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道德经第九章读书笔记范文(2)

关键词: 道德经第九章读书笔记,道德经读后感,道德经
德洁0 分享 时间:

一是“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帛书本作“水善利万物而又争居众人之所恶”,除“不”作“又”外,断句亦不同。两句虽都说水不争,但帛书所言似乎更为深刻。

二是“居善地……动善时”句,通行本此句较为复杂,疑有错简衍文,帛书本无“善仁言”三字,此句全文为“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盖老子文,凡对偶三字句,多系偶数,通行本“善”字七句,与全书文例不合。

对此章之解读,不宜从道德价值方面解“善”。老子与儒家不同处,是不从人为道德层次言“善”与“仁”。这里的“上善”,实为水德之比喻,也即言水的天性如此。“水善利万物而又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此乃顺应水之天性而为,并无外在事功的目的性。

帛书本“予善天”也是说善于仿效天道施与万物,即《道德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之意。道像水与天一样,普济万物而不存在任何目的性,完全是顺应自然本性而为,这就是“上善”。

我读这里,常常会想起读庄子时的感悟。

庄子在《大宗师》篇借许由之口说:“吾师乎吾师乎!济万物而不为义,泽及万世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老。”我说他人读老庄都说道家“无为而无不为”,而我偏要说道家“无不为而无为”,第一个“为”是无所不为的“为”,第二个“为”是为了什么目的的“为”,我是要说道家不是消极不做事的,他是无所不为的。但是他在“为”(做事)的时候,他不是预先一个外在目的,他完全是顺应自然本性,即使实现了“仁和义”,普济了万物,这也不是他本心有意为之。他只是顺应天性而为,完成了自己。知此,方能达到人生的超脱。

故而苏轼言“读庄子乃得吾心也”,而有旷达之态。

“上善若水”此“善”乃水德之天性,自然而然,毫无作态。后世道家末流法之,一味崇尚柔弱,以权谋衡之,遂成阴险。其实战国中期中国哲学之伟大发现就是找到了人之“本心”,这是“心学”萌芽发展期,无论孟子和庄子对“心”都有极深的体验和表述,为后世玄学和心学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关于道德经第九章读书笔记范文5

《道德经》的名字耳熟能详,它是一部国学经典,然而晦涩难懂,从来没有勇气去翻阅。有幸在刘老师的引领下学习了这部经典,感受了它的深奥,它的魅力。老子写的这部《道德经》不仅是自然经,治国经,做人经,也是哲学经,心理经。寥寥五千字却能够涵盖人世间的各个层面,真是太神奇了!初学略有浅薄的感悟。

“挫其锐,解其纷”,遇到争执时,去掉锐气,跳出纷争。这句话让我体会到老子是一位心理学家。在心理学中有一种方法叫“抽离”,当一个人处中处在某种情绪不能自拔时,可以让自己从情绪状态里跳出来。用第三人的眼光看着自己的情绪,看着自己情绪的由来。这时,自己可能就会恍然大悟,而不被情绪所左右。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看清情绪时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当遇到困难、问题、纷争时能够控制冲动站在这件事的外部看待这件事情,内心定是坦然、淡定、沉着的,这样就会离“道”更近了吧。

老子在文章中有些以治国为例,但我想到更多的是家庭教育。如“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在教育孩子时,我们也会出现鸡飞狗跳、水火不容的局面。我们只“以德报怨”用德行影响孩子,只是一方面,还要制定规则。《正面管教》的教育理念是“和善而坚定”,对孩子的行为要用和善的态度,而在做事情之前首先要一起制定规则,这个规则就如“左契”。孩子在做事时,我们应本着“有德司契”的态度,而不是指责、催促。要用坚定的信任的态度和执行力与孩子相处。这样亲子关系会更和谐吧。

《道德经》还为我解开了一些困惑,我一直不解,为什么我国外交部用的最多的词是“谴责,强烈谴责、愤慨”等。而不是直接动用武器,以我国的经济实力和武器装备发一下威也未尝不可。在国际关系中,我国给人的感觉是“唯唯诺诺”的,但学习了《道德经》我突然明白了,我国是本着对人民负责、对世界负责的态度,来解决国际问题的。所谓“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过后必有凶年”。为了保证我国的稳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我们国家韬光养晦,避其锋芒,正所谓“柔弱胜刚强”!

《道德经》每句话都蕴藏着深刻的道理,对我的生活、工作、学习有了很多的启示,有很多内容还要不断地思考和领悟。


关于道德经第九章读书笔记范文相关文章: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的美文佳作

道德经名著读后感600字

道德经读后感600字

老子的道德经读后感

老子读后感500字

道德经第六十九章感悟心得

分享道德经第40章心得感悟

老子读后感600字5篇

孔子与老子的读后感800字作文范文

老子读后感作文800字参考

144352 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