈复背着她,陈芸对自己稍大的女儿说:幸汝父待我厚。待我厚,是明知道我不是能你带来福气的人,还非我不娶;待我厚,是即使被父母扫地出门也要同我一起颠沛流离;带我厚,是宁愿下辈子做女人也要同我做夫妻。

陈芸最终客死他乡,临终前她拉着沈复手,断断续续的说着两个字:来世。

我觉得任何文艺作品中都不能解释男人再娶这个问题。你永远无法在婚礼上问新郎:你怎么没娶那个同你好了十年的女朋友呀?同理,虽然沈复曾经对劝她再娶的陈芸说:曾经沧海难为水,断无再娶之理。可是他后来还是接受了一个发达了的朋友赠给他的妾。用他自己的话说是:重入春梦。从此扰扰攮攮,又不知梦醒何时而。

浮生六记读书心得体会3

断断续续半个月,算是看完了《浮生六记》前四卷。后两卷因为不是三白原笔,只略翻几页,发现其文字确实与三白风格不尽相像,便没了阅读的兴趣。

追究起看这本书的原因,是一个朋友的朋友圈封面是《浮生六记》里的一段话。可前四章看完,也没看到那段话,上网查过,才知那段话是第六卷里的。即使翻遍书本,再细细默读,却很难再回到像我第一眼看到这段话时的感觉。

我必须得承认,其中所涉及的许多情感,我是没有经历过的,可偏偏【卷三-坎坷记愁】中芸娘与沈家矛盾那段看得我心情跌宕不止。读这本书时,恰是我思乡情绪最浓的时候,看书的时候,总会不觉把自己代入,读到情意浓处,我的双眼也因泪水而越加模糊。

一、称寝人影瘦,霜染菊花肥

志趣相同者不谋而合,说的就是他们夫妇俩吧。不管是在沧浪亭畔故居,还是借宿友人萧爽楼,都少不了讨文论字赋酒令,三白玩花弄草时,俩人情趣亦十分相投,羡煞旁人,我也因此越来越喜欢芸娘。芸娘撒手人寰的时候,我想到《水调歌头》中一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二、起初我十分抵触看带译文的版本,真正看过后,更觉得是没有存在的必要。文言文本身就给人一种朦胧羞涩,若隐若现的感觉,所营造的气氛是现今白话文无可比拟的。我所看的版本译文是难的照搬不译,简单的反而翻译出来。乍看之下是圈钱的,可当细心品读下去才发现,一些难懂的句子是作者内心感受的直白,因为不翻译,所以才会迫使你停下来思考作者要表达什么。

忆妾唱随二十三年,蒙君错爱,百凡体恤,不以顽劣见弃。知己如君,得婿如此,妾已此生无憾!布衣暖,饭菜饱,一室雍雍,悠游泉石,如沧浪亭、萧爽楼之处境,真成烟火神仙矣。神仙几世才能修到,我辈何人,敢望神仙耶?强而求之,至干造物之忌,既有情魔之扰。总因君太多情,妾生薄命耳!

这类书,向来不适合现代人的快速阅读习惯,如果买来只是读过译文,那完全没有买的必要。而稍有点语文功底的人,也不必像我一样骄傲自大,因为译文为你提供了不同的翻译思路。

三、看书确实是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的。

143921 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