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皮囊读书心得体会大全
《皮囊》是蔡崇达的第一部文学作品,这本书一个章节就是一个故事,第一个故事取名叫做《皮囊》,书名也是来源于这篇文章。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皮囊读书心得体会大全,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最新皮囊读书心得体会大全1
能让刘德华为蔡崇达的《皮囊》写序,简直了不起。
一个真实的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一代理想膨胀却又深感现实残酷,那无处安放的青年人对命运的探索追寻。一个活到九十九岁的阿太,像一块坚硬的石头。她嘴里的“别让这肉体再折腾它的灵魂”“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让我们明白阿太的生活观: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
一副皮囊,不论精致好看,老话说人不可貌相。不论外表多么坚实,怎么伪装,终究有朽败老去的模样,每个人都会有多幅面孔,只要被揭开那层皮囊,你会发现脆弱不堪,但只要内心有所寄托灵魂可以安放,就足够了。
黑狗达写房子那篇:父亲完成了两次中风,最终塑造出离世前那半身瘫痪的模样。房子,空间。房子,母亲的希望。房子,是被赋予了不一样的生命力和情感依托,是执着和尊严。是灵魂所要追求的执念。所以看见母亲的影子也就挑起家庭的大梁,担起重任成为小小男子汉。
鲁迅说: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能够影响你的并不值得,我来到这个世间是来还债的,不是添堵的,所以明明可以的事情就别堕落,别辜负了所受的苦难,别忘了曾经走过的岁月,别让自己的野心配不上世间的美好,别。
朋友。灵魂的至高点。越是相似的灵魂更容易令人感动,勾魂摄魄。无微不至的关怀,有份量的嘘寒问暖,无条件的付出,尽心竭力谆谆教导。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我们时常在追逐我们不曾拥有的东西,可是失去之时又在怀念从前的纯朴。人与人之间联结是需要缘分,相处是需要真诚。好讨厌油滑市侩的人,患得患失,被虚荣心和欲望的驱使支配,然后等级划分,嫌弃鄙夷,阿谀奉承,好像只能靠吹捧所谓的上层人士来提升显摆自己,满足那份不一样的身份带来的成就感。
执念是慢慢耗尽自我的一个过程。
抑郁。我听过这么一句话,善良的人成熟的都很晚,而且都是被坏人催熟的。某个年龄阶段,遇到某个过不去的坎的时候,想不通又没法疗愈就很容易生病。改变不了过去,接受不了现在,决定不了未来,不断想,不断忧,事事焦虑,精神崩溃。好笑的是,后来才慢慢明白,原来人们都似乎很喜欢看天才陨落的戏码,在他落进泥潭里的时候发出唏嘘。
谁都有不可避免的阴暗面。
生活。对于一些无能为力的事情,不得不假装不在意。活得过分用力,过分正经,也是病态吧。一直很羡慕那些能放下身段,能厚脸皮的人,我就是因为自尊心太强而经常受挫。必要的时候,放下自尊是一件好事。
最新皮囊读书心得体会大全2
最近在读《皮囊》,第一次看到一个作家对亲情,对友情,对生活,对自身有那么深刻的剖析。书中故事平凡如左邻右舍的家长里短,但每个故事都能透过身体直抵灵魂深处。
大三时的某节课上,我们的导师推荐了这本书,推荐理由如今已记不起了,犹记得当时自己颇为认真的将书名与作者记录在摘录本上,然后便遗忘了。前些时间,闲暇之余去图书馆打发时间,金黄色的无一字的书脊让我满心好奇,随手翻阅,如获至宝,便借来细细读之。我不敢妄自给这本书下定义,如果你知道文学评论界的行业翘楚李敬泽为它作序的话;如果你知道刘德华三十年来首次亲笔推介它的话;如果你知道它被白岩松、刘同、蒋方舟、李承鹏等曾联名推荐的话……那么你必定不会看轻它分毫。
童年的回忆,成长的挫折,生活的艰辛,亲人的苦痛……无不触动着我,哭过之后却是被书中人物强韧的内心所深深震撼。那个倔强的阿太,那个强撑尊严的父亲,那个信仰坚定的母亲,那个默默无闻却最是成功的黑狗达……生活这条路,谁也没走过,谁也不知道路的尽头是什么,大家都在搏。
“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如果你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材。”阿太的一番话,让我思忖良久。是呀,
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我虽没有蔡先生悲凉的童年,却也是他文字里小镇中的小人物,也是戴着皮囊在世间忙碌的灵魂。假使没有皮囊这个包袱,那么我们该是轻松自在的吧。
书中最喜欢的一句话,也是我最希望的:“我希望自己懂的处理、欣赏人性的各种丑陋与美好,找到和它们相处的最好方式。我希望自己能把一路看到的风景,都用审美的笔触表达出来。”
最新皮囊读书心得体会大全3
在书店兜转了大约两三圈后,终于是被《皮囊》这样的书名吸引了去,我想我读书也许是为了寻找些感人肺腑而直击心底的共鸣,但看到最直面也无需过多解释的“皮囊”,不禁好奇它会诉说如何的故事。当我从书中的末尾走出来后,回忆起的竟不是过程中耐人寻味的种种言语,而是恍然大悟般令人觉着舒坦——当人们过于想实现自身的灵魂时,又总在不经意间意识到皮囊的重量,它是让别人发觉精神的首要,又是与自我调解相处的必然。
【一、脱离生命】
也许大多孩童借着洋溢的青春总认为生命足够的漫长,死亡于他们而言无非是遥远而悲伤的。我还小时,爷爷就常跟我说:“我老了,就快走了”,然而那时他的身子却是分明地硬朗,他能顶着烈阳在滚烫的地面上走好远的路,汗珠肆无忌惮地攀上他的前额,他挥起毛巾用力就往脸上糊去,再过一会儿便不见那粗旷的呼吸声。
我那时不明白老一辈谈论起生死时为何总是一派悠然的模样,只好不知所措地安慰道:“不会走的。”再到后来,拐杖被爷爷颤巍巍地扶在手心……轮椅被爷爷笨拙地操控前进……厚实的衣服裹着他萎缩的身躯……脑海里住着让他难以入眠的病魔。也许是因为经历了太多的艰辛才会渴望轻快的魂魄,所以有时也会想要逃离皮囊,也会想要脱离生命。
我想起书中的阿太、书中的父亲,“从此之后,我已经没有皮囊这个包袱。来去多方便。”人的一生总想为自己的理想,或者说是崇高的灵魂交代些成果。碌碌无为不会有成果,而此时的皮囊宛如被麻木着伺候;摸爬滚打不一定会有成果,但至少证明了皮囊是实实在在拿来用的。书中的父亲即便是常年的打拼,却也被一瞬的疾病困扰地束手无策,但他并非失去了动力,因为愤愤不平这身皮囊将家庭拖垮,才在那样狂妄的暴风雨中奋力模糊这样的事实。
“台风就是这样,来之前一点声息都没有,到来的时候就铺天盖地。”我问自己,要在如何伤痕累累的皮囊之下才能看到一个人的灵魂?也许就在铺天盖地之后吧,在成为卸下防备而彻底痛哭的普通人之后,这个人的灵魂便能从皮囊的伤口中释然地抽离了出来,直到最后脱离了生命的缠绕,它便完完全全地暴露在你的眼前,让你震撼又感动。
【二、不再交集的朋友】
还记得自己曾在高二那个时段深深的厌恶过自己,因为内心油然而生的一种虚荣感,这让我总是对身边的同学大放热情,大约这也是关于我社交态度的一个转折点。即便是一时的狂热也避免不了短暂的窘况,时而在过道碰见曾经的同班同学,内心就会有一段挣扎的声音告诉我究竟要不要上前打声招呼,然而思绪总是在未下定论前,我们早已擦肩而过了。
后来入了高三便变得有些沉默不语,但起初对于坐在我身旁的一位复读生同桌倒也热情。有一回我又在神游,她便推了下我的手肘提醒我专心些,那时候我告诉她:“将来有机会的话,我想出本书。”她听后意味深长的向我笑,我知道那不是无奈或者不认可的笑容,而是她希望我能先去奔赴当前的目标,于是只好回应我这不失礼貌而又无从肯定的微笑。至少,这没让我失了信心。
再过几日,我将自己原创的一首古诗给后桌的女同学看,当她将自己内心的想法缓缓道来时,我简直激动的不行,而后我又羞赧地跟她说:“我以后想要写一本书。”不过我没料到的是,这换来的只有她尴尬且敷衍的一句:“呃,好啊,你加油。”她的眼睛弯曲着眯成两条缝,这次我看不懂她眼神里的意味。此时我才察觉到原来我是这样迫切的想要得到一份肯定,这顿时让我明白了我们之间的差距在于哪里。
她名列前茅,而我偶尔垫过底。自那以后,我终于收心好好学习了。也是自那以后,我的所有文章只成了属于自己的秘密。
回归书中,我便想起在文末出现了马塞尔·普鲁斯特的一句话:“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倘若要说在《皮囊》这本书里看到了如何与自己相似的地方,那么我想我应当就是“厚朴”了,唯一不同的是我宁愿悄然地进行自己的热爱,也不愿声势浩大的再来一场躁动的宣扬。也许“厚朴”是不甘曾经的认可变成了死寂的平息,而我则是害怕渺小的理想会被微弱的自尊心消磨殆尽。
如果说一生中我们所遇到的那些深刻而又不得错过的朋友都是一盏明灯的话,那么这盏明灯应是我那复读的同桌了。毕业后我们没再进行丝毫的联系,也许我们彼此的心里都一致的认为,“路往前走,没必要联络这短暂感动的友谊”。我时而会想起她,至少她确实让我明白了书中那句话——“最离奇的理想所需要的建筑素材就是一个个庸常而枯燥的努力”,一时的热血沸腾反而更轻易冲淡最初执拗的决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