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明朝那些事儿读后心得精华(2)

关键词: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心得,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明朝那些事儿
德洁0 分享 时间:

《明朝那些事儿》是我和历史沟通的桥梁,也是我认识大明的解说员。这套书一共九本,每一本都记载着一段时间里的要事。整套书以幽默风趣的口吻讲述了大明“公司”里各个“领导”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让一个个黑白不分、奸诈虚伪而又国强民富的大明场面跃然纸上。其间,有许多复杂、纷乱的人物关系,作者都巧妙地用图表、插图清晰明了地展现出来了,让读者一目了然。由此我不得不佩服起书的作者。

这套书的作者的确非同凡响,他就是中国明史学会会员,青年历史学者——当年明月。他不仅是一位史学者,而且是一名才富五斗的作家!

每次读这套书,我总会被作者那幽默风趣、自由豪放的笔调所吸引。作者抛弃了以往老套、拘泥的写法,以炉火纯青的手法,自由自在地描绘着明朝那些事儿,把历史这种本是枯燥无味的东西叙述得生动有趣;把人物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把历史的本质突显得淋漓尽致!让死板、枯燥的史书变得通俗易懂,可谓“妙笔生花”啊!

合上《明朝那些事儿》,我陷入深深的沉思,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书中的人物多是在不停地斗争中,这是封建社会的残酷。哪怕是朱元璋,这开国皇帝,他也是以其疾风怒涛之势,用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完成了由放牛娃到帝国皇帝的伟大转变,统一了泱泱天朝,终成那个时代的超人,传奇由此开始。俗话说:“自古人生多磨难”,正是明朝那些事儿蕴藏的精神,才铸就了那些年辉煌的历史。那些年,每个名人辉煌的历史背后,都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血泪史。他们或受人诬陷、锒铛入狱;或受人嫉妒,脱离官场。在沟沟壑壑中几进几出!只有守得住自己的底线,守得住自己的理想,才能反败为胜,立于不败之地!他们在凄风冷雨中磨炼自己的意志,终究攻成名就!

这就是令我感动、令我终生难忘的大明。他是伟大的、神奇的、特别的。这套书犹如浩瀚书海中一颗璀璨的明星,也犹如我人生道路上一盏明灯,指引着我前进的路。

关于明朝那些事儿读后心得精华5

聪明人的一生励志后代,却也值得同情。

“伯温,为何弃此书于此多日不读?”郑复初问。刘基恭敬一鞠,“老师,学生已具悉其要义,故不复读。”

再聪慧的学生,都傲不得。郑复初皱眉,细细问了一番,甚至天文地理,刘基的回答一律从容不迫,精湛透彻,想法乃是万千学子所不及的老练成熟。

即日,郑复初与其父道,“有朝一日,伯温必振兴刘氏家族,光辉耀祖。”

几年后,西蜀名士赵天泽出此言,“江左人物之中,唯此人为识务俊杰,天资聪颖,才通广学,其才智堪比再世诸葛,绝非一般人也,他日必成济时大器。”道听之人一片哗然,何人得此誉?

刘基,字伯温,明朝开国第一谋士。

“夫君,为何启程回青田,难道再不顾百姓?”

“君误臣,必误国,终误民。凭我一己之力,杯水车薪。”此时他是元帅府都事刘基,被朝臣多次排挤的刘基,愤恨欲隐的刘基。

公元1360年。元朝腐败,兵荒马乱,各方势力蠢蠢欲动,刘基不为所动,仍然退隐山林。

是日,下人来报,“先生,有客来访,其自称奉义军朱元璋大帅之命前来拜见。”

风凛冽萧瑟,呼啸喧嚷,急剧吹落满枝黄叶,终现出苍天的虬枝劲骨。

是年,刘基提出“时务十八策”,不可谓不劳苦功高,因其谋略朱元璋攻下江西诸郡,并击败张士诚,北伐中原,完成帝业。

刘基嫉恶如仇,与物多忤,自是“正人君子”之流的眼中钉。并非妄自菲薄,但身处名利场,只好功成后身退,于洪武年初不再为相。尽管刘基藏身逃遁,委全大局,(朱元璋却因小人鼓捣心生有疑,“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说法在朱元璋身上得到最好的反证。改成:可惜,他遇到的是朱元璋,不是宋太祖。)

警觉的鸟会不停地飞以躲避危险,却是弓箭最显眼的目标,它们一生的行程再远,也是可以轻易被时间遗忘的。我很惊叹,卑劣之人用膳时竟无一人噎死,不知刘谋士作何感想。有感想也无用,他的气数已经散尽了。

洪武八年,亏的明太祖“眷顾”,刘基离开的也不慢。那时没发明眼镜这玩意,所以人没死,忠诚就看不见。“该走的人”走了,某位皇帝痛疾回首,给死人封爵升位,倒也造福了刘氏后代。

明朝的眼睛都在笑。是谁,在讽刺那微光里,布下的卑劣暗局?


关于明朝那些事儿读后心得精华相关文章:

《不一样的卡梅拉》读书心得体会

观流浪地球电影观后感范文

明朝那些事儿心得体会

最新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

努力工作心得600字

道德经第一章最精辟心得感悟

红楼梦心得体会40回500字

166258 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