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阅读心得800字通用(2)

关键词: 道德经阅读心得800字,道德经读后感,道德经
德洁0 分享 时间:

在《道德经》里有句话:“战胜,以丧礼处之。”那里指的是在战场上,意思是,打了胜仗,就用丧礼来处理。为什么?正因你胜了,就意味著对方的不幸,故应用丧礼对待之。因此,以“道”的原则处事是十分具有人文关怀的。这并不是说不好胜利,而是说不好把胜利看成至高无上的。那么引伸到日常现实中,我们就不好总把胜利看得那么重,要给对手同样以必要的关怀,而给对手以必要的关怀才是真正成功者的风范。“江海因此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成功者的风范并不是以胜利为唯一标志,就是处于下风、或失败了,仍然有着内心的坦然,“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这样的心态才是成功的心态。

很显然地,这样的心态是建立在慈善和关爱的基础之上的,因此“不争而善胜”的本质还是人内心的慈善使然。

8、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

《道德经》是提倡学习的:“为学者日益”就是要学习各种科学,业务知识越多越好,正因这些知识是我们事业发展的条件。因此我们要发奋学习,终生不殆。但是,人生的成功,知识其实只占较少的份量,而大部分因素取决于人的心理素质,即道性的丰富程度,因此人还务必要不断损掉人性中那些不贴合自然的想法与私欲,而这不是学习知识能办得到的,这要靠修道才能办到,这就是“为道者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那些不自然的、不合理的主观成分都去掉了,人就无为了,即人的想法和心理活动都顺应自然了,那么处事为人就都会因贴合客观而感到顺心自在,万事如意,人的潜能也因此会得到充分开发。因此人生的成功,“为学”与“为道”务必并重——不仅仅要学习知识,还要透过修道来修炼本性,用道性换掉人性,这个过程同样十分重要。

9、成功的定义

成功是不是意味着挣更多的钱、身居高位和手握大权呢?

在《道德经》看来,这只是“胜人者有力”,并不必须代表成功,它可能还代表着为贪婪和冷漠所支配而带来的拥有,它可能是欲望的奴隶,因此不是“道”的好处上的成功。《道德经》里的成功是做人的成功,是“自胜都强”、“道法自然”。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意思是,住在别人不去的地方(意即不出风头、不突出自己),情绪舒畅深远,经常给别人以仁爱,他的话是值得信任的,为人正直和蔼可亲,处事的潜质很强,出动又善于选取时机。他唯一的不与人争斗,因此无忧无虑。

一个到达这样境界的人难道不算成功吗?这是金钱、地位和权力能够换得来的吗?

当一个人能够正确地管理自己的思想和正确地管理自己的金钱和时刻时,这就是成功。正确地管理自己的思想就意味著“方而不割”(大脑思维方寸不乱)和“自胜者强”;而正确地管理自己的金钱就意味著节俭、仁爱和富有远见;正确地管理自己的时刻意味着智慧、实干和值得信任。按照现代的标准,这就是道德水平、情商、智商和潜质都十分高的人,这就是“道”的好处上的成功!因此成功最重要的标准在于拥有一个不随环境、金钱、权力、地位的变化,而只属于心灵素质里的某种坚韧的东西。

四、实现人生完美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不学习(害人的)知识,唯一的是与“道”相伴,两者差几多呢?意思是,在这个各种利益冲突的人世间要想生存地好,若不去学那些圆滑世故、争斗不休的伎俩,那就只有修道,依道行事。那么这两者(一个学圆滑世故、争斗不休,一个修道、依道行事)相差几多呢?言下之意是相差得很多。这也就是说,人生与“道”相伴,经常地背诵《道德经》修道修德,那么,不去学虚伪狡诈,老实本分也照样能够生存、能够成功,而且能活得更自由、更快乐。因此,真正成功的人生其实就是健全心灵、用道性换掉人性的过程,这就要求人要学《道德经》,把握好“道”的成功法则和成功的定义,将“道”的品质刻画到内心世界里,从而使心意与行动合二为一。这个过程光靠学习知识是办不到的,只有修道才行,即背诵《道德经》修道修德才能实现。

因此,《道德经》教我们修道,就是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尽自己的天性来实现完美的人生。

道德经阅读心得800字通用3

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虽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诗体的语言,有些晦涩难懂,但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它丝毫也但是分。我对《道德经》的明白主要是讲求“无为”,“尊重规律”。

第一段“道可道,十分道,

名可名,十分名。”是说作为世界本源的道是能够用语言来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名可名,十分名。”说的是能够称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是说天地刚刚呈现时是没有名的,万事万物逐渐出现时才有了各自的名(但并不永恒)。“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意思是之因此经常在没有欲求时来探究它的奥妙,有的时候探究它的倪端。“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是说有和无这两方面都同出于道却有不一样的名称。“同谓之玄”都同样能够被认为深远微妙,难以把握。“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那里指的是这种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奥妙的门径。

这一段作为《道德经》的起始,详细阐述了老子对规律的明白。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而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这是一种十分朴素的辩证思想。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的,是十分有计划、有科学根据的,它不仅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

老认为坚持按规律办事,一切都会顺利,而违背规律会得到大自然的惩罚。在第三十九章中,他是这样阐述的:“昔之得一者”古来大凡按规律办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这句话承接上句举了很多例证明尊重规律的好处。上天尊重规律能够清澈,大地尊重规律能够安宁,神灵尊重规律能够带来安宁,河流尊重规律能够水满,自然界万事万物尊重规律就能够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规律就能够得到天下。“其致之”推而言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说的是天空不清澈就可能会爆裂,大地不安宁就可能会塌陷,神明不显灵就可能会消失,河流没有水就可能枯竭,万事万物不能生长就可能灭亡,君王不能统治天下就可能颠覆。“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因此富贵以穷贱作为根本,高贵以低下作为基础。“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_,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这局是举例说明上方一句,意思是因此说侯王都用孤、寡、不_这类贬义词自称。这难道不是以贱为根本吗?难道不是吗?“故致数舆与舆。世故不__欲如玉,__如石。”这是对上方的申论与例证的总结,说的

是因此最高的荣誉就是没有荣誉,于是不好要求像美玉那样美丽,像石头那样坚硬。

由此可见,以老位代表人物的道家学派对规律是十分尊重的,这在几千年前的中国是很难能可贵的,这种辩证法虽然很不健全,但却具有十分强的科学性,这对此刻我们的唯物论十分有帮忙,为之后人们对唯物论的更深一步的研究奠定了一个十分坚实且广泛的基础。而且,从这一段中,我们也能够体会到老对无为的崇拜。

在现实和一些文艺作品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云游四方的道人,他们虚幻而飘渺,空灵且高傲。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飘逸,感受到的都是那种无为。

老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智。”因此说圣人的治理方法是让人谦虚,让人博学,减弱人的志向,增强人的体魄,让百姓没有知识和欲望,因此智者也不敢滋事妄为,以自然无为的态度治理天下便没有做不好的事。

关于无为老在《道德经》第七篇里举了一个例。“天长地久。天地因此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lz13)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因此能长久,是正因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因此才能长久。因此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因此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站在老的角度,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因此对于当代的青年人明白古代老的无为论就应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适宜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拉开了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辩证的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是大有裨益的。

道德经阅读心得800字通用4

在《道德经》中,老子着眼于道与德的关系,而得到了“无为而治”的社会理想。而书中所讲的道与德是我们很难理解和想象的,要不是看过这本书的,是不会想明白更深一层次的道与德有什么含义的。

在老子看来,道一是宇宙产生之本源,二是万物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在我看来道是宇宙的本源是很难理解清楚的,或者说是,我不赞成这样的说法。道怎么就是宇宙的本源呢?那么宇宙的本源是什么?老子的道不是无声无形无色无状的吗?这样的话,宇宙的本源不也是无声无形无色无状的东西吗?在现在的情况下,我自己是解释不了宇宙的本源问题的。

相对而言,我更赞成道是万物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我认为道是道理原则一类的,说简单就是天道,地道,人道。天之道指自然变化发展的规律,地之道是指治国之道,人之道可以理解为人们的为人处世之道。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馀成岁,律吕调阳,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玉出昆冈是“是自然的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是治国之道。《论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资治通鉴》的“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战国策》的“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是为人处世之道。《大学》里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孟子·公孙丑下》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两篇则是讲整个道的集合,天道地道人道的结合。

深一点的,我把“道”理解为“信仰”。“道”有道路的含义,就像老子坚信自己的道与道路一样,我们也有自己的信仰。上文说的,天道,地道,人道等等的道,不是我们所相信的吗?道,只有在我们理解相信的基础上才能作用于我们自身。这就是那些政治家,哲学家,思想家所一直在做的事:先骗自己,再骗别人。先解释一下我为什么说道是信仰:一是信仰的的虚空性与道的无声无色,无形无状是同出一则的。二是道与信仰都是我们自己无形中所坚持相信的,三是道的种种解释都会作用于我们,形成信仰。

道讲完,讲德。德是什么?与道的关系,老子的德是具体事物生的原理。是道寓于具体事物的表现,也就是说德是物体从道那里得到,而成为事物的原理,等等的全是废话,没一句能懂的,只有德是道寓于具体事物的表现我们能理解到,一句话德是因为道的需要而产生的,道在起作用的时候我们所表现的一系列行为所依据的原理根据便是德,那便是道德。

道德经阅读心得800字通用5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天长地久”、“上善若水”,很早之前就对《道德经》中这些句子耳熟能详,但是一直对这些话“不求甚解”,困惑不已。对《道德经》总是望而却步,只在不同的场合读过一丁点片段,只能算是惊鸿一瞥,管中窥豹,难以谈得上有什么深刻体会。上《政治学》时,楚老师为我们列的13本必读书目中,中国的经典读物有三本:《论语》、《孟子》《道德经》,这些文章是流传千古的经典之作,治国教材,不得不认真拜读。“明德人生导航计划”启动后,我们与人生导师张学长达成共识---集体阅读《道德经》,并将其思想和公共管理实践结合起来进行思考。

这对我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因为《道德经》内容艰深晦涩,语言精练而思想深刻,本人文言文水平不高,因此阅读过程中经常感觉一头雾水,不知所云。《道德经》流传千年,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解读,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处境,到现在,在国学热的大潮中,对《道德经》的研究如火如荼。文章版本可谓千奇百怪,多种多样。我看的是北京燕山出版社版的,是在北大的周末书市上买的,和《论语》、《孟子》三本十元,买来之后,认真的看了两遍《论语》,正在看《孟子》和《道德经》。目前看到第十九章,还不到四分之一,都好像似乎没有真正看懂。下面就简单说一下似懂非懂的感受。第九章中,老子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拿的多了装不下,差不多够了就行了;揣的东西太多凸起来,不可能长久,大家都会发现。满堂的金银玉石,是守不住的,富有高贵但却骄奢淫逸,就是自己惹祸上身,咎由自取。大功告成,全身而退,这才是天道。启示我们对待物质享受时要适可而止,秉持“中庸之道”,要懂得进退自如。这使我想起了我国政界的“59岁现象”,有一些有作为有追求的好干部,在光荣隐退之际,经不起物质诱惑,抵挡不知内心不良思想的蛊惑,廉洁一生,糊涂一时。诚然,这与我国官员的考核的激励体系有关,我国的官员体制中,有大量与职级职位匹配的福利待遇,不能随着官员退休带走。在法治建设不健全,人们思想价值体系混乱的年代,会浑水摸鱼游走于制度缺陷的人如日中天,而严格遵守规则办事的人则很难有所作为,在这种奖劣惩优的体制中,官员大多自身难保。需要有机会,同时也需要有动机,前者是制度环境,人人面对的制度约束一样,权力不同的机会就有所不同,如果你洁身自好,没有的动机,那就不会侵蚀到你,这就是为什么政亡人息的封建王朝末期,总有一些道德高尚、为民请命的清官和青天。从这个意义上讲,老祖宗已经为我们指明了道路,物质追求适可而止,进退自如才是王道。


道德经阅读心得800字通用相关文章:

老子读后感作文800字参考

道德经与师德修养心得体会

老子读后感500字

有关人性的弱点读后感及心得范文

最新读中庸心得体会

塞翁失马读后感10篇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心得体会

读《人性的弱点》有感500字

论语每章阅读心得精选

小学语文教师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144297 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