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线无战事的读书心得(2)

关键词: 西线无战事的读书心得,西线无战事,读书
浩然0 分享 时间:

雷马克在序言中写道:

20世纪以来,人类共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如果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因为--的个人野心作祟,继而引起全世界各国的反击从而爆发的一场正义与邪恶之间的较量的话,那么第一次世界大战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闹剧:几个列强为了争夺世界霸主地位而互相攻击,最终演变成了世界大战。和二战中自发上前线保家卫国的战士不同,一战中的青年们完全是被自己的国家连哄带骗弄上战场的。虽然和二战中的青年一样,他们是为了国家而战斗,然而这种“为国而战”却并不是自发的,而是受到当时当局者的蛊惑,于是他们被推上战场,为了当局者那可笑的利益而战斗,而他们的一切,也就在这战斗中被摧毁得干干净净,不留一点痕迹。

主人公保罗。博伊默尔和他的战友们本来是一个班的同学,一群普通的欧洲青年,只因为战争的爆发,他们都上了战场。文明的社会变成了野蛮的屠场,整个世界都充斥着阴影和绝望。为了活下去,他们不得不端起武器奋力拼杀,小说的开头还是用一种相对轻松的笔调描写保罗和他的战友们在战场上的生活见闻,然而紧接着笔锋一转,部队遭受重创,保罗眼看着自己的战友们一个个倒下却无能为力,当他亲手杀掉自己参战以来的第一个敌人之后,这场战争给他带来的巨大冲击彻底让他崩溃了!战争的可怖之处就在于此:不知不觉中从精神上把你击垮。

作为一个刚刚成年的、即将迎来新生活的年轻人,试问谁不想过安稳幸福的生活?然而战争爆发,使这一切全部被打乱了。随着战争的白热化,保罗的战友们一个接一个地倒了下去,这对他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打击。在保罗获准回家探亲的章节中,我们能很明显地看到,这个年轻人已经被战争折磨得性情大变,他想尝试着重新回到参战前的正常生活,却发现自己根本再也无法融入其中,一个本来对人生充满希望的年轻人就这样在炮火的轰击中被打垮了,不得不说是一个悲剧。

“战争把我们的一切都毁了,我们已经不再是青年了。我们不愿再对这个世界发动进攻,我们是逃兵,我们躲开自己,躲开我们的世界。”保罗的这番感慨令人深思。曾经的美好,如今全都变得黑暗无光,世界坍塌,支离破碎,这一切都是因为什么?是战争!是那该死的,可诅咒的战争!

西线无战事的读书心得4

沉重的黑色封面上缠绕着暗红色的长长的花穗,“西线 无战事”几个字静悄悄地伏在右上角,却给人以沉默的、无形的压迫感,我的心情不由地严肃起来,我郑重地翻开书,像在打开一扇通往无尽黑暗的大门。

《西线无战事》全书以第一人称 “我” ——保罗·博伊默尔,讲述了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响应国家“钢铁青年”的号召入伍,与克罗普,卡钦斯基,加登,缪勒等人成为亲密战友,共同经历了前线的多次战役,看尽了无数生与死的故事。

读后,我思考着,战争,究竟会给一个人带来什么?

对于年纪稍大一些的士兵而言,他们与过去的生活总有着紧密的联系,他们已有了立足之地,有妻子,有职业,有儿女,有爱好,这些联系是牢固的,是战争所不易破坏的。但像保罗一样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在世界上唯一的联系便是父母,但这种影响终究是微弱的。在生命蓬勃向上之时 ,他们的人生还是一张白纸,等待着被往后的灿烂所填满。他们本应该在憧憬未来,却被战争束缚了手脚,禁锢在只有毒气与坦克,鲜血与呼号的黑暗的铁笼里。

这些青年人有的为战争牺牲——“仅带走了一个孤零零的19岁的小小的生命” ,有的在一次次战事中侥幸存活,却经历着精神上的恐怖折磨。

书中写道,“我们还没有扎下深根,战争就把我们给冲走了……我们被它抓住了,不知道将来的结局将会是怎样”。他们的肉体还是二十岁,灵魂却早已老去。他们在一次次凶残的战争中,用恐怖与贪生来增强自己的力量,变成了炮弹飞掠下麻木不仁的凶手与恶鬼。他们在自己面前逃跑,失去了一切热爱的光,不再相信美好,只相信战争。这就是战争所带给年轻人的东西。它教会了他们求生的本领,敏捷的身手,刚强如冰冷武器般的意志,但它却残忍地带走他们与青春,与美好世界的全部联系,使一颗颗搏动的少年之心,慢慢冷却,使一颗颗存有温情的为人之心,慢慢似野兽般疯狂。

这是那一代人的不幸,这是全人类的不幸。

在讲述战争之残忍的同时,这本书也将那黑暗中微弱的“光芒”写得淋漓尽致。

请相信,在那些只会“杀人”的士兵的心底,仍然存有美好。保罗与克罗普在看到前线影院海报中的一个清爽洁净的姑娘时,心底会涌现淡淡的柔情与希望;保罗站岗时,望着黑暗的森林,闻着辛辣刺鼻的空气,脑海中却是儿童时期溪流岸温柔的白杨,是开着玫瑰的,浅蓝色天空下的教堂回廊。尽管他知道这些再也不属于自己,甚至不属于这个世界,他还是愿意沉浸在这样的回忆中,去感悟生命的每一寸欢喜。

保罗曾有十四天的休假,他回到家中,看到患癌的母亲,重新感受着亲情的温暖,看到人们生活平稳幸福……他已经麻木不仁的心颤动着。他开始思考战争的意义,开始对自己为保护自我而毫不犹豫地杀死敌人的行为忏悔。战争,究竟是怎样开始的? 谁会从中取得利处? 那些敌人,脱下军服,不也是一样有着对生命渴望的青年,不也是一样有着爱他们的父母,妻子,朋友和他们所爱之人的血肉之躯吗?

同为人类!

同有对生的眷恋,对死的恐惧!

同有对战争的厌恶,对太平盛世的向往!

从士兵保罗身上所折射出的这样的思想,是人类历史至暗时刻所展现的人性光芒,希望光芒,生命光芒!

西线无战事,西线又处处有战事。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人类,终于站在现在这个较为和平的年代。但今天的世界,仍然潜伏着战争危机,伊拉克,伊朗等中东地区的炮火,美国肆意对我国南海主权的挑衅,朝韩两国关系的破灭,--与政府间的对峙……这都在告诉我们:当今,世界依旧不稳定,我们仍然要远离战争,呼吁和平!我们也一定要铭记历史,缅怀先辈。无论是哪国的士兵,他们从来都不是发动战争的人,他们也只是从普通的岗位,安稳的生活中被迫卷入前线,卷入鲜血淋漓,卷入生与死的年代之中的平凡人,我们都应该缅怀与铭记,敬重与感恩。

泰晤士报评价这本书:“雷马克对现代战争残酷性的刻画,其威力在任何时代都不会有丝毫减弱”。是的,它讲述的不仅是生与死的那一代,还是今天的世界,选择和平还是战争,生还是死。

西线无战事的读书心得5

战争,从来就没有赢家。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号召青年从军,国民政府曾经提出过“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口号。毫无疑问,这是我们保家卫国的生死存亡之战。无数青年才俊在前线捐躯赴国难,也正印证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抵御外侮时的同仇敌忾。然而如果不是日本军国主义的野蛮侵略,这些本和我们年纪相仿的年轻人是可以有更多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机会的。因为战争,一切都变了。

西线无战事的小说的主人公保罗·博伊默尔在中学校长“爱国主义”的教育下,稀里糊涂地就和同学们一起走上了前线。只不过他们参加的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性质的战争,因此他们注定会发现以往接受的“神圣责任”“英雄气概”等口号的洗礼只不过是一个幌子。这些学生受别人的蛊惑而卷入战争,却从来没有考虑过这场战争的目的性和正义性。作者通过冷静客观的笔触将战争的无情和残酷一一展现,在书中多次采用倒叙手法,主人公及其同伴们的今昔截然不同的心境形成强烈反差,表达了作者对于战争的强烈谴责和反思。

除了对帝国主义侵略战争非正义性的控诉,作者还试图直接从最底层的视角(普通战士的视角)逼真再现战争上的死亡问题。在猛烈的炮火面前,人类显得如此渺小,无助和可怜。这也从侧面体现了萌生于战场、成长于炮火之下的人道主义情怀的难能可贵。主人公的同学在医院临终之前慷慨赠送了自己的所有财产,他们同一连队的战士在战场上的互相掩护等等,这些闪烁的人性之美都代表了作者对人道主义价值的肯定。

“自从我们来到这里,之前的生活被彻底切断,战争将我们横扫一空。”这场战争对于年轻的士兵来说是生命的转折点,战争摧毁了他们内心对于和平的信念和曾经对于人生的积极理想。书中毫不留情地批判了那些大肆宣扬爱国主义的班主任和校长们,却反而在后方苟且偷生。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便是南开师生的允公允能。从创始之初的老校长张伯苓,到近代的校长杨石先,无数的前辈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从来都是身先士卒、以身作则。正所谓“将有必死之心,士无偷生之意”,正是这种上下一心、三军用命的众志成城,才保证了南开在无数次的战火中得以延续,中国在危机中屹立不倒。

192200 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