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看《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有感心得
在我们的开始中经常性的会让我们写一篇读后感来作为我们的作文。但是我们怎么才能写好我们的读后感呢?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看《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有感心得,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最新看《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有感心得1
本书用简单易懂,且充满趣味的小故事,表达出人的各种潜在心理,帮助大家正确审视认识自己,完善大家对待别人对待生活的认识。让大家能轻松的完善健全自己的人格。
不用于《自卑与超越》和《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那样充满心理学术语的表达方式,也没有那么晦涩难懂。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以拟人人物蛤蟆先生为主人公,内容以蛤蟆先生数次拜访心理咨询师苍鹭展开。
通过这个过程向我们揭开了我们内心深处埋藏的不易察觉的想法。轻松易懂。
用有趣轻松的方式让我们看清了自己的内心,让我们能轻松的卸下习惯已久的盔甲,让自己的生活精彩起来,让我们不再审判惩罚自己。
文中以三原色来表示人最基本的“喜”“怒”“悲”情绪。
文中把童年时期学习到的与人相处的方式称为“儿童自我状态”
把在父母身上学习到的相处方式称为“父母自我状态”
把能自我计划、考虑、决定、行动的状态称之为“成人自我状态”
在“儿童自我状态”时,我们会体验到童年的感受,会再现过去的情绪。儿童自我状态又分为“自然型儿童”和“适应型儿童”自然型儿童拥有基本情感:快乐和深情,愤怒,悲伤,恐惧。适应型儿童为适应父母和环境做出的改变,形成的性格影响深远,以至于成年后某些特定场景,也能使人进入儿童自我状态。
在“父母自我状态”时,你不是在挑剔就是在教育别人。用言行重复你父母那里学来的价值观和观念,并证明给别人,让别人接受。
在“成人状态中,我们能理性合理的行事,处于这个状态我们能把我们所学的知识技能为自己所用,且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趋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困扰。我们能思考当下的状况基于事实来决定要怎么做。
重点:没有人能让我们自己产生感受,任何感受都是我们自己选择的,比如我们选择了“愤怒”,我们选择了“悲伤”
书中告诉我们,回忆过去时,不在谴责自己,而是客观的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从中学习领悟,不在内疚。
书中苍鹭提出了人生坐标:
1、我不好,你好:低自尊的人容易玩“我真不幸”和“可怜弱小的我”等“受害者游戏”,这时候人们处于悲伤的儿童状态。
2、我好,你不好:这一类人会把斥责和惩罚别人视为己任,容易玩“你为什么总让我失望”,以攻击和谴责别人来证明自己高人一等。这些人处在挑剔型父母状态。
3.我好,你也好:这是最理想的状态,信自己信他人。不要对他人的话添加自己的主观臆想。而是理性分析作出回应。
重点:不要在他人的神情中寻找认可或不认可,不要把关系搞得像父母与孩子。拒绝依赖别人!
高智商的同时人们也需要高情商,情商高的人,拥有很强的自我意识,能从悲伤和不幸中重新振作起来,能控制冲动,懂得延迟满足,从而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的行为。高情商的人能产生共情,彪是他人的感受,回应他人的情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作者通过这些方法来提高自己的自我洞察力和情商,而这显然效果显著。
最新看《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有感心得2
这是一本可以代入自己去看的书,越看越上瘾,会引发思考,同时越看越觉得自己有病。
那种感觉大概就叫做:蛤蟆竟是我自己。
在看书的过程中,发现围绕在蛤蟆先生身边的人,都能在现实中找到例子,会不自觉地联想到某人。
突然就理解了蛤蟆的心境,阅读的过程就像是拿着手术刀,向自己下手。
原本以为能够像是童话般轻松读完的,没想到能读得那么深,看一遍还不够。
但是总的来说,是一本让人看过后会进行思考,对比自己的情况去想象,并且感觉像是被撕开了一道口子的书。
虽然最后部分蛤蟆先生完全走出来了,感到豁然开朗,但是我自己读完后却觉得没那么简单,结尾部分的转折有点大,被蛤蟆甩下了,转不过弯来。
但是总的来说,还是一本能给予人勇气和鼓励的书。即使没有学过心理学,读起来也毫不费力。
跟着蛤蟆先生的脚步,经历探索和成长,是一场有趣的体验,尽管没有他那样跌宕的人生经历,还是能从中找到自己和身边人的影子。
阅读过后,对人际关系和一些烦恼,看得更透彻了些。
如果你正在经历低谷,或者曾有过那么一段黑暗的时光,或者仅仅是迷茫、常常觉得不在状态,这本书可能会帮你走出来。
希望大家都能振作起来,重新变得开心,勇敢面对生活,越来越好。
最新看《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有感心得3
读书的过程像是在各种书中搜寻出自己的形状的拼图,读的书越多,越发感受到自己如今只是拼起了拼图的一角。
是的,我认同,读的书越多是使人越谦和的。
从这本书里没有学到许多什么新的东西,但跟随蛤蟆先生一起去看心理医生的过程,让我回忆起我是怎样成长的,一路走来与自己无数次的冲突与和解是怎样的不易,让我意识到不论现在的我有多少缺点或不足,都要珍爱自己,都要热爱生活。逐渐成长的蛤蟆先生,以及蛤蟆先生成长的故事使我感到一种亲切,并从中获得了许多温暖、柔和又坚定的力量。
和蛤蟆先生成长的契机是相似的,我人格上的成长也是从回顾生活开始的。
在某一刻我的回顾中,我回顾的开始不再是事件本身,而是意识到这件事对我的意义,对我的影响以及影响的来源。
这让我进一步地看到,在我的过去中,一件件事情的发生实际上都不是“偶然”,而是有顺序、有联系的“必然”。一件事情它发生,它在一段时间内影响我,甚至重塑我的底层逻辑,使我成为拥有不同行为模式的人。
回顾中的成长像是进入长跑最后的冲刺阶段,让人在快速前进中感到一种撕裂与能量注入的拉扯,然后在跑过终点的那一刻得到一种巨大的满足与充实。
但确实只有悬置的、认真的反思才能为自己带来真正的成长。不严肃的反思,又或者说,从别处看来的自己认同的别人的反思只会让人有一种廉价的思考感,让自己觉得好似知道了什么道理,有了什么思想觉悟,但其实那还是在自己的价值观体系里的东西,哪怕不是,也不会因为看到时的认同感就成为自己的东西,看到了什么观点,以为“我也是这样想的,只不过我说不出来而已”,这就是虚假的反思和思考,你不是说不出来,你就是没有。只有自己严肃的思考过后反思出来的东西,才是真正的自己的东西。虚假的回顾与反思是如此的轻浮,它只是一种附庸风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