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读书三字经心得
《三字经》是南宋著名的学者、教育家、政治家王应麟为教育本族子弟读书编写的。《三字经》全文1320个字,三字一句,通俗、顺口、易记。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五篇读书三字经心得,希望大家喜欢!
读书三字经心得1
《三字经》是一部家喻户晓的启蒙读物,它教育了我们从小就要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告诉我们要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勤奋好学,今天,我也认真地回顾了这本书。
这本书出自南宋宋元的王应麟,它概括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及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用三字词简练、生动的写出了一些为人处事和历史故事,教育我们、培养我们。如:“孔融让梨,孟母三迁……”这些故事使我学到了不少东西,领悟了不少道理。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当我读到这里时,感到十分羞愧,对于已经上六年级的我竟还不能专心致志地学习,正所谓“一心不可二用”。现在仔细回想,对于平常的学习生活,我是否做到在课余时间也花心思学习了,我是否做到对学习专心到志,一丝不苟了呢?想到这里我深表惭愧,决心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做到在课余时间也专心致志地学习。
当然,作为一名六年级的学习,我们也不能只注重学习成绩,更重要的在于孝敬父母,正所谓“百善孝为先”。在书中有一句话更是深深打动了我:“香九龄,能温席,孝子亲,所当执”。我记得在小时候,父母经常讲这个故事我听,说得是黄香在几岁的时候,母亲离世,他和父亲相依为命,他待父亲十分孝顺。酷夏时,他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他为父亲温暖被褥。回想起这篇故事时,我不禁泪如泉涌,对于长年在外地打工的父母,我不仅没为他们端过一次水,盛过一碗饭,洗过一次脚,相反,我还总是埋怨他们不回来照顾我,现在正是我们回报父母,报效祖国之时,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做祖国的栋梁之才,报效祖国,回报父母!
这本书不仅讲述了许多生动的故事,更是告诉了我许多道理,它让我明白了: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勤奋好学,诚实守信,能够读到如此好的名著,何乐而不为?
读书三字经心得2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这就是我国家喻户晓的《三字经》。
朗朗上口的《三字经》、家喻户晓的《百家姓》与包罗万象的《千字文》并称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俗称“三百千”。《三字经》虽然成书年代最晚,但它的字数内容之长,覆盖读者之广,教育作用之深使它后来居上,因而被人们称为“蒙学之冠”就是自然而然的了。《三字经》不但是“蒙学之冠”,还是“国粹之宝”,它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短小精悍,朗朗上口的《三字经》蕴含了历史、地理、道德、传说等内容,其核心思想包括了“仁、义、诚、敬、孝”,可真是“熟读《三字经》,便知天下事”呀!怪不得它会被历代_人奉为经典,并不断流传。
读了《三字经》后,我得益匪浅,明白了许多道理。比如:“做人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要厚道,有意志力和奋斗力,要有高尚情_,同时要增广见闻,学习知识,明白数理变化,要通过研读各类文章来提高自己的修养……”
当我读到:“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时,非常感动,黄香在四岁时,就懂得给爸爸暖被褥;孔融四岁就能把大梨让给哥哥,自己拿小的。这种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德行,不是每个人从小就有的,需要通过努力学习才行。而我从出生到现在,竟然从来没有给长辈让过“梨”,说来惭愧,吃玉米时我挑最大的;买物品时我挑最贵的;甚至在我盛饭时,总把自己一碗盛得满满的,给爸爸、妈妈一碗盛得很少。记得有一次,爸爸给我和妈妈做了二碗香喷喷的炸酱面,当爸爸问我要哪一碗,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大的一碗。吃着吃着,我发现妈妈从面条里夹出一个荷包蛋。哈哈,有荷包蛋,太好了,但是我把碗里的面条翻了一个底朝天也没发现荷包蛋的踪影。我眼巴巴地看着妈妈津津有味地吃着荷包蛋,心里想着:一大碗的面条也没有一个荷包蛋好吃呀!都怪自己不孝顺。如果能像孔融一样,把大的一碗让给妈妈,我就能吃到荷包蛋啦。我感到惭愧呀!这是爸爸对我的教育啊,使我懂得了“谦让、孝顺”这个做人的基本道理,同时也知道了,凡事不能只看表面而做出判断,而要深刻理解其内涵后才能下结论。
通过读《三字经》,使我下定决心:从现在开始,好好学习,认真读书,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将来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读书三字经心得3
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一直屹立于世界之巅,其中以少数儿启蒙读物《三字经》最为典型。我也觉得这本书很好,这本书三字一句,含义简单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
“人之初,性本善 ; 性相近,习相远。”人的本性差距不大,但是由于受到后天外来环境的熏染,差距越来越大。“苟不教,性乃迁。教不严,师之惰......”如果不接受教育,善良的本性也会受到迁移,而学习的根本办法,就是专一。教育就是挖掘他们本性的善良,让他们有一个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
对于学习,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专一。所谓“一心不能二用”。《三字经》中的每一句,都有着一些道理在其中,虽只有短短的三句话,但让我受益匪浅。
记得,我看过这样的一个故事。古时候,一个孩子,被称为“南方才子”,他就是唐伯虎。他从小擅长画画。一次,他被别人叫去帮忙作画,还得到了奖励。回家后,他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并自称在这很有名气,画画得不错。妈妈听后,没有回答。过了几天,妈妈要他去附近的一位老师家中学画,唐伯虎就去了。
唐伯虎跟着老师认认真真地学,不知不觉就已经学了一年多了,老师说他进步很大,可以回家了,并准备了饭菜送他,饭前,他看见窗外的风景很美,学了一年多了,还没发现这处美景,准备把脑袋探出窗外仔细看看时,“呯”地一声,撞到了玻璃,窗户明明是开着的啊?怎么......唐伯虎用手一碰,才恍然大悟,哦!原来这是老师画的画啊!真是栩栩如生!我离这个境界还远着呢!老师来了,他就要求还学几年,当然老师就同意了。转眼间又学了4年多,画艺比以前好了许多,这4年中,他十分刻苦,果然画技有了很大的长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