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老版红楼梦之后的心得(2)
“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随着宝玉了却尘缘,红楼一梦终于归结。也许是由于阅历过浅,在这一部绵长细腻的经典面前,我竟有些哑言,如同涓涓溪流无意间初入大海,《红楼梦》那高不可攀的艺术性与思想性,即便是在世界文学作品中,也理应首屈一指。
若是把《红楼梦》单纯地当作爱情悲剧来读,未免低估了其中的内涵。宝黛的爱情悲剧,固然反映了封建时代的专制和那时有情人难成眷属的无奈、痛苦,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曹雪芹对封建制度的抨击。而贾府上上下下所有的人物,是否都可以代表封建时代某些典型的人物?贾府的兴衰史,是否又可来影射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的兴盛与衰亡?当然,这都是一些宏观的角度。就个人而言,贾府的命运是否也就是曹雪芹及其家族的命运?他思想的先进,又未尝不是隐含着对功名未就的抱怨?
这些的确是读过《红楼梦》之后应有的共识,但从那些华美传神的文字背后,我读出的则大多是曹雪芹对后人的谆谆教诲。
每每读到贾府丰裕的家产,诸如黄金几千两,白银几千两,绸缎多少匹,总会隐隐担心,如此富贵的家族到底能不能成功地延续下去,毕竟“富不过三代”的定律似乎很少被打破。果不其然,贾府中鲜见勤奋的身影,大多是笙歌不断,鼓乐不休,结果难逃败落凋敝的命运。这不免为我们敲响了警钟:由简入奢易,由奢入简难。另一个生动的例子,就是曾经活跃于历史风烟中的那一群五陵少年。他们多是皇亲国戚的后代,大富大贵,衣食无忧,不必考虑学业,不必操劳生计,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让他们变得百无聊赖。为了打发难以消磨的时光,他们互相攀比,互相炫富,为非作歹,花天酒地,结果如何?终被世人遗弃,被历史遗忘。现今中国人常怀着一种暴富的心态,各式各样的奢侈品难以满足其欲千金散尽的胸怀,更为可怕的是,这种风气正逐渐蔓延至年轻一代的学生身上,并且就发生在你我身边。不难想象,这种无节制的享受最终将演变成国民性,让整个中华民族都失去前进的欲望,更难以完成复兴的使命。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巴西的一只蝴蝶挥动翅膀尚能引发美国一场龙卷风,一代一代的“耳濡目染”又何尝不会酿成不堪的悲剧!我不愿再进行痛斥,柏杨先生早已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我唯愿独修其身,却又不忍责任的折磨。整个社会的大风气,早已不是你我能够左右的了,保持住内心的一方净土,是周国平先生、余秋雨先生、王蒙先生等,以及所有有良知的读书人的心愿。我愿做这样的践行者,践行着心中永远简朴安静的生活,践行着美好的祈愿。想必曹雪芹先生也是这个意思,字里行间,他仿佛在对我们说,一切繁华都是红楼一梦,何苦为儿女情长苦苦纠缠,何苦为人情世故操劳奔波,何苦为琐屑小事争喋不休,何苦为追求金钱呕心沥血,何苦徒增无尽烦恼。心安即是归处。
虽然《红楼梦》只是一部文学作品,但它真是把“人”写绝了:人的美好,人的智慧,人的劣性,人的悲哀。读这样的作品,我们便懂得了自己,懂得了我们的家庭,懂得了我们的民族国家。向曹雪芹先生致敬,正因有了他,荣辱兴衰、人性冷暖尽收眼底。向那些努力修行品德的志士致敬,英雄造时势,唯愿不再是个传说。
看了老版红楼梦之后的心得5
“假是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曹雪芹在红楼梦的一开始,似乎便告诉我们,这是个真真假假的世界,而本性叛逆与这世界格格不入的宝玉,凄美而遗世独立的黛玉,愤世嫉俗的宝钗,蛮横毒辣的凤姐就生活在这幻虚世界里。
《红楼梦》一部寄予了曹雪芹对封建世界的腐朽落败的痛斥,而又写出了贾府必定落败的原因,指出了封建贵族大家的无耻,虚伪,贪婪,狡诈以及腐败,而宝玉,黛玉,宝钗三人纠缠不清的关系,一个木石之盟,一个金玉良缘,也因贾母等人的干涉,气死了林黛玉,逼疯了贾宝玉,最后唯留下宝钗无奈独活。
而在感叹宝玉和黛玉的凄美爱情的时候,或许也该想想,宝玉本是含着玉出生的奇人,这也暗示了他不同于其他人的叛逆,与封建的制度相对的性格,他认为“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而林黛玉本是得宝玉前身照顾的仙草,也说明了她与宝玉之间的缘分,所以两人在第一次见面时才觉得都见过对方,黛玉又因家庭的原因,养成了自命清高的性情,这两人的组合,无疑是在封建社会绝无仅有的。
最让人熟悉林黛玉的便是她葬花的一章,“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这是她因自己的自卑而发出的感叹,无奈在当时的社会没有人会理解她葬花的行为,因为她清高,因为她的自命不凡,使她与整个世界无法融合,也造就了她悲剧性的结局。
而城府颇深,善于攻心的薛宝钗,是典型封建的女子,她一直劝说宝玉要学会面对封建的礼教,要好好读书,按着封建的道路走,不要老是操着叛逆的心,她总是变着法子去劝说宝玉,此时,唯一支持宝玉与封建势力做斗争的黛玉,只是一味的哭,甚至哭红了双眼,这似乎便是她支持宝玉的一种方法。
无奈有情人难成眷属,宝黛故事的结局是悲惨的,而又似乎是对于林黛玉的释然。最后黛玉在去世前,恰巧就是宝玉和宝钗大喜的日子,紫鹃四处求人,却没人肯帮,婚礼也因为怕晦气而改到别处,一边是喜结良缘的热热闹闹,一边是伊人归去的凄凄惨惨,两人的对比,更让人心痛,痛的便是唯一一对封建的叛逆者得了如此结局。要怪就怪黛玉所追求的自由吧,她在这处处为敌的世界不能寻找到的,也只能在另一个地方得到安慰。
《红楼梦》的结局,是封建背景下王府的真实写照。无论宝黛故事多么让人悲哀,多么让人无奈,多么让人感叹,就像曹雪芹说的:“假是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一切便像一场梦,一切没变,唯独多了两行热泪。
看了老版红楼梦之后的心得相关文章:
★ 《余庆年》观后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