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读后感及心得七篇
弟子规教大家: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弟子规读后感及心得,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弟子规读后感及心得1
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好思想与坏思想,我们应当分清好坏,从而正确的成长。虽然在这个时代,科技很发达,但人们的道德素质却一代不如一代,因此我们必须借鉴先人的理念,扳正我们的行为。古人规定行为有专门的一部书叫《弟子规》。它是一部经典读物,归纳了做人做事的各项准则。
《弟子规》共有七部分,分别是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问。可见,古人规定孝为首,学位最后。但今人把它完全倒过来,学文第一,剩下的几乎不排名。古人为什么要这样呢?
入则孝。“教”字是左孝右文。古人讲“教者,孝之文也。”教育从何而起?从孝开始。“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叫,需敬听;父母责,需顺承”——看似简单的话,让我们扪心自问:我们做到了吗?为什么孝在第一位?因为如果不孝,后面几项全不用做了。因为生你养你的人你都不尊敬,那么你会尊敬谁呢?如果连你父母的话你都不听,你还会听什么呢?你更不会听老师的,也不会与同学和气,还有可能成为社会败类。可以说有地位、人缘好的人都孝顺父母。你的一切功名,如果没有父母,都会虚无。所以,人只要把“孝”做到,就能干一番大事业。
“悌”就是兄弟友爱。对自己的兄弟要让、爱。让就是谦让,爱就是友爱。古代有个人叫许武,他从小没父母,自己养育两个弟弟。把官位给兄弟,把家产给兄弟,自己什么都不要,然后到父母坟前哭,说“我终于让弟弟成就了”。可见悌道也是很重要的。
“谨”是对人们穿衣吃饭等的一系列要求、应:“冠必正,纽心结;袜与履,俱紧切”可现在有些社会青年,有帽歪戴,上衣不扣,穿着拖板,一身不正气。经典的作用虽然很大,但这些人就是不按经典去做,造成世风日下。
“信”就是诚信,既指做事又指说话。“凡出言,信为先;做为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妄巧,事故的人们善于溜须拍马,看人脸色,忘了“作与妄,奚可焉”尤其是“佞巧”,比如说,爸爸问孩子:“考了多少分?”孩子说:“我在班中不溜!”这就是“佞巧”。
“泛爱众”总的来说就是互相关爱,互相帮助,有重要一点“人有能,勿轻誓”就是别人有才能,不要诋毁。有些人一看别人的分数超过他了,就用一切办法祸害人家。这就是“轻誓”。其实,《弟子规》中类似的内容有很多,也很全。我只是写了冰山一角。
说到“亲仁”,不客气地说,人都没有猪更亲仁,猪虽一生为吃、睡,但没有一头猪折腾另一头猪,也没有一头猪挖个坑把另一只猪埋了。可人有,可见亲仁是难得的。
“有余力则学文”,现在人们都让孩子枉读书,为了工作。可先人读书是为了有更高的修养,而不是好工作。
“有余力而学文,则文灭其质;有余力而不学文,则质胜而野”谁说的?孔子说的。“纸上谈兵”就是一个好例子。有文化吗?那人文化高。但有理论无实践,不行。所以,盲目学文是悲剧。
经典是成长的标准,只要按照经典去做,你的成长就会文明,让我们文明的成长,为社会做出贡献。
弟子规读后感及心得2
我认为,《弟子规》是一部十分科学的书,它把全书分成几部分,在《总叙》里提出:“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古人云:“百善孝当先”所以自然将“孝”放在首位,这一部分对父母的分析透彻,可以说把孝说道了方方面面,且并不像众所认为的“封建孝道”如——“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指明虽然重孝,但不可舍理求孝。
现实生活中,即使是第一部分“入则孝”也很少有人全部做到。
但古人亦云:“忠孝不能两全。”
实事上,如果“孝”做的太绝,不会有什么好处,因为社会发展的力量来自于新一代,如果这帮人都把精力用在“孝”上,那么社会就止步不前了,许多父母都有这样的觉悟,不愿接受儿女的孝意,但有些人却说养儿防老,我认为这是可笑的,因为社会仍需发展我,父母的努力,归根结底用到推动社会的发展上,但是发展中的社会并不能直接回报父母,需要在子女这里回扣,才能报答前辈的贡献,如果全部回扣了,那就象是把一个东西推出去又拉回来,是无用功。
所以说父母的爱,是为社会做贡献,儿女不过是略表谢意罢了。
我们所处的时期,是需要能量推进的,做这些人并不是新一代,而是父母们,他们是在真正不求回报的工作,而我们只是一个中转站,等到我们为人父母,是我们该奉献的时候了。
所以,父母应该注意自己的使命,并不是养儿防老,儿女们也要知道父母是付出而无回报的,所以要孝顺这些无私的人,他们为社会做了贡献,应有一份让他们心安的报酬,可以不多,只要表达心意即可。
弟子规读后感及心得3
读《弟子规》之前我天真地认为我是一个“好人”,最起码也算是一个孝顺的人也是一个有爱心的人。读《弟子规》之后我对自己是这样评价的“孝道中的皮毛,爱心中的空心菜”。就是说孝我只做到知道我有父亲有母亲。可是从来不懂得感恩父母。父母爱我们是天下最大最真的爱,而如今的我们对父母“爱”更多的却是隔阂与不耐烦。
翻开通讯录看看通话记录拨出去的电话号码里几乎找不到父母的号码,偶尔看到父母的电话看看时间已经是半月以前拨过的了。那一刻你会想象什么?
我在那一刻脑海中忽然出现了一个公益广告镜头。那也许是一个周末,也许是一个节假日。一位白发苍苍的慈母准备了一桌丰盛的晚餐。在等待孩子们的归来,忽然一阵电话铃声响起,在厨房忙碌的母亲匆忙地在围裙上擦干了手,笑容可掬的接起了电话。电话里传出了这样的声音:“妈我今天有事来不了了”,电话便挂断了。母亲久久没有挂电话也许她还在听什么可是此时电话里传出的只有嘟嘟嘟嘟……那一夜苍老的母亲在沙发上和衣而睡了,因为她太累了连被子都忘盖了。
这就是我们的父母,盼儿女回家的父母。她们需要的是儿女们能在周末或节假日回家吃吃饭,跟儿女说说话别无它求。这就是天下大爱无边的父母。可是儿女们都忙、都忙啊!
《弟子规》第一篇我读完了,这一篇也为我深深的上了一堂人生哲理课,我明白了父母的辛苦,父母的期盼。如今我们是做不到早晨起来前去给父母请安;也做不到晚上父母睡觉时给他们铺好被子;也做不到父母身体不舒服时去给他们煎药。但是我们可以做到每天给他们打个电话;可以做到每天告诉他们自己在外面很好,不要让他们担心;可以做到告诉他们要吃好一点,有好吃的再不要存起来;可以做到告诉他们身体不舒服时要按时吃药。可以做到告诉他们今天你真的想他们了。
让我们大家一起祝愿天下父母健康幸福吧!
弟子规读后感及心得4
认真读完弟子规后,感悟颇多,从做人的根本,到为人处事等等都有讲解到,以前也接触过古文和类似的教育,但读一遍后依然能学习到一些东西,其中的礼仪规范是做人的根本。做人,只有将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来,一个拥有谦虚恭敬仁慈博爱的心的人,才会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想做一个受人尊敬的人就得有规矩,有礼貌,尊老爱幼,守信用入则孝,父爱母爱是最伟大的,父母所说的每句话所做的每件事都是为我们好,也许有些话我们不爱听,但请不要直接顶撞,学会尊重父母,等有一天我们也成为孩子的父母时便会理解他们现在的想法,一个不尊重父母不孝的人是不值得结交和依赖的。
出则弟,一个人在外工作很不容易,茫茫人海能在一起工作也是一种缘分,与同事朋友相处更要相互尊重、理解,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兄弟姐妹,多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换位思考,不发表主观意见,这样才能和睦相处,才能得到更多的朋友,更多的帮助。
谨、信,教会我们做任何事情前多考虑周到,每个细节每个问题都尽可能的去想到并提前做好应对方案,对不熟悉的事情,不了解的事情,不乱发表意见,一定要多观察,少说多做;做人一定要诚信,不要轻许诺言,许了就一定要做到,善意的提醒别人的缺点,一定要讲究方法及语态,别人的优点一定要学习,多听听别人对自己的建议,既使不对,但既然给了别人这样的感观,那一定是我们哪方面做的不好,学会倾听,有则改之,无则加免,一定要学会反思,做好一件事情我们要总结经验,没做好一件事情,我们更好吸取教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