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选读心得(2)
我国的中医中药经历数千年,通过历代无数医家的努力得以不断地丰富发展,从而逐渐形成其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他融入了我国古代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的宇宙观和方法论---阴阳五行。阴阳之间的关系极其复杂,但也有规律可循。阴阳即对立又是统一的整体,他始终处于此消彼长或此长彼消的不断运动变化状态,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互为根基,且可相互转化。五行既木、火、土、金、水五种自然物质,它们相生相克也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中医诊病则通过观察患者外在的局部的表现来推测内脏的变化,以确定病情,尽而就产生了四诊,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病情的基本方法。我国老中医之所以神奇,能治百病,就在于他结合中医的理论把四诊运用到了极至,如东汉的华佗、张仲景,明代的李时珍,他们为中医、中药的发展完善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有了中医的理论,中医的诊断就得有中药的治疗。谈到中药,他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其所有的药物大多数源于我国天然产的,但也有源于外国的,还有少数化学药品。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水土、气候、日照、温差、湿度生物分布等生态环境各异,各地所产的同一种药材,其质量优势不一,可见中药材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这就有了“道地药材”。如四川的黄连、附子,东北的人参、五味子,甘肃的当归,湖南地黄,山东的阿胶,广西的肉桂等等。
近些年来,日本、韩国、加拿大等一些发达国家已把中药纳入其居民医疗保险体系中,欧美很多医药学家也将目光投向了植物制药,中医药在预防、养身、保健、康复等方面也显示出了其特有的优势,我相信中医药会像我国的经济发展一样引领世界。我也会在长春中医药大学中继续钻研刻苦学习中医药知识,掌握的更好更扎实。
第一每天静坐
静坐似乎于学医无关,实不知学中医要有悟性,每天静坐,反观内视,久之澄心绝虑,神清志明,智慧开而悟性出,学医事半功倍,这对我们中职学生尤为重要,切莫轻视。
第二阴阳为本
太极分阴阳,太极成乎天地万物,这决不是象教科书说的是古人的朴素的唯心哲学,不是有人才有太极,而是有太极而后才有人,不信阴阳五行八卦就很难学好中医是有了太极而后才有了天地,万事万物,才有了人,修道者证悟了此理,把它传给了世人,这个顺序不能搞错了,明了这个道理会少走很多弯路,既然太极成了万物,则万物之中莫不含阴阳之理,五行八卦随之而生,每日常思之,验之,证之,久之自明。
第三明其理而勿留于穷辨
禅宗之灭,灭于辨而不行,学中医亦当戒之,否则,即阴阳之理就可以辨一生而尚难尽明,我看内经中就有很多仅仅是在讲道,并不是讲医的,千万不能钻牛角尖,明阴阳之理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医术,所以仍然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临床医书上。
第四博览群书取众家之所长学其偏而勿执其偏
一般来说,其偏者,既是其所擅长之处,但学其长,却又不要被其理论所固缚,也就是不要被其偏所害,胸中诸法皆备,却又不受某一法所障,而造成先入为主的偏见。
就要将所学所悟多多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去,勤临证,多总结,循序渐进,去粗取精,谨守病机,知常达变,在临床中融会贯通,逐步扎实掌握经典理论,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临证水平,提升临床疗效。一位学《伤寒》的同道在谈到他应用经方的体会时说,他临证应用经方不操之过急,辨治某个病,感觉有应用经方的把握时才用经方,如没有把握,还是先用自己轻车熟路的时方辨治,然后记录病案,再读《伤寒》,分析六经方证,找自己的辨证不明之处,寻求突破口,总结经验,在临证中读书,在读书中临证,体会更深,掌握更扎实。这不仅是对病人生命的负责,也不失为一种学用经典的好方法。
中医经典选读心得4
《本草纲目》是由明朝杰出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针在继承和总结明代以前本草成就的基础上进行多方考证,花了将近30年时间而写成的。它是东方药学巨典,具有“医学之渊海,格物之通典”的美誉。
读了这本书,我惊奇地发现医学界竟是如此神奇,日常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平凡的物体竟可成为治病的良药。比如水部中的露水,书中这样注明,露是阴气积聚而成的水液,是润泽的夜气,再道旁万物上沾而成的,味甘,性平,无毒,秋露水凛成夜晚的肃杀之气,宜用来煎润肺的`药,调和治疥、藓、虫癞的各种散剂。想不到吧,平凡的它们,却有不平凡的医疗作用,相信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平凡的物体等着人们去发现它们的价值,那将会带给我们另一个惊奇。从这里我也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生活中注意观察是非常重要的,它会使我们学到很多东西,发现很多东西,同样也可以解决很多疑问。再刚刚露水的例子中,我们发现书中记载的任何药物,他都有有注明有毒或是无毒,这跟人差不多有善恶之分,提醒我们用药要注意,就像我们生活中要小心与人打交道一样。
《本草纲目》里还收集了很多有医疗作用的花草树木的图片,看了这些图片,可以说是大开眼界,它们有些长得很漂亮,有些长得很奇特,也有些长得很渺小……它们还解开了很多疑惑,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生活中,有些我只知道它们的名称,却不知道它们的样子,比如冬虫夏草、海藻等等;而有些,我只知道它们的样子,却不知道它们的名称,又比如金毛狗脊等。这样一来,我有增长了对植物的见识。在这里我也给自己提了个醒,那就是,对事物的了解和对问题的认识,不可以不清不楚,那样,就会使心中的疑惑越积越多,不知道到哪天才能解开,或许永远都不会解开。
《本草纲目》它又是一本非常耐人寻味的书。读完了它,每一次的回味都能让人懂得不同的道理,懂得了这些道理,就让人有方向的前进,把这些道理当作做人的原则,让自己的思想变得更加成熟。
中医经典选读心得5
我自学中医快两年了,现将一些个人自学读书心得分享给大家,希望对有心学习医道的朋友有所帮助。
能找个好师傅最好,如果实在没条件,那么看参考我的经验。另话说在前面,我不是医生,仅仅是一个半桶水的中医爱好者(一笑)
建议先去看现在的.一些启蒙书畅销书,《思考中医》、《扶阳论坛》、《扶阳讲记》、《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或者到三七网或者民间中医网上面看看精华帖,或者去看《万病至简论》【建议有空反复参看】,掌握阴阳的道道先【根柢模型形成】。然后看《四圣心源》,思想模型进一步得以清晰后。然后回头看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然后可以加修《正常人体解剖学》、《经络学》然后再提升。时常参看《道德经》、《我说参同契》、《易经杂说》、《楞严大义今释》。
然后再找“庄严”的书看看,同时参看《万病至简》,紧紧把握了根道。此时可以回头理解经典。然后参读百家之说。
《郑钦安医书阐释》
《陈士铎医学全书》
《景岳全书》
《脾胃论》
《丹溪心法》
《类经》
到这里大体模型应该已经立体了,多看看诸家医案和自己实证。
例如《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中医师承十元丛书》等等……
关于药物,这个天下万物皆是药。气味性质只要分清阴阳基本自己都能明辨了。各自体会去吧。
至此,有什么疑问自己琢磨或者上网找人讨论去吧。经师人师各随各缘。
最后说明一下。由于我个人读书从来没有一本书钻到底的习惯,所以都是东看一些西看一些,有疑问,有疑惑就记录下来,哪天就不知道忽然在哪本书上或网络上的只言片语就能解惑了呵呵。因此我推荐的学习法不一定合适你们,毕竟仅仅是我自己的读书经验。补充一点,曾有一段时间比较喜欢看物理的书籍,例如霍金的书,量子力学等等,这些也有帮助,不过这些佛经上或者道家的书里都有详细的研究说明,要看直接看佛经就好了。同时这些都只是由一而万,只要掌握了一个道法的根柢,自己都能以无推有,以一御万,不需要那么痛苦一个个去求的。
然后真悟到了些什么,不要以为自己有多聪明有多厉害,和同道多分享分享,然后我们会发现自己所悟道的那个其实前人早就写明白了,只是我们没留心而已。
另外,有点成绩了不要老想着出书赚钱,至少自己先实证检验它个十几二十年,确定不误人子弟了再写书,然后文字反复校好,确定无误了再出书,不要为了名利就乱出书这样可不是善事,一定要谨慎。
【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此非虚言,执医之机要,确实可以通用一切。
中医经典选读心得相关文章:
★ 中医骨科实习心得
★ 中医外科实习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