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心得红楼梦

关键词: 红楼梦读书笔记心得,红楼梦读后感,红楼梦
德洁0 分享 时间:

黛玉一生清苦,不容这八月十五分外明下的热闹。留下一丝清风,随着湘云听那笛声而去。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读书笔记心得红楼梦,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读书笔记心得红楼梦1

《红楼梦》这本书塑造的人物形象可谓十分鲜明,有灵敏善良、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有美丽端庄却深受封建社会毒害的薛宝钗;有尖酸刻薄,两面三刀的王熙凤;也有具有反抗精神,不甘低人一等的晴雯。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本书的男主角——贾宝玉。

对于贾宝玉的评价,自古以来众说不一。“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作者这一词,点明了宝玉这一叛逆特征,于我所见,贾宝玉是当时封建社会不可多得的侠士,它具有罕见的叛逆精神。他极力反对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厌恶和鄙视死读八股文的世俗男子。他认为“女人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日日置身于女子世界。他可以在贾家这一大后台做官青云直上,偏要做一个“无事忙”的“富贵闲人”。

此外贾宝玉是一个多情的人物。他热爱,尊重,崇拜女人。给袭人端汤喂药、陪晴雯撕扇子、替平儿撷花理妆、为麝月梳篦头发、怜惜龄官花下划蔷、劝慰香菱并请她换石榴裙、帮助彩云瞒脏、哄白玉钏品尝莲子羹等等,历数不清。情之所至,极尽温存,一抹赤瑕,情丝万缕。但我认为,在贾宝玉的潜意识里,是把林黛玉当做自己人的。这两人的爱情故事其实比较淡化了追求“爱情”,更大的实质其实是对“自由”和“梦想”的追求,对家族压迫的反抗,对整个封建社会的反抗。

贾宝玉,这一传奇人物,颠覆了自古以来的男人形象,体现了当时封建主义的压迫与反抗。还需我们慢慢品味……

读书笔记心得红楼梦2

没一会儿的功夫,黛玉都知道了王夫人的决定,其实袭人自己还不知道。院里没人,湘云去找袭人,黛玉来找宝玉。宝钗平常是会避让这样的情形的,这会稍稍疏忽了一点,就被黛玉看见了。湘云这时候蛮贴心的呀。

蒙府侧批:请问:此“怔了”是呓语之故,还是呓语之意不妥之故?安排宝玉说这个梦话,是什么意思,故意让宝钗听的。宝钗是被呓语之意吓到了吧,宝玉做梦梦到的是些什么东西啊。宝钗不会不知道宝玉的真正心思,梦里话一说,更加笃定了吗?

黛玉湘云对说了袭人将来的造化,她还不相信。

宝玉很是高兴,似乎可以永永远远在一起了。宝玉的占有欲,让袭人不舒服,谁能长久的拥有谁呢?我们之间终究只是一段关系,或长或短,但不会陪你一生,一段旅程。需要让自己成长,学会独自面对,自己是独立完整的个体。当然也是需要和别人的连结,但没有这种关联的时候,要能够承受。

生死,似乎是避免不了的话题。谁都无法逃脱的命运。深深的想下去,死亡真的是令人害怕的东西。不知道要等到多少岁,才可能领悟死亡只是生存的另一面,它的存在让人懂得克制。从心所欲,不逾矩,需要岁月的积淀才能达到的境界。

袭人看的比宝玉通透,可怜痴儿尚未领悟。宝玉一概而论、以偏概全了,确有沽名钓誉之徒,也不乏死得其所的忠良名将。他只活在大观园的女儿堆里,眼界和知识面还不够广阔,是需要一些不同的观点的冲击,以阔思明路。

在女儿去之前自己走了,不看到百花凋零,不必悲伤。把眼泪都留给其他人,自己死而无憾。如何评价呢,不好说,你高兴就好。蒙府侧批:非龄官不能如此做事,非宝玉不能如此忍。其文冷中浓具意蕴而。诚有“富贵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之意。

龄官有自己的想法,按自己的性情,和黛玉有几分相似,不像其他女孩子。“从来未经过这番被人弃厌”。

蒙府侧批:此一番文章为画蔷而来,蔷之画为不谬矣。贾蔷在哄她的时候,像极了宝玉哄黛玉,龄官的言语同样像极了黛玉。“画蔷”的深意,正如黛玉的深情。各人得各人的眼泪,是深刻的领悟,比起二十二回里的“悟禅机”,这次是真悟了。情分不独于你。

男女间暧昧的东西,要谨慎,尤其是贵族子弟。宝玉是敬重宝钗,怕“亵渎”了她。湘云在家里过的不好,但无可奈何。

读书笔记心得红楼梦3

今读完《红楼梦》一书,觉着实深奥,但也颇有感触。主人公们性格各异,不觉提笔论两句。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黛玉篇《红楼梦》中最令人心疼的女子,莫过于黛玉。首先她长得很美,身子娇弱:闲静似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再则她身世悲苦,因母亲去世才被带到贾母处。可为什么大观园里的女儿们都不太喜欢她呢?主要是因为黛玉嘴上刻薄。心直口快的史湘云对黛玉说:“再不放人一点,专会挑人。就算你比世人好,也不犯见一个打趣一个。”这话气得黛玉“我要饶了云儿,再不活着!”殊不知她的性情就象玉一般,越坚硬就越脆弱。表面上刻薄,内心却经不起一点风浪。黛玉的诗可谓是一绝,曾当大观园诗社的社主。但作的诗太过悲切,令人不忍卒读。

如《葬花吟》《秋窗风雨夕》等。她的文笔相貌以及不说要宝玉走上仕途之类“混帐话”,令宝玉动情。两人关系很好,但贾母等人的安排,拆散了两人。黛玉从“傻大姐”处得知宝玉要娶宝钗,梦幻破灭,焚烧诗稿。在那一刻,所有美好往事,流年阴影,都与这凄美脱俗的诗句,一同化为灰烬,葬于世俗,消失在滚滚红尘之中。一朝尘世,一场迷局,局外黄粱一梦,局内烟火人间——宝玉篇女娲炼石补天时,所炼之石剩一块未用,弃青埂峰下。此石已通灵性。和尚茫茫大士,道士渺渺真人见其可爱,便送到“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旅,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走了一道。此石便是宝玉原身。对他来说一世不过是一眨眼吧,可却刻骨铭心。宝玉是一个性格爱好古怪的男子。因为十分受贾母喜爱,大家都很疼爱他,所以,他十分叛逆。但对园里的姐妹都很好,动不动就“好姐姐、好妹妹”地叫。贾宝玉喜吟诗,但却不喜欢读四书五经,不喜考取功名。而他的父母,还有宝钗、湘云、袭人都叫他读书,将来考取功名,升官发财,好光宗耀祖。在着些人里,黛玉却是个例外,同他一样,也不赞成考取功名。可谓“知己”。宝玉在大观园里无所事事,便常去黛玉处,两人感情增进不少。一次,黛玉的丫头紫鹃为试宝玉对黛玉真心,假说黛玉要回姑苏,宝玉相信了,竟发病至精神失常,可见宝玉对黛玉的感情。可就是这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小霸王,在婚姻大事上却不得自己做主,在新婚夜被调换了新娘,忧伤得差点死去。最后虽中了举人,却出家当了和尚,弃绝尘缘。从前的富贵、热闹,万般皆空。浮生若梦。

读书笔记心得红楼梦4

我总认为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体现了一种败落的趋势,不管是家族的,爱情的,仕途的,都是走向没落,这在喜聚不喜散,爱好大团圆结尾的中国古典小说中并不多见。

我不得不感谢续者高鄂,尽管他在很多方面跟不上曹雪芹的思想,但他至少让黛玉死了,管她登仙还是辞世,至少她别宝玉,很好很好。

不是说我天生残忍喜欢看别人的悲剧,但是,不是有句话说吗?塞翁失马,焉之非福?对于黛玉这样一个脆弱的封建少女来说,死,是她的解脱,是她所有悲剧的终结,是她的幸福。当她在地下安静的沉眠时,看着宝玉仍在凡世寻找出路,不得不说,她还是幸福的。

147684 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