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这十年心得体会最新

关键词: 中国航天这十年心得,中国航天这十年感想,中国航天
金梅0 分享 时间:

梁启超说“少年强则国强”,作为祖国的希望,大家惟有好好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才能让祖国的航天事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中国航天这十年心得体会最新,欢迎阅读!

中国航天这十年心得体会最新1

1、航天事业的创立

14世纪末期,明朝的士大夫万户把47个自制的火箭绑在椅子上,自己坐在椅子上,双手举着大风筝。他最先开始设想利用火箭的推力,飞上天空,然后利用风筝平稳着陆。不幸火箭爆炸,万户也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他的行为却鼓舞和震撼了人们的内心,促使人们更努力的探索。

中国航天史是从1956年二月开始的,当时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1956年四月,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委员会,统一领导中国的航空和火箭事业。聂荣臻任主任,黄克诚、赵尔陆任副主任,航空工业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航天事业创业的开始。

2、突破“卫星上天”关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东方红一号卫星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从酒泉卫星发射场发射升空,10分钟后,卫星顺利进入轨道。《东方红》的乐曲从太空传到了世界各地,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中国国务院批复同意自2016年起,将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旨在宣传中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一贯宗旨,大力弘扬航天精神,科学普及航天知识,激发全民族探索创新热情,唱响“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的主旋律,凝聚实现中国梦航天梦的强大力量。

3、突破“载人航天”关——神舟系列

神舟飞船是我国自行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或优于国际第三代载人飞船技术的飞船。

1999年11月20日:中国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是中国航天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2001年1月10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次飞行试验,向实现载人航天飞行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是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状态完全一致。

2002年12月30日:中国第一艘可载人的处于无人状态的飞船。

2003年10月15日:首次载人——宇航员杨利伟被誉为中国飞天第一人。

2005年10月12日:飞船承载两名宇航员费俊龙、聂海胜,飞行时间115小时32分钟。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实施中国航天员首次空间出舱活动。

2011年11月1日:神舟八号无人飞船与天宫一号的首次和第二次自动空间交会对接。

2012年6月16日:首位“神女”刘洋的出现,打破了中国从未有女航天员进入太空的纪录。

2013年6月11日:交会对接任务收官之战,载人飞船天地往返运输系统定型阶段。首次开展我国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

2016年10月17日:进行宇航员在太空中期驻留试验,驻留时间将首次长达30天。

4、探月历程——嫦娥系列

中国探月工程分为“绕”、“落”、“回”三步走战略,探月工程一期嫦娥一号、二号主要实现绕月探测。二期嫦娥三号、四号完成“落”在月球任务。三期工程主要实现采样返回,其主要任务由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承担。至此我国探月工程圆满结束。

2007.10.24:“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于2007年10月24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升空。运行在距月球表面200千米的圆形极轨道上执行科学探测任务。

2010.10.01:“嫦娥二号”主要任务是获得更清晰、更详细的月球表面影像数据和月球极区表面数据,为“嫦娥三号”实现月球软着陆进行部分关键技术试验,并对嫦娥三号着陆区进行高精度成像。

2013.12.02:“嫦娥三号”首次实现了中国地外天体软着陆和巡视探测。2013年12月2日,长征三号乙加强型火箭成功将嫦娥三号探测器发射升空;12月14日,嫦娥三号着陆月面,着陆器和巡视器分离;12月15日,嫦娥三号着陆器和巡视器互拍成像,标志着嫦娥三号任务圆满成功。

2018.12.08:“嫦娥四号”,是中国探月工程二期发射的月球探测器,也是人类第一个着陆月球背面的探测器;实现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

2020.11.24:“嫦娥五号”主要科学目标包括对着陆区的现场调查和分析,以及月球样品返回地球以后的分析与研究。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采用半弹道跳跃方式再入返回,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

5、空间站建设探路者——天宫系列

天宫一号是我国自主研制的首个载人空间试验平台,从2011年9月29日它成功发射,在服役的6年多的时间里,天宫一号先后进行了6次交会对接,完成了各项任务,中国也因此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是我国首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也是目前我国载人飞行时间最长的航天器,它从轨道设计到任务要求都为我国未来空间站的建设打下了基础。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受控离轨并再入大气层,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阶段任务圆满完成,我国正式进入空间站时代。

6、火星探测——天问

2021年2月10日19时52分,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实施近火捕获制动,成为我国第一颗人造火星卫星,实现“绕、着、巡”第一步“绕”的目标,环绕火星获得成功。后续天问一号还将经过多次轨道调整,进入火星停泊轨道,开展预选着陆区探测,计划于2021年5月至6月择机实施火星着陆,开展巡视探测。

从无到有,从落后到先进,中国航天人从来没有停止过探索太空的脚步,就算为此付出诸多代价,中国航天人也会勇往直前,为了民族的复兴,人民的梦想,为了祖国的使命,他们一直默默付出自己的勤劳汗水。

中国航天这十年心得体会最新2

也许有一天你会问我,我梦想是什么?是披白大褂治病救人?是拿着试管和科学仪器创造新玩意儿?还是当建造一栋栋高楼大厦的企业家?我会毫不迟疑地告诉你,都不是!我的梦想是翱翔在宇宙中,探索无穷无尽的奥秘——没错,我的梦就是当一名“航天员”。

你可能不相信,这么一个弱不禁风的小女孩儿竟然相当航天员,真是个幼稚的想法。可是“中华女子飞天第一人”刘洋小时候各方面也都比其他同学差,但她通过自己的不断练习,最后终于乘上了“神舟九号”飞向了宇宙深处,成为了中国首位的女航天员,只要我不停努力也一样可以做到。

每当动画片上月球里有嫦娥和玉兔时心里就不禁有个想法——长大了一定要当航天员;每当我坐在飞机上望着皎洁的明月时,心里又不停呐喊——长大了一定要当航天员;每当读到课外书籍里的外星人和麦田怪圈时,好奇心又驱使我——长大了一定要当航天员;每当我从电视上看到刘洋姐姐和费俊龙、聂海胜叔叔载着“神舟九号”凯旋归来时,心里激动万分——长大了一定要当航天员!

我躺在床上,闭着眼睛,渐渐睡着了……

“十、九、八……三、二、一,点火!”我载着“神舟九号”穿着太空服,准备起飞。只听见“隆”的一声“神舟九号”顺利发射。我熟练地操作着火箭。大约过了两分钟“叮叮叮,‘神舟九号’已到达月球,叮叮叮……”火箭系统向我发出提示。我控制着“神舟九号”的方向,并按下下降钮把火箭停到了月球上。我换了一套新型的太空服,这种太空服不像原来的那么笨重,而是薄薄的一层。这种衣服还可以控制温度,外面越冷里面就越热,外面越热里面就越冷,我刚走出仓门,就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月球简直就是一个奇蔬异果园,这里种的南瓜比平常的大好几倍。黄瓜长得和我差不多高。茄子不再是长条的了,而是圆滚滚的像个小胖子。西红柿也不是圆的了,有扁扁的还有桃心形的。葡萄又大又圆,而且还晶莹剔透。苹果红扑扑的,一口咬下去,美味又多汁,还富有比一般苹果还丰富的营养。最好玩的就是那些我从来没有见过的花了,据说还是用普通的种子种出来的呢!真是应有尽有……

“叮叮叮”闹钟响了起来,原来只是一场梦啊!我以后一定要加倍努力,为国家振兴伟大梦想作出巨大贡献,成为中国人的骄傲!相信我,一定行!

中国航天这十年心得体会最新3

我曾经想象在未来的一天,我乘坐宇宙飞船到另外的一个星球访问,在飞船快到达目的地的时候,迎面一个比飞船大好多倍的陨石向我们飞来,而飞船通过瞬间转移轻松地避过去。到达那颗星球上,我们得到了外星人的盛情款待,并且和他们建立了深切的友谊。

近几年来,科技日新月异,我国的航天事业也不断发展:2003年10月15日9时,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上天,杨利伟也成为实现中国人飞天梦的第一人,所有的人都很羡慕,但是他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却是经过了很多艰苦的努力和训练才得到成功。随着神舟六号、神舟七号、神舟八号等飞船成功完成它们的任务,预示着我国的航天事业发展迅速。2012年6月16日,刘旺、景海鹏和中国第一位女宇航员刘洋乘坐神舟九号飞船进入太空,完成了空间站的对接任务。通过很多资料我知道了想上太空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成为一名合格的宇航员需要付出很多很多的努力和辛苦,还有为航天事业奉献了一生的科学家和工作人员,他们的默默付出才使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这样辉煌的成绩。

我也经常想象假如我是一名女宇航员,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出贡献,那是多么自豪的一件事。但是我知道乘坐载人飞船是有危险的,我一定要努力学习,长大去攻克难关,造成没有危险的飞船,让小朋友们也能乘坐飞船在太空遨游。

我还要学习航天精神,从小锻炼强健的体魄,养成良好的品德,磨练勇敢顽强的意志,克服各种艰苦和挫折,用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迎接未来的挑战,来实现我的航天梦。

中国航天这十年心得体会最新4

在党的关怀下建立

1958年,根据中苏签订的“三弹三艇”协定,苏联向中国提供的“542”导弹、“544”导弹陆续抵达。其中,“544”导弹是新研制的舰舰导弹,也就是后来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震惊世界的冥河导弹。

两型导弹运抵中国后,党中央决定对两型导弹同时开展仿制工作,并于1960年在国防部五院一分院成立海防导弹总体设计部(当时称为四部),负责海防导弹总体设计工作。

1963年年初,随着国家严重困难时期逐步过去,国民经济开始好转,“544”导弹的仿制工作才开始加快速度。仿制工作提速后,人员不足问题显露出来。这一年,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党员等精英分子加入。就在这一年,黄瑞松(曾任____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被分配到了这里。

新鲜血液的加入让人看到了希望。大家商议后,提出了“钻深吃透‘544’”的指导思想,决心干出一番名堂。多年后,黄瑞松时常在党员分享会上回忆:“尽管那时条件简陋,物资匮乏,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在那时已经成为飞航人的信念。在这种信念的激励下,大家奋发图强,刻苦钻研,克服各种困难,开始了飞航导弹的创业历程。”

1967年8月,国务院特种武器定型委员会批准仿制的“544”舰舰导弹设计定型,并改名为“上游一号”。这个名字来源于毛泽东主席提出的“多快好省,力争上游”之意。它的仿制成功,结束了我国海军“有舰无弹”的历史。

144120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