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亲子阅读感想范文(2)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合上《红楼梦》,这首诗便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中,我慢慢地品味着这首诗,有很多想法,有感而发,不禁为《红楼梦》中的一位人物感叹人生如戏,红尘如梦。这个人不是温柔多情的贾宝玉;也不是敏感多病的林黛玉;也不是娇媚泼辣的王熙凤,而是在《红楼梦》中乖巧懂事的薛宝钗。
我觉得薛宝钗是一位真正的强者,她乖巧懂事,从不会在别人面前为难别人,有时还会为别人解围,不会与别人正面冲突,所以在府中她人缘是极好的,很得人心,几乎可以说得上是人见人爱。论才华她决不在林黛玉之下,但她不会炫耀自己的才华。当然,我最佩服她的并不是她的性格和才华,而是她处人处世的方式和技巧。她懂得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把握的极有分寸,说话从不造次,可以说得上是无懈可击。她的才智与凤姐王熙凤相比,也决不在她之下,至少王熙凤在说话上远不及宝钗。她个性泼辣,做事心狠手辣,表面笑脸迎人,却会在背后捅刀子,说话从不顾忌,不分场合地点,在这点上宝钗胜过凤姐。
在整部书中,或许大家只注意到了宝玉和黛玉的凄美悲伤的爱情,有人为之伤感,有人为之悲愤,怒斥封建思想的迂腐,门第高低的束缚,但我认为最可怜的并不是宝玉或黛玉,而是夹在他们之间,成为婚姻爱情牺牲品的薛宝钗,众人皆知,最后宝钗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给了宝玉。宝玉和宝钗之间只有姐弟之情,并无男女之情,他们也算得上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宝钗更是悲惨,宝玉中举后看破红尘,远离世俗,落发为僧,皈依佛门,可怜宝钗身怀有孕呆在府中,红颜渐逝,了此一生。有人说,是上天不公,才导致了这场悲剧的发生。我倒认为老天还是公平的。黛玉虽病痛缠身,但收获了宝玉的爱,宝钗虽没有幸福,但得到了长辈的信任和疼爱,只是黛玉没有的。黛玉不懂隐藏自己的情绪,有什么想法都会流露在表面,一目了然,也不会分场合说话,有什么就说什么,有什么意见也回提出来,这在我们看来很随性,可是在那时的社会就是不懂事。这也是长辈们不疼爱她的原因。再说黛玉如果和长辈说明对宝玉的情意,说不定长辈们斟酌后会同意的,成就一段佳话,可她生性多疑,最后竟气死了。所以上天是公平的,凡事有因必有果。
宝钗处理世事甚是圆滑,但也难免虚伪,他虽每天笑脸迎人,但她从不会轻易坦露心事,向他人倾诉。她似乎一直都吧自己隐藏起来,隐藏自己的缺点,让别人看到自己最完美的一面,她这么做可能是为了自己,也可能是为了地位,虏获人心,但我确定这一定不会是她自愿的,因为没有人愿意埋葬自己,都是出于某种原因不得不这样做。从这看来,宝钗并不完美,她出卖了自己的心,灵魂是残缺的,那还有什么完美可言。或许她想过的只是暂时封存自己,有朝一日再去寻为那个真实的自己。可她却没想到,已经残缺的灵魂怎么去修补;已经迷失了自我又该如何去找寻。一个人想要暂时埋藏自己也不是什么难事,但要向宝钗这样永远的埋藏自己却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所以她注定只能成为强者,但她并不是最后那个真正的赢家。
往事终成梦一场,韶华散尽,容颜逝去,独坐床前哀叹,惊觉泪流满面。往事如烟,遥不可及,镜中云鬓渐泛白,房空冷清如往昔,抬头望月,无人知晓心中事,唯有泪空流……
红楼梦亲子阅读感想范文5
贾妃荣耀归省,却是泪痕点点。第一处是和贾母王夫人相见时,贾妃满眼垂泪,一手挽贾母,一手挽王夫人,三个人满心里皆有许多话,只是俱说不出来,只管呜咽对泣。半日贾妃安慰贾母王夫人道:“当日既送我到那见不得人的地方,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不说说笑笑,反倒哭起来。一会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来!”说到这句,不觉又哽咽起来。第二处是贾妃见父亲时,又隔帘含泪谓其父曰:“田舍之家,虽齑盐布帛,终能聚天伦之乐;今虽富贵已极,骨肉各方,然终无意趣。第三次流泪,是关于宝玉的,小太监出去引宝玉进来,先行国礼毕,元妃命他进前,携手揽于怀内,又抚其头颈笑道:“比先竟长了好些.....”一语未终,泪如雨下。第四次流泪是太监请驾回銮时,贾妃不由得满眼又滚下泪来。却又勉强堆笑,拉住贾母王夫人的手紧紧不忍释放,再四叮咛。重读这四次流泪,让我进一步走进元妃的内心,体会她内心的欢喜与悲伤。
一、 孤独与忧伤。
元春虽身为皇妃,却是处处受限制,没有自由的。皇家规范,违错不得,连元宵节省亲也只是区区几个小时,而且还要在陪皇帝看完灯展之后。平日皇宫里的规矩她更是丝毫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更何况每天还要应付宫廷里尔虞我诈的内斗,她身心疲惫无处诉说,满腹的委屈都化作滚滚泪珠在亲人面前肆意的流淌。亲人相聚时的天伦之乐也要受到尊卑等级制度的约束,生身父母和老祖母也得给她跪拜。在这种礼仪面前,我们感受得到的更多的是皇权的威严,人性的压抑,亲情的距离 皇宫在贾妃眼里就是一个“见不得人的地方”,一个“终无意趣的地方”。 “烈火烹油,鲜花着锦”虽令世人羡慕,但这却是以牺牲元春的青春为代价的,贾妃内心是苦是甜,滚滚的眼泪足以说明一切问题。真是豪华虽足羡,离别却难堪。贾妃的眼泪是对她青春的祭奠,是亲人生离时的孤独与忧伤。
二、 牵挂与喜悦。
贾妃对宝玉的手足之情令人感动。从昔日的手引口传,亲自教授课本,到入宫后时时带信叮咛“千万好生抚养,不严不能成器,过严恐生不虞,且致父母之忧。”待宝玉来到面前,又是携手怀内,又是抚其头颈,又是轻声念叨”比先竟长了好些。“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宝玉做诗之后贾妃又是欢喜倍至。由此看来,贾妃是一个有格局有担当的女子,其才华眼光更在王熙凤之上。她并不是贪恋荣华富贵的小女人。她把振兴贾家的希望寄托在宝玉身上,并对宝玉悉心培养。但宝玉的性格决定了他难以担此大任。他也无法挽救贾府衰退的命运。
三、 对家族命运的担忧
贾妃省亲,是贾家权势的一次亮相,修建大观园,极尽奢华,连贾妃也觉得太过奢糜。贾妃明白,极盛过后必是走向衰退,而现在贾府上上下下,没有忧患意识,这才是贾府走向衰亡的根本原因,但对这大厦将倾的局面,贾妃又无可奈何。临死前他托梦爹娘,警告家人“须要退步抽身早”。这般见识与格局,堪与秦可卿比肩。也和秦可卿死前托梦王熙凤一样让人感动。元春可卿这样冰雪聪明,有格局有远见的女子,也注定了他们有着多于常人的忧思,有着多于常人的眼泪。
贾妃之泪,让我对她多了一份喜爱,多了一份理解,也多了一份景仰。
红楼梦亲子阅读感想范文相关文章:
★ 红楼梦的阅读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