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阅读人生心得
《人生》一书叙述了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他与两个女人之间的事情构成了书的一个发展线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五篇阅读人生心得,希望大家喜欢!
阅读人生心得1
“上河里的鸭子下河里鹅,一对毛眼眼望哥哥……”
渺远的陕北黄土地上,一曲跌宕悠长的信天游翩然入耳,女孩清澈而嘹亮的歌声撞入心田,秋波动人的双眼正凝然远望着那个身影,清纯而幸福的涟漪在眸间流转。纸页摩挲间,这个美丽的画面跃入脑海,竟不知觉间令我沉醉。然而,当我终于忆及这书名“人生”之时,又不禁愕然于这淳朴民谣中营造的甜蜜,浪漫与天真的氛围,与这两个沉重而实在的字眼所产生的鲜明对比。最终,一本书读完,我才恍然明了,其实这故事本就是一个又一个的对比与矛盾,实不负这平凡却深涩难料的“人生”二字。读这本书时,总不由地将自己的情感带入其中,设身处地地感受着一介凡人被那时代暗流所裹挟的命运。我为高加林被顶替职务回到农村而感到难过,却又为他在巧珍的陪伴下逐渐走出阴霾而感到温暖,为他在爱情的矛盾中艰难抉择而感到担忧,最后又为他理想破灭重返土地的结局而唏嘘感叹。我曾为此陷入到一个下午的怅然若失之中,仿佛目睹了一个志存高远,满腹才华的年轻人在生活的激流中奋勇挣扎,却最终被无情地打败在了二十多岁的青春年华。我惋惜,惋惜于一个辛勤耕耘的农夫在秋风萧瑟的时节里颗粒无收,无处控诉命运的不公;惋惜于一个斗志昂扬的战士被过早地挫灭了锐气,不得不屈服于残酷的现实。我惋惜,惋惜于那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勇敢的人与社会大潮进行博弈,却往往以失败告终的悲剧。
有时,回想起书中的高加林那一段在起伏与波折中奋力挣脱既定命运的光阴年岁,我不禁陷入长久的沉思。高加林出生于偏僻的农村,他本应同父辈们一样安分地当一辈子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可是书本带来的知识却又偏偏在这个落后而蒙蔽的世界中播撒下了些许光的种子,为这个封闭而灰茫的阶级划开一条逃离的细缝。他开始有所希望,有所追求,他想要蜕变,去实现自身真正的价值。他为此奋斗二十余载,一步一步,缓慢却坚定地迈进着,多年的付出凝结促成了他胜任的民办教师一职。怎奈,有些现实终究是努力也无法改变的。他拥有学识,但他却深受身为一个农民的限制,即使他被如此不公地顶替下岗,他能做的却仅仅只有忍气吞声,甘于命运嘲弄般的摆布。高加林不是个轻易认输的人,直到他最后一条远走高飞至新疆的去路也被堵死,仅存的希望火苗又一次被冰冷的现实浇灭。终于,在现实的催迫和理想的诱惑下,他承受着道德的谴责,背弃了心中的正直,怀着侥幸心理踏上了通往上一级社会的唯一跳板。最后,在享尽了漫长人生中短短数月的巅峰之后,他从最高处重重摔回了现实,宣布了他与命运无数次艰难较量的结果——被困在原点,一败涂地。纵观高加林这一生的种种经历与结果,我的脑海中便不禁产生了这样的思考:若使最终的失败已成定局,那么这付出的一切是否还有意义?
想必路遥写《人生》时,一定也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时隔多年,路遥对待这个问题的想法已无从深究,但当我重新合上这本书时,我想我已得到了自己的答案。如果让我用最简洁的方式去概括书中高加林的命运,那必定是一个“惨”字。高加林确实是惨,他只因自己比村里的其他人多了一些知识与开阔的眼界,多了一份理想与追求,便在时代的洪流中撞得鼻青脸肿。然而,难道这些在与命运的拼搏中留下的累累伤痕,仅仅是为了去渲染一种无谓的悲惨,实则毫无价值吗?也许,最后的最后,高加林已再无机会去完成他的夙愿,但当他独守一方黄土,回首往事之时,不会因自己的碌碌无为而羞愧。他的青春曾点燃过的理想的火苗,他的内心曾涌动过的激荡的热血,他的生命曾谱写出的昂扬的战歌,会将他与那些毕生俯首于黄土地的人们从精神上区分开来。这便是有所行动与无所作为的区别,这便是一个人面对自己的一生,是否能问心无愧的区别。人生一世,在天地间走过一遭,是不是应有些铮铮铁骨,去勇敢地同命运一搏,去追寻真正的理想呢?不论结果如何,曾经奋斗过,努力过,曾经在世界的某处留下汗水与眼泪的痕迹,那至少也是一个人活过的证明。而真正世俗意义上的失败在人生纬度上,也不过是一种历练,是一块个人历史的里程碑。人与动物之间最大的区别,莫过于人使自己不断进步与超越的能力。《人生》一书展示了这种社会缩影下的进步的朴素表现,即使书中的高加林失败了,但正是这千千万万的高加林们在时代大潮中奋进着,他们的躁动与野心,才成为了推动社会不断进步的力量。
时至今日,距小说所反映的那个时代的结束已相距多年。但是悲剧是属于每一个时代的,即使是如今的二十一世纪,高加林的故事也必将一次次地上演。毕竟能真正实现人生层面上的理想的人、真正可以称之为“成功”的人,总归是少数,而那些剩余的大多数,要么甘于平庸,无所作为,要么一蹶不振,泯然众人。这或许就是路遥想要着力表现的、不局限于时代的、残酷却真实的人生。读毕此书,高加林的人生暂且告一段落,而我也终究要面对独属自己的人生。也许这本书所讲的就是个彻彻底底的悲剧,但正是这种朴实而平凡的悲,带给了我极大的启迪与激励:既已知天地人的局限,就不如放手一搏,带着理想与冲劲踏上旅途,只求不负韶华,无愧本心地走向归路。人生如此,不过一次仗剑闯江湖的快意与豪情,以豁达的襟怀去容纳世间百态的风风雨雨,何必计较命运的得失,更何必为此而悲戚忧愁呢?或许这就是笑对人生最潇洒的姿态,是行走一世最无悔的结局。
阅读人生心得2
《人生》我相信大家基本都读过,这本书是路遥的成名之作,而我读这本是因为假期作业要求。刚开始我对这本书的印象并不好,但我没想到这本书会如此的吸引我。
这本书讲的是高加林工作失意,下放农村与巧珍相遇而后相知并相爱,但最终却未能与之携手一生的故事。
而在书中他与巧珍的感情纠葛深深牵动了我的心,让我不禁思索感情的真谛。其中最让我震撼的事巧珍对高加林坚定不移的爱,但当她与高加林不被父母看好,被世人所唾弃,她却愿意携着高加林的手勇敢应对村民的指指点点。巧珍的勇敢让她收获了一段轰轰烈烈的感情。
当前途和感情放在天平的两端,你会作何选择?而高加林却选择了前途,他辜负的不仅仅是巧珍这个如金子般的女子,还是对黄亚萍的不负职责。人为了一时之利,而做出的决定是经不住时间的研究的。而高加林也受到了张克南妈妈的报复,前途随着黄亚萍而离去,而他内心唯一的挚爱,巧珍也怀着一颗破碎的心嫁给了老实憨厚的马栓,高加林失去了他追求的前途,巧珍也失去了他所追求的感情。都说相思好,相思催人老。几番费思量,还是相思好。即使是高加林抛弃了巧珍,但当高加林一无所有时,还是他心中的巧珍愿意帮忙他。
高加林的父亲和德顺老汉虽然是这片土地的儿子,他们从劳动生活总结的人生哲理是如此的深邃,并给予我强大的力量。
做人永远不能忘本,无论我们走的有多远,都不能忘记自我来自哪里。生活会欺骗你,城市的繁华会迷惑你,可是你的故乡,在这片土生土长的劳动人民回无条件的坚定的支持你。即使你犯再大错,善良的人们不会去落井下石,而回以博大的胸怀原谅你。
阅读人生心得3
小说主要讲述了主人公高加林是村里少有的文化人,高中毕业回到村里后当上了民办小学的教师时,他很满足这个既能体现他的才能而又对他充满期望的职业,可是好景不长,他就被有权有势的大队书记高明楼的儿子顶替了,他重新回到了土地干起了卖蒸馍,出山劳动,挑粪的工作。但当叔叔高玉智转业回到家乡当了县劳动局局长时,加林的机会又来了,副局长为讨好他,为他安排到县委做通讯干事,使他重新回到了城市。可是没过多久,加林经过关系得到城内工作这件事最终被人告发了,他再次回到了农村这块土地这段大起大落的人生。
在这中间还穿插了两段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的主要矛盾。正当加林第一次回到农村失意无奈,甚至有些绝望的时候,善良美丽的农村姑娘刘巧珍闯进了他的生活,刘巧珍虽然没有文化,可是却真心真意地爱上了高加林这个“文化人”,她的爱质朴纯真,她以她的那种充满活力而又实际的作法表白了她的炽烈的爱,让他失意时找到了精神上的慰籍。而随着加林重新回到城市,又让他重新遇到了他的同学黄亚萍。与巧珍相比,黄亚萍无疑是位现代女性,她开朗活泼,却又任性专横,她对高加林的爱炽烈大胆又有一种征服欲。高加林的确与她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他们有相同的知识背景,又有许多感兴趣的话题。当黃亚萍提出带他去更大的城市(南京)发展时,加林进入了一种艰难的选择之中。在经过反复研究后,他无情的抛弃了巧珍,最终无奈的巧珍下嫁后川马店村一队的生产队长马拴,可心里依然记挂着加林。可当加林再次回到农村亚萍还是和他分手了。
看完这本小说给我的初步感想就是:生活啊,真是开了一个玩笑。每一个选择都至关重要,都会影响一生。主人公高加林经过反复折腾最终还是回到了农村这块土地重新开始自我的人生。如果当初他选择了巧珍而非亚萍,那么亚萍就不会和克南分手,也就不会有之后克南母亲举报加林走后门,说不定加林就不用回到农村继续在县委工作;但他如果选择了亚萍而非巧珍那他就可能去更大的城市一展自我的才华,这正体现了他热爱生活,心性极高,有着远大的梦想和抱负的精神。这真是个两难的抉择,这让我想起了我第一次教书时讲的课文《未选择的路》。也正如作家柳青说的: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仅有几步,异常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你走错一步,能够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能够影响一生。
回过头来细细的品味这本小说的最终一章——第二十三章,路遥先生用并非结局做为副标题。这章主要讲了高加林从县委回到农村路上回忆起和巧珍以前在农村的点点滴滴后悔不已,和遇到老光棍德顺老汉,德顺开解加林,他的所有的梦想和抱负如同过眼云烟难以挽留了。难以承受的是这份打击更难以应对的是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他褪去了骄傲,认清了现实,理解了德顺爷爷的一翻话,而后懊悔的扑倒在了地上。我认为路遥先生用并非结局告诉我们加林的人生路远非这本小说里写的已经到了尽头,他的人生路才刚刚开始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还有更丰富的经历在等着他,也告诉加林和广大读者只要生命没走到尽头就永远在不断的探寻人生这个主题,何况他还年轻,德顺老汉70了还在摸索,这大概就是路遥先生在探索人生路中的真实写照吧。用一个不是结局的结局告诉人们他还在思考在城市化的浪潮汹涌而来的种种冲击中,农村知识青年该如何作出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