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课心得体会通用
选修课可分为限制性选修课与非限制性选修课。限制性选修课也称指定选修课,指学生须在某一学科门类的领域或一组课程中选修;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五篇选修课心得体会通用,希望大家喜欢!

选修课心得体会通用1
接近六周的化学史选修课结束了,体会很多,感触也很深刻。化学史看似平淡无奇,在为期六周的学习中,我们系统性的了解了关于化学的起源,发展以及无数科学巨人在化学留下的光辉,我们了解古代应用化学的领域,从人类生存过程中对火的使用,在绚丽的陶瓷中窥视古代化学工艺,从对金属的冶炼中,在战场上领略古代化学冶炼的古老与精湛的技艺。我们也能深深地体会出中国古代化学的光辉,中国,一个古老的国度,拥有五千年的历史与文化,陶瓷,一个中国的象征,古代的陶瓷精美仍然是现代人陶醉其中,有的唐三彩,有享誉全球的宋代五窑,明青花瓷依旧吸引世人的目光。同样,在这个古老崇尚武力的国度,武器拥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有的铸剑师欧冶子,干将莫邪,有的吴王剑与越王剑,有的鱼肠剑与湛卢剑。剑,在战场发出耀眼的光芒,那光芒之中,是古代中国人智慧的结晶,也是华夏儿女共同的骄傲。在化学史中,我们领略了伟人的身影。有推动化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波耳义,有发表原子论的道尔顿和分子学说的阿伏伽德罗,有发现电子的汤姆森,有推动元素周期论发展的纽兰兹,迈尔,尚古多,有建立较为完善的元素周期律的科学巨人门捷列夫,有辛苦劳作,把一生都献给了科学的居里夫人,富兰克林·····
化学的发展日趋于完善,近代化学的成就更是不胜枚举。有那些把终身都奉献给科学而未成家的绅士化学家,有卡文迪许,有那些在研究的同时,不忘培养后人的大师,有舍勒发现法拉第之美誉,有法拉第培养麦克斯韦的史话,有李比希投身化学教育的先驱,正是这些伟人,在追求真理的同时,传承了教育的先驱,他们既是开拓先河,同时肩负传承的重责。现代化学依旧繁荣。现代的化学发展趋于实用性,从导电树脂的发明,到荧光蛋白的发现与改造,从钯联交偶反应的使用,到单层石墨烯的剥离。化学更加趋于实际,但是,在理论化学依旧有巨大的成就,譬如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鲍林创立电负性学说,现代的量子化学更是从微观的角度去揭示化学世界的_,化学不仅有实践的经验,更有了系统的理论支持,使之更加完善的称之为科学。通过学习,明白中西方之间的差距,有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中国是化学最早起源地之一,然而却没有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本人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中西方对比,不难发现原因。首先在大的社会背景,中国是典型的小农经济,自然经济为主体,作为主体的国民难有可支配的资金去从事研究。第二点,出现在人文方面,中国的封建思想禁锢了人民的思想,而西方的科学崇尚自由,西方的文艺复兴极大地促进了思想的解放。第三点,精神上出了问题,对比西方,中国古代缺乏专业从事化学事业的先驱,人们研究化学往往追求长生不老。第四点,教育问题。这一点很有戏剧性,古代因缺乏理论而阻碍 了科学发展,古代的教育严重倾斜人文科学,自然科学近乎空白,现代的应试教育让实践动手变成国人难以跨越的沟壑。总结:六周的学习很轻松,也很愉快,老师平和,同学之中也能有专注不懈的,在化学史课,我们收获的不止是知识,还有来自先驱们的鼓舞和启迪,通过学习,相信更多人投入学习,投入追求科学的伟大事业中。
选修课心得体会通用2
这学期我们新增了一门——《插花与茶艺》,这是我们大家都盼望已久的,但是“插花”与“茶艺”,我却更热衷插花!
插花,顾名思义,即指将剪切下来的植物之枝、叶、花、果作为素材,经过一定的技术(修剪、整枝、弯曲等)和艺术(构思、造型、设色等)加工,重新配置成一件精制完美、富有诗情画意,能再现大自然美和生活美的花卉艺术品。
插花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在我国有近两千年历史。插花艺术起源于人们对花卉的热爱,人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对花卉的一种加工,从而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体现了一种生命的真实与灿烂。
我们学习插花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八周,而且由于学校设备的不够完善,我们并没有真正的“实战”,但是通过_的耐心解说、指导,也使我们了解了很多插花的基本常识、技法、花卉的识别、还有花语,总的来说还是很有用的,可以提高我们的见识,为以后我们更好的学习和享受生活打下了坚实基础。
通过_认真的解说,使我懂得了插花包括中国式插花、日式插花、西洋式插花等。而中国式插花崇尚自然,讲究优美的线条和自然的姿态,其构图布局高低错落,俯仰呼应、疏密聚散,作品清雅流畅,按植物生长的自然形态,有直立,倾斜和下垂等不同的插花形式。中国式插花也是我最喜欢的插花方式。
插花主要包括三个步骤,即修剪、固定和插序。修剪:首先要去掉花卉的残枝败叶,根据不同式样,进行长短剪裁,根据构图的需要进行弯曲处理(为了延长水养时间,适合水中剪取)。固定:为了让花卉姿态按照你的设想进行,一般在花器的瓶口处,按照瓶口直径长度,取两段较粗枝干,十字交叉于瓶口处进行固定。专业插花,还要彩花插、花泥、铝丝等工具进行固定。插序:一般容易先插花后插叶,这样容易在插叶的时候将花的高度降低。正确的插序应该是选材、选插衬景叶、插摆花。
插花看似容易其实不简单,_教导我们:插花除了要心灵手巧外,还要有文学艺术方面的知识和修养,还必须掌握一定的基本理论知识,这样才能达到烘托气氛、传递感情,使人获得美感和愉悦的目的,从而得到启迪、鼓舞或遐想。这也是插一件好花所应具备的。
通过为期不长的插花学习和了解,我懂得了插花不仅可以随时随地用来点缀自己的居室环境,使家庭生活更增添一份温馨和美感,而且也是迎送宾客、探新访友雅、最珍贵的礼品。学会插花后,可以时常与花作伴,以花为友,可以起到修身养性的作用。而且女孩子学插花不仅仅可以学到手艺,也是对审美能力、气质的一种提高。而且插花是一门很好的手艺,如果以后有机会,我一定会更深入的学习,因为我觉得插花是具有实用性、趣味性和知识性的,插花既可以让自己开心,又可以给别人带来快乐,而且象征美好的愿望,可以使每个人更加的热爱生活。
选修课心得体会通用3
张海迪说过:“一个热爱音乐的人一定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我深以为然。从小,我就喜欢唱歌。几乎于音乐一切有关的东西,我都喜欢。我现在回忆起我童年时记忆最深的歌曲,不是什么《丢手绢》《两只老虎》之类,而应该是哥哥们教唱的《小背篓》。可以想见,这首歌在那个年代肯定非常流行。《小背篓》旋律优美,朗朗上口;歌词也清新活泼,也容易被同样是山里孩子的我所理解。尽管高音部分可能唱不上去,但被天真烂漫的儿童唱来,想来别有一番情趣。以至我觉得自己长大后偏爱民歌、老歌的欣赏倾向与童年的启蒙是不无关系的。
这学期,我上了刘老师的音乐选修课。一开始,老师详细、系统地给我们讲解一些理论方面的音乐基础与简谱知识。我当然非常有兴趣的来学习怎样识简谱。因为我向来只会唱最简单的简谱,或者先会唱歌再会识谱。通过学习我知道,和语言一样,不同民族都有过自己创立并传承下来的记录音乐的方式---记谱法。各民族的记谱方式各有千秋,但是目前被更广泛使用的是五线谱和简谱(据说简谱是由法国思想家卢梭于1742年发明的)。有一点很有趣,即简谱虽然不是出现在中国,但是好象只有在中国得到非常广泛的传播。老师先告诉一些入门知识,如音高、音质、音符、节奏、休止符等。同时,辅以钢琴伴奏,从简单常见的儿童歌曲的简谱入手。
另外,刘老师设立的“中外名曲欣赏”这一环节是我最喜欢的。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古琴、古筝、琵琶、二胡、巴乌等多种乐器的来源、演奏特点以及各自的经度代表曲目。在的二胡曲《二泉映月》的乐声中,我仿佛看到了街头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以一种抒情式的音乐语言,向我们描绘了月映山泉的景色和艺人那饱含沧桑、无限深邃的感情。古筝曲《高山流水》让我不得不联想到“伯牙鼓琴觅知音”的故事,古诗词里也有“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少”,“知音少,弦断有谁听”之句,难怪有人感慨: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我想这对于我们肯定是有启示的。我们还欣赏了琵琶《阳春白雪》、葫芦丝《竹林深处》、唢呐《百鸟朝凤》等,领略了各具特色的民族乐器的最最经典的乐曲。特别一提的是,广东乐曲《步步高》欢快活泼,昂扬向上,叠起叠落,一张一弛,让人格外精神爽朗。
我们在课堂上还观看了歌剧《猫》,音乐电影《洪湖水浪打浪》。说实话,对《猫》我并不是很喜欢,但《猫》里面的那首主题曲〈〈Memory〉〉特别让我感动,很有感染力,真的很棒。我想,同文学作品一样,往往那些有故事的、悲剧性的、失意时的情感更加震撼人心,尽管人们在现实世界里强调成功、看重名利,但不可否认,其实谁不渴望被人关爱、谁不喜欢被人肯定呢,谁没有一个自己向往的世界呢?而现实与理想总是隔有许多路,因此,,正因为这路上布满荆棘、充满泥泞,人们更容易被那些敢于坚持、追求梦想的人所感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