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平凡的世界读书心得(2)
路遥(1949-1992)中国当代作家,生于陕北农民家庭,原名王卫国,中国著名作家1992年11月17日因为肝病去世,年仅43岁。
《平凡的世界》如同书名一样,很平凡,但却反映出从1975到1985这十年里中国西北农村的变化:从农业学大寨,到鼓励发家致富,体现了中国十年间的变化。
当然,书中也有田福堂这样无奈的干部,从集体、革命,再到取消集体的憔悴,无奈。体现了一次“__”所给人带来的变化。
一个人精神是否充实,或者说活得有无意义,主要取决于他对劳动的态度。是啊,这里体现出的是两种人:勤劳的和懒散的。人生本来是没有差别的,但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的?就是人和人的遭遇不同。
比如我们上学,一开始大家都是一样的,但一段时间以后,人与人的差别有时何其巨大。宰相刘罗锅说:“其实每个人的结局都是他自己一手精心设计的。”
自强、自立正式孙少平的特征,也是我们应学的。让我们在这平凡的世界里,感谢不平凡的自己吧。
五年级平凡的世界读书心得5
编者按:“一九七五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雪花,正纷纷淋淋的飘洒着……”读过《平凡的世界》的人,对开头这几句话的印象一定是深刻的;随着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的热播,这几句话也扎进了观众的心底……是谁写下的这不凡的语句,是谁写出了这不朽的著作?本期《读名家》,让我们走近路遥。
1990年初春,作家王安忆有过一次陕北之行,行程是路遥安排的;1993年,路遥去世一年后,王安忆写下了纪念文章《黄土的儿子》。
王安忆在文中写道:“我想他其实从来不是在稿纸的格子里写字,而是在黄土上,用他的心血。我想用文学这两个字去命名他的劳动是太过轻佻了,那其实是如同‘人生’一样艰辛的跋涉。”
这世界原是由荒瘠的黄土凝成,绿地只是表面的装饰。这个世界上装饰是越来越多,将真相深深掩盖。其实,破开绿地,底下是黄土;风刮起黄土,底下还是黄土。王安忆说:“路遥,我们都是黄土的孩子。”
黄土地的孩子
熟知路遥的人介绍,路遥有着苦难的童年,他的类似司汤达小说《红与黑》中于连·索黑尔式的性格,他的代表作《人生》《平凡的世界》中那种小人物不安于卑微和贫贱,渴望飞得更高的主题,或都与苦难的童年有关。
六岁或者七岁那年,他被父亲带着,从清涧老家讨饭吃走了五十里,顺秀延河走到伯父家。父亲要走了,哄他说,“你先在这待着,等秋庄稼收下后,我来接你。”路遥那时候已经明白,他被过继给伯父了,但是没有把这说穿。
路遥送父亲,送了很远。夕阳凄凉地照耀着这一块饥饿的高原。后来,路遥说,他一直看着父亲佝偻的身影,消失在山路的弯腰处,被连绵的山头挡住了,才号啕大哭起来,抹着泪往回走。
路遥是黄土地的孩子,他脚踩黄土地,小米饭和西北风锻造了他朴实坚毅的性格;凄苦的童年,儿时因家里困难被过继给伯父,艰辛的中年生活,连赴京受奖都没有路费。
苦难是一种经历,是一笔财富。这一切成了他写作的源泉,他面对父老乡亲,用陈旧的写法,恪守现实主义的最朴素的文学精神,把自己的身心都投入到创作中,他用自己的生命打造自己的文学,捍卫了文学事业的神圣。
这样的作品源于黄土——朴实无华,起于底层——贴近大众,心血凝结——情真意切,已然穿越高坡,激荡在华夏沃土上!路遥的时代是平凡的,犹如他的《平凡的世界》一样;而路遥之后的世界以及《平凡的世界》又是不平凡的。
自虐式的写作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呕心沥血,是和自己的生命赛跑的过程中写就的。在这部作品开笔前,路遥曾到黄帝陵庙里,双膝跪倒,上了一炷香说:老天爷怜悯我,让我把长篇写完,再倒下!在艰难的创作过程中,他的一个同学去看望他,见路遥整个人面色浮肿,虚脱得不成样子了。
路遥的同事张艳茜在撰写的《平凡世界里的路遥》中谈到:1982年,路遥开始创作《平凡的世界》的准备工作。他给自己列了100多部的书单。那时没有网络,他为了收集资料,翻阅了10年间的《人民日报》等报刊。
他深入生活,把自己作为书中的角色,1983年,他到陕北延河边的工地上打短工。后来,他为了写好孙少平的“矿工生活”,又先后去陕西省的铜川鸭口煤矿、陈家山煤矿体验生活,和矿工同吃同住。一遍一遍的下井,而且要下到很幽深、很潮湿的地方去体验生活,有时他会堵住几个刚刚升井的矿工,为他们递上烟,点燃火,一起坐在阳光下闲聊,他必须熟悉煤矿井下井上的情况,矿工生活的习惯,以及矿工经常用的一些语言。他写的人物,百分之九十都是有原型的。
正是因为这样不平凡的积淀,这样像老黄牛一样的精耕细作,这样疯狂自虐式的写作,造就了直抵人心灵的巨著。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
路遥在作品中诠释了社会底层特别是青年应该始终奋斗而前,揭示青春就是要执着努力,要与命运抗争。他信守:“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我才会活得更充实。”“如果他是个足球运动员的话,即便腿被踢断了,那么连球带腿一块往门里踢。”这就是类似贝多芬扼住生命的咽喉,始终不屈的奋斗精神,愈挫弥坚,锲而不舍。
小说时间跨度从1975年到1985年,全景式地反映了中国近10年间城乡社会生活的巨大历史性变迁;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以整个社会的变迁、思想的转型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了社会各阶层普通人们的形象,成功地塑造了孙少安和孙少平这些为生活默默承受着人生苦难的人们,在这里人性的自尊、自强与自信,人生的苦难与拼搏,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纷繁地交织,读来令人心潮起伏,澎湃万千。
学者周国平讲:一个人的青春是在停止追求时结束的。书中孙家兄弟不懈追求,使得他们青春永驻,奋斗是奋斗者的通行证,也正是这一点激起了人们强烈的情感共鸣,催人奋进!
一直在想,这篇并不深刻的小文该如何结尾呢?思来想去,结尾还是回到《平凡的世界》,回到第一章,回到开篇吧:“一九七五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雪花,正纷纷淋淋的飘洒着……”
五年级平凡的世界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