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读书心得

关键词: 共产党宣言读书体会,共产党宣言读书心得
永鑫0 分享 时间:

《共产党宣言》又称《共产主义宣言》,问世于1848年2月,是伟大的共产国际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联盟起草的纲领。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五篇《共产党宣言》读书心得,希望大家喜欢!

《共产党宣言》读书心得1

怀着无比崇敬的情绪,我读完了《共产党宣言》这本不朽的伟大著作。虽然我在年纪很小的时候就在各种文章中看到过“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等《共产党宣言》中的名句,但我对这些话的含义,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却不了解。此刻在完整阅读了《共产党宣言》后,我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更深层的认识。列宁在1895年评价《共产党宣言》时说:“这本书篇幅不多,价值却相当于多部巨著。它的精神至今还鼓舞着、推动着礼貌世界全体有组织的正在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可见《共产党宣言》对推动世界历史、哲学发展的重要作用。即使在生产力高速发展的这天,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仍然是十分重要的。

《共产党宣言》的第一部分向我们介绍了资产者和无产者,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是全文的基础。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并且向我们阐述了社会主义将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资产者彼此间日益加剧的竞争以及由此引起的商业危机,使工人的工资越来越不稳定。机器的日益迅速的和继续不断的改良,使工人的整个生活地位越来越没有保障;单个工人和单个资产者之间的冲突越来越具有两个阶级的冲突的性质。”则向出国留学网解释了资产阶级必将与无产阶级发生阶级斗争的原因。马克思基于科学理性的决定使他敢于预言:“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不可避免的。”这极大地增强了我们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信心。

《共产党宣言》的第二部分是对无产者和共产党人关系的全面解释。这一部分向我们阐释了共产党人坚持的是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并且要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目标。共产党的理论是“消灭私有制”,并且还要使各国无产者联合起来,加速资产阶级统治的灭亡。

而《共产党宣言》的第三部分则有力地批判了各种“伪社会主义”,揭露了“反动的社会主义”、“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丑恶本质,并分析了它们出现的历史条件。这一部分向全体无产阶级展示了“伪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也避免了无产阶级受到其他阶级反动宣传的蛊惑,有着很好的舆论导向作用。

《共产党宣言》的第四部分阐明了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动党派的态度,证明了共产党人对努力争取全世界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的决心,也向全世界的无产阶级发出了革命的呐喊,鼓舞人心。

历史雄辩地说明,没有《共产党宣言》就没有马克思主义;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共产党;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和改革开放的这天。马克思主义之所以穿越一百多年的时空依然活力四射,是因为它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被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在实践中不断被注入新的活力。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文版序言中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我们作为祖国新一代的建设者,应当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理想,认清自己的历史使命。我们要不断追求更加有好处的生活,坚定信心,相信我们期盼的共产主义的明天必须会到来,相信我们的世界将变得更加完美!

《共产党宣言》读书心得2

在人类文明史上,有过许多的名著,但是没有哪篇能像《共产党宣言》这样牵动全世界最广大人民的心魄。新世纪新阶段重读《共产党宣言》,运用马克思的基本原理,从资产阶级的本质出发分析当今世界形势,立足当前,放眼未来,使我们更加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和信心。

半个多世纪以前当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以无比巨大的理论威力、思想锋芒和战斗精神令西方统治阶级发抖时,中国正在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下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

今天的社会主义中国昂然屹立于世界东方,中国共产党以科学发展观迎接着世界变局的挑战??从《共产党宣言》到科学发展观浓缩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更显示着中国共产党奋斗发展的辉煌。

《共产党宣言》的诞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对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并在百年之后直接影响了中国几代领导人的政治方针,推动了中国的发展。它是第一步较为完整而系统地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伟大著作,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开辟了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的锐利思想武器。

全文分为四个部分:资产者和无产者、无产者和共产党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文献、共产党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它明确指出迄今一切社会的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详细论述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形成和各自的特点继而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当时的革命形势指出了无产阶级的奋斗目标。资产阶级作为一个当时的新兴阶级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起过重要的积极作用。宣言详细的概括了资产阶级的起源发展用辩证的观点指出了资产阶级起的积极作用包括反对封建追求自由开拓世界市场极大的提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同时也指出资本主义其固有的缺陷和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它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把财产重新聚集在少数人手中它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突出越来越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而无产阶级作为资产阶级的对立阶级也日益显示出其特有的先进性他们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和他们的存在同时开始的;无产阶级没有自己的个人利益因为他们没有生产资料;他们通过机器化大工业和历次革命活动的到了锻炼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团结其革命的目的必然是为了绝大多数人民的利益最终解放全人类。《共产党宣言》对于当今和谐社会的建设仍然具有伟大的理论意义。

一、历史发展规律理论揭示和谐社会的必然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两个必然”的历史规律出发,提出了要建立“自由人联合体”,对未来和谐社会做出了总体构想。应当说,“两个必然”的历史规律揭示了未来和谐社会的必然性。和谐社会是人类社会始终向往和追求的美好社会。古往今来,很多思想家为此勾勒出了一幅幅美好蓝图。但是只有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那里,和谐社会才不仅是一种美好的愿望,更是一种客观的历史规律使然,有其必然性。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阐明了资本主义社会将和封建社会一样遭遇灭亡,而代之以一种新的更高层次的社会制度,最终走向自由人联合体,从根本上改变社会的不和谐状态,实现社会的和谐。一句话,建立和谐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人的全面发展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构想的未来社会里,人与社会、人与体制之间能够达到最佳的和谐状态,在这种状态中生活着的个人,充分展示自身的全面性。人的全面发展是未来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人的全面发展主要包含人的活动、人的需要、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首先是人的活动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针对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社会分工导致的人的活动的单一性和片面性,认为未来和谐社会消灭了

私有制和社会分工,人的活动内容、形式和范围都得到了全面性的扩展。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打破了身份和地域的限制,提供了众多的机会和广阔的活动舞台,供人们自由选择。其次,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针对资本主义社会由于人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而导致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不和谐,认为在未来共产主义和谐社会,由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社会财富的极大丰富,人的需要将得到极大满足。劳动和其他一切人类活动都为了实现主体自身的内在需要,人既是目的,又是手段。人的需要真正达到了全面发展。第三,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针对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社会分工导致的人的能力的畸形发展,认为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生产能力和处理社会关系的能力的全方位发展。他们认为,在未来和谐社会里,每个人的能力都能得到全面发展,因此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都能够消除,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和谐得以建立和维持,从而真正实现社会和谐。

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应用于构建和谐社会

《共产党宣言》中关于社会发展动力的理论主要有三个: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这三个发展动力理论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完善有重要作用。

(一)“阶级斗争”与和谐社会

《共产党宣言》的第一节“资产者和无产者”的第一句话就是“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1883年德文版序言第二自然段指出,“贯穿《宣言》的基本思想是: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对于《共产党宣言》,毛泽东曾说,“我只取了它四个字———‘阶级斗争’,老老实实地来开始研究实际的阶级斗争。”直至晚年,毛泽东仍坚信“阶级斗争”一抓就灵。可见,“阶级斗争”是《宣言》论述的核心思想,也是毛泽东终身服膺的指导思想。

通过阶级斗争,毛泽东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利用阶级斗争,毛泽东发动了“文_大革命”,全国人民遭受了十年的浩劫。同样是“阶级斗争”,结果为什么会如此悬殊?我们到底应该怎样正确地理解《宣言》的“阶级斗争”思想?《宣言》的精神实质是“阶级斗争”还是“社会和谐”呢?我认为是“社会和谐”。虽然《宣言》的绝大部分篇幅都是在用辩证唯物主义分析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但是,分析矛盾是为了解决矛盾,进行斗争是为了化解矛盾、远离斗争,最终进入“自由人联合体”的未来理想社会。“社会和谐”是《宣言》的精神实质,是由《宣言》的最终落脚点决定的,“阶级斗争”只是手段,“社会和谐”才是目标。

(二)“优先发展生产力”与和谐社会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生产力的发展,优先发展生产力是《宣言》关于巩固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原理是: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历史才能得到说明。《宣言》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宣言》一直把生产力发展、经济基础作为研究社会历史现象的一根红线,无论是对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其必然灭

亡趋势的考察,还是对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注意的问题的规定,都把生产力、经济基础放在首位。

《宣言》明确指出,在“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之后,就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因此,优先发展生产力是《宣言》关于巩固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的基本原则。优先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贯穿《共产党宣言》的一条主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当中贯彻生产力标准在当代得出的一个科学结论。生产力的高度发达是社会和谐最基本的前提和物质保障,没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没有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社会和谐就是空想。总之,没有生产力的发展就不可能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生产力也将难以发展,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互相促进。

(三)“消灭私有制”与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是极其丰富和广泛的,但是,其核心则是社会资源如何公平分配的问题。社会资源包括经济资源、政治资源和文化资源等,经济资源的公平分配是其它社会资源公平分配的基础。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公平正义的经济基础就是《宣言》中所指出的“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

消灭私有制”。只有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人们对财富的占有才能达到真正的公平。社会主义社会最基本的经济基础,是立足于现代化生产力的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它是对《宣言》基本原则“消灭私有制”的继承和贯彻。只有在这种经济制度下,人们才能都是社会主人,平等地参与社会劳动,按劳分配生活资料。在这样的经济制度下,生产资料、资本由于失去了私有性就同时丧失了其剥削特权,人们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就消灭了人剥削人的物质基础和可能性。在社会主义社会,人们之间不存在剥削,没有对抗性的社会矛盾,其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因此能够实现社会的普遍和谐。公有制确保了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公平,也就从根本上保证了劳动产品的分配公平。在此基础上,其他社会公平也就有了物质基础。因此,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绝不能动摇。

49618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