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读孙子兵法心得
《孙子兵法》是由孙武在春秋时期吴国完成,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兵法之一,历经数千年,先后被各朝各代的许多大拿注释解读,可谓兵法经典。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五篇读孙子兵法心得,希望大家喜欢!
读孙子兵法心得1
这次读书活动,我又重新读了《孙子兵法》一遍,这不仅是因为第一遍我还未完全理解其中的精髓,更因为它是一部我十分喜爱的书。
看完《孙子兵法》,古人的智慧真让我觉得惊叹,前人的思想着实值得被认真地学习,它的确是一部兵家不可多得的经典,它是由春秋末年著名军事家孙武所著,里面共分十三篇,包括计篇、兵势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虚实篇、军争篇、火攻篇、用间篇。《孙子兵法》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军事理论著作,也是中国古籍在世界影响最大、最为广泛的著作之一。在深刻总结春秋时期各国相战的经验的同时,集中概括了战略战术的一般规律。它所阐述的谋略思想和哲学思想,被广泛地运用于军事、政治、经济等各领域中。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主要论述了军事学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一些著名的军事命题,并且揭示了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军事规律。
《孙子兵法》开篇就强调战争是国之大事,必须慎重对待。其后,它又不断强调难关,“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告诫君主和将帅,对待战争要“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兵凶战危,“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思想,是一种人道主义的军事思想。它还强调不需要战争,就使敌人俯首称臣,这是战争的一种不战而胜的思想。这样就不用伤害百姓人民、下属甚至自己。其实这是一种人文主义精神。这些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孙子兵法》还是现存中国和世界军事理论史上最早形成战略体系的一部兵学专著,寥寥千余字,但内容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涉及到战争规律、哲理、谋略、政治、经济、外交、天文、地理、等方面内容,堪称古代兵学理论的宝库和集大成者,在世界广为传播。《孙子兵法》有极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我们从中能够得到很大的启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这表明孙子对于是否进行战争相当审慎;“兵贵胜,不贵久” 、“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则表明孙子对如何进行战争相当谨慎。“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兵,狭义说就是战争,广义包含政治军事等等。我们可以把它分为战术、战役、战略3大层次。毛主席说:“战术上重视敌人,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的胜利,也许能扭转一时的局势,但是,战略上的失误,确往往导致身死国灭的惨剧。而熟读这本书,能让指挥者受到启发,成为在战略上的胜利者。
总的来说,这本书里表现出来的各种哲学和军事等思想,都是值得我们深入学习的,在阅读中,我也明白边读边思考有多么大的乐趣,《孙子兵法》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我还会在空余时间认真钻研它。
读孙子兵法心得2
《孙子兵法》是一部经典的兵法著作,书中道“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他在后世被应用被实践,并且让实践者获得成功。在《孙子兵法》出现过后的几千年中,历史历经了多少场战争,又有多少猛将锐兵借用《孙子兵法》中的战略战术大获全胜。《孙子兵法》古人用之于战,现代人亦可用之,用之于生活。
何为道?道乃明政。古时的战争需要人力,更需要人心。君主应当同民众一样有必胜的目标,有保家卫国的理想,意志统一,共同生死。古之用兵需要有严明的政治,今之社会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身处和平年代,没有战争,却又灾难。在大灾大难面前,我们需要“道”的存在。
这不禁又将我的记忆带回那段痛苦的时光,那段自豪的时光。我们,经历了雪灾地震。但是种种不幸并没有打到我们,我们的领导人和祖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抗灾的场景令人感动。这样的上下一心不就是兵法中“道”最好的体现吗?或许那段往事不堪回首,但是那段往事让人难忘。
何为天,何为地?天乃天时,地乃地利。古时用兵作战不仅要靠军队实力,除了之前所说“道”之所用带来的人和之外,还需依靠天时地利。如若不是江面大雾弥漫,或许诸葛亮便会因为自己定下的三天之内造十万支军箭的军令状而丧命了吧;如若不是东南风的吹拂,或许火烧赤壁中周瑜只会烧伤自己了吧;如若荆州不是军事要地,又怎会成就其兵家必争的美名呢。天时地利在战时很重要,在现在的生活当中同样很重要。为什么商人会在情人节将玫瑰花精美包装然后卖出,为什么大雨天总会有人撑着一把伞外出卖伞,为什么经营者会挑选店面位置?这些不都是人们在生存和竞争中对天时地利理解过后的运用和实践吗?
何为将?将乃明将。战时拥有一个贤明的大将是福,现在拥有一个贤明的领导人同样是福。我们同样期盼自己的领导富有才华,赏罚有信,对下属关爱有加;我们也同样期待着自己可以成为一个勇敢果断受人尊重的领导。《孙子兵法》中的“将”告诉了我们领导之方,告诉了我们成功管理的方法。
读孙子兵法心得3
《孙子兵法》是古人传下来的一本书,它记载着古人打仗时用的计谋和策略,还有办法。《孙子兵法》分为始计、作战、谋攻、军形、兵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这几类,记载着很多的知识。孙子,名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人。他的生卒年代不详,大约与孔子属同一时代而稍晚。每个原文后面,都有一个写那个意思的战例。
我最喜欢的文章是檀道济唱筹量沙,里面写的是:
公元420年,刘裕废去晋恭帝司马德文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宋,史称“刘宋”。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消灭了北凉,统一了北方。
有一次,北魏军又来进犯济南,檀道济率领大军应战。这一仗打得非常激烈,在短短的二十多天里,双方交锋三十余次,每次交锋都是宋军获胜,北魏军节节败退,一直退到山东历城。宋军虽然连战连胜,但是有些轻敌,防备也有些松懈。北魏军征战多年,也不是吃素的,深知粮草重要。
他们趁宋军不备,派精锐骑兵突袭宋军的粮草,放火把宋军的粮草烧了。檀道济的将士虽然英勇善战,但是断了粮草就没法坚持下去。
檀道济懊丧之极,与百般无奈中准备从历城退兵。北魏军得知宋军缺粮撤退,急忙派大军追赶,想把宋军围困起来。魏将暗暗想到:眼下没有了粮草,不要多少天一定不战自乱,便可将宋军一举消灭。宋军战士眼看到大批魏军围上来,都有些害怕,檀道济却不慌不忙的命令将士就地扎营休息。
当天晚上,宋军军营里灯火通明,檀道济就亲自带领一批管粮草的兵士在一个营寨里查点粮草。敌人的探子偷偷地向营里探望,只见一只只米袋里都装着雪白的大米。
魏兵的探子赶快告诉魏将,说檀道济营里的军粮还绰绰有余,要想跟檀道济决战,准是打败仗。魏将得到情况,以为宋军虽然被烧了些粮食,并没有断粮,现在撤退,只是想引诱自己上当,这个老狐狸,自己差点就上了他的当!其实,魏将上了檀道济的计。檀道济在营房里量的并不是白米,而是一斗斗的沙土,只是在沙土上覆盖着白米而已……
檀道济真是聪明,靠自己的镇定和计谋,保全了宋军,让宋军安全的打道回府。在里面,许多人都是用自己脑袋里的计谋和策略,打赢了许多的仗,或者用自己的办法,烧毁敌人的.东西或精兵,或擒拿敌人的精兵。我们只要读了《孙子兵法》这本书,头脑里肯定会有许多的知识,也特别聪明。
《孙子兵法》里还有很多好看的,就像我写的这篇《孙子兵法》其中的一篇一样,学到很多的策略和计谋。在生活中,要镇定,不能慌慌张张的,比如说:你遇见歹徒了,然后他用刀架在你的脖子上,首先,你不能慌张,必须听从歹徒说的每一个字,如果你不服从,他有可能把你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