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阅读感想通用
孙乙己念书念迂了,因此他的许多言语行为非常可笑。但他是可怜的,封建科举制度害了他。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呐喊阅读感想通用,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呐喊阅读感想通用1
今天拿出一本老书来“重谈”——《呐喊》。谁没看过《闰土》,谁没学过《社戏》,谁不知道《阿Q正传》?这本书我们都读烂了。可是,爱总结的我又总结了一下,读过的人,一种是:小学必读,不得不读,把《呐喊》当课文读了。第二种:“我是愤青!我是愤青!鲁迅弃医从文,笔头作枪杆!”把《呐喊》当大字报读了。
格格小时候读《呐喊》,都是睡前当恐怖片看的。一看到《药》里面,砍头、人血浇馒头还有那一家子总想把对方煮了吃的`情节,我就在被窝里瑟瑟发抖,背脊冰冷。然而每个人都会有某种诡异的记忆,它们没什么特别,但是会让你印象非常深刻,《呐喊》对我来说就是这种回忆。
我对《呐喊》的理解是很久后。有一段时间,我特别想赶紧长大,怀抱一颗赤子之心,带着一种至真至善的心情,决心用正义之风席卷世界,并开始与社会接触。很快,正义大使就遇到了一些麻木不仁的人,弄得我肚子里是全气,关于《呐喊》的那段记忆却突然浮出来,所以直到那时我才切身体会,并理解了鲁迅。
我一直是感知的信仰者。对读书、音乐等,我用心、我的感官(我坚信人的五官已经非常够用),去接收作者通过这些媒介传达的讯息,寻找共鸣。我特别讨厌“阅读指导”,每次看到这种阅读指导,心里就暗暗骂“我看书,还要你先指导?”。先铺垫背景,基调,情绪,然后让读者、听众顺滕摸瓜这样的方式,我觉得所得并不是读者本身的感悟,而更多是潜意识的取向压力(收到自我暗示:顺着导读的方向思考,一定是对的,且感悟很深刻)。我不是反对看背景资料或者书评,我觉得这些应该在读后看。你想,每个人都看了这些材料,然后去读书,读书笔记都一模一样,那还交流作甚?而且这样阅读的人,怕是很难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书、喜欢的东西吧?
先把自己洗白,然后重看一遍《呐喊》吧?
呐喊阅读感想通用2
年幼时,一直认为鲁迅的作品十分深奥,不容易懂,犹如宇宙里一颗未知的黑洞,摸不着,猜不透。在这个令人怀念的寒假中,我倾听了这位巨人的心声,我不禁对他倾慕了,他是中国的骄傲,民族的自豪,真不愧为“民族魂”。
《朝花夕拾》为我展现了一代文豪忧国忧民的心理。他的语言是直来直往,是朴实的,让人读下去便一读到底,手不释卷。这篇文章,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毫无疑问是一本空前绝后的巨作。
他是第一个在中国被诺贝尔提名的大作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开路先锋,在他的世界里没有虚假的话语,只有真挚的言谈。他的思想犹如当时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点亮了自己,照亮了他人。
他曾经立志要当一名医生,医治中国那些苦难的人民,便到留学日本学习医学。在日本的那些时光里,他有了许许多多的感触:他即使能医治中国人民的身体,医治不了中国人民的心灵,中国人民仍然会荒废懦弱下去。于是,他下定决心,用自己的武器——笔,医疗人民心,刺破旧社会,迎接新中国。
他内心有一个和平、美丽、安宁的世界,那里没有金钱、虚荣、地位、贵贱和纷争,那是一个和谐温暖的地方,人民心心相连,共同努力,共同进步,营造出自己的未来与梦想。不会再有迷信、古板、欺诈、缠足,不会再有封建社会的种种陋习,那样的世界,算不上十全十美,也称得上十全九美,是一个真正的世外桃源。
在他取得那样的丰功伟绩之后,仍在生活中保持一种平静低调的心态,以和善的态度来对待他人,此举动令不少文人震惊与赞叹过。淡泊名利者,莫如鲁迅也。旧时代的呐喊,他喊出了第一声,而且是最响亮的一声,鲁迅是第一个让我如此倾慕的。
呐喊阅读感想通用3
《呐喊》作为五四新文学的一声呐喊,仿佛划破黑暗的光,具有振聋发聩的意义,鲁迅在其中塑造了狠点生动典型的人物形象。让我最钦佩的便是鲁迅在呐喊各篇中塑造的看客帮闲形象,他们代表着当时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麻木无知国人的现状,这也是鲁迅对于国人难以消除的劣根性的清醒认识。《孔乙己》中的酒客对于弱者悲惨遭遇抱有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不但没有一丝同情,反而将其茶余饭后的笑料,揭露了中国传统社会的野蛮,表达了对于当时社会与文明的批判,体现了鲁迅人道主义的思想。《药》中围观夏瑜的人群也令人痛心不已,国人对于革命的先驱者抱以看热闹的态度,也因此扼杀了前进者,扼杀了改变社会的微薄力量,这才是中国社会不前进的根本原因。启蒙者本是腐朽社会的一剂良药,却成为无知看客被“吃”的对象,实是可悲。《明天》中的蓝皮阿五和红鼻子老拱也同样是看客形象的代表,他们对于悲惨的单四嫂子抱以嘲弄的态度,不仅没有对于弱者提供帮助,反而以此为乐。可见当时人心之冷漠,社会之残酷。看客一词兴于鲁迅,但看客形象却在古往今来的中国社会中广泛存在,鲁迅是第一个揭露看客现象的人,在这种意义上来说,也可诠释呐喊之义,直至现世仍有普遍意义。“看与被看”一直是鲁迅作品中深刻的主题,也是当今社会吃瓜群众们值得思考的问题。
“我”是思想进步的知识分子,“我”心怀祖国、忧国忧民,“我”嫉恶如仇、厌恶旧制,“我”的心里是民族和国家的未来。
他是日夜奔波的人力车夫,他脚下的土地载着车,他手里的横杠撑起家,他的心里是目的地和铜元、是明天锅里的米。
在赶路的时候,一位老人家突然被撞倒在地。在我看来,这位“不小心”被撞到的老人家并没有受伤,车夫应该立刻离开,载我去做“更加伟大的事业”。然而人力车夫却完全不理会“我”的意思,而是傻傻地跑过去把老人扶起来,并关切地问她的伤势,又毫不踌躇地把她送到巡警分驻所去做检查。他愿意承担,愿意相信,愿意做这些看起来“傻傻”的事情,他是正直勤劳的城市苦力工人,做着最寻常的工作,却仍拥有高尚的品质。
他的形象在“我”的心中突然变得高大。
“我”认识到了自己思想的武断,掏出一大把铜元给车夫,但这更暴露了“我”思想的低微,终于“我”在内心里又谴责了这浅薄的人道主义同情。但是这种复杂的情绪“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一件小事》的主人公“我”,是五四时期具有进步倾向的知识分子,但对劳动人民尚缺乏深刻的认识和正确的判断。然而,车夫的所作所为却使他极为震惊“我”在进行自我审视、自我省察、自我灵魂拷问中发现了“我”作为知识分子自身的“小”来。
鲁迅先生在《一件小事》中歌颂了这位看似最普通的劳动人民的伟大灵魂,以小见大,深刻而又动人。
当我读完这本小说集,闭目回想,不论是《孔乙己》中的主角,《药》中的华老栓,《明天》中的单四嫂子,还是《阿Q正传》中的阿Q,似乎都跃然纸上,在我脑袋中久久不忘,鲁迅先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哀伤和怜惜就这样深深的触动着我的心。
《狂人日记》是《呐喊》这本小说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篇。现实的世界里,疯言疯语未必可信,吃人的说法似乎是无稽之谈。但是于鲁迅笔下,狂人的眼中,社会的写照就是如此。仁义道德漫天,但却是欲盖弥彰,吃人的本质才是现实,人或明哲保身,亦或是当一个吃人者,没有谁是真正干净的。而我想,鲁迅先生的笔下,想表达的更多是对国家衰落,民族萎靡,世人堕落的无奈和愤怒,这正是鲁迅先生怒其不争的典型作品。而鲁迅先生也正是以笔呐喊,试图唤醒民族振兴,民族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