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城之恋》心得体会
《倾城之恋》叙述的是一个寄居在娘家的离婚女人,白流苏,遇上了一个原本是介绍给她七妹的男人——范柳原。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五篇《倾城之恋》心得体会,希望大家喜欢!

《倾城之恋》心得体会1
"死生契阔,与子相悦。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这是张爱玲在《倾城之恋》里反复吟咏的一句话,它不仅表达了张爱玲最高的爱情理想 ,也是所有女人对爱情的最高憧憬。
是啊,无论什么样的女人,最后都是期望结婚的。因为只有婚姻能代表这个男人是真的爱自己,它是男人对一个女人最高的承诺。
电影让人感动的地方也正是在这里。范柳原终究是娶了白流苏啊!不管他一开始有几分真心,不管这中间他用了多少玩女人的惯常伎俩,不管他们来来回回持续了多久的"拉锯战",试探了多少对方的真情假意......但最终他是娶了她呀,是当着外人对她说了句:不,她不是白小姐,她是范太太.....就为了这句活,流苏泪如雨下,因为她已经等得太久太久了。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颠覆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跟着是惊天动地的大改革......"
我相信是战争成全了流苏,成全了范柳原的真心,经历过生死的人会不一样,是生死将范柳原从一个风流公子变成了一个能安下心来居家过日子的男人。
如果我是流苏,不知道我会不会要感谢这场战争,或许会吧......这样说好像很不人道,但在那流离失所的乱世里,我会只想和所爱的人做一对平凡的夫妻。
记得以前看《天若有情》里王琪和方以安讨论位置问题。方以安说:一个人的位置应该是在对方心里。王琪听了,笑笑说:那是因为你还年轻,一个人只有在他家里有了位置,才说明在他心里有了位置。
娶了白流苏的范柳原才是让人感动的范柳原,否则也只不过是和所有的男欢女爱一样玩了一场暧昧的游戏,纵然使人倾心,却不会让人感动......
不管是什么成全了他们的爱情,最终他们是走到了一起。不想去感叹战争的残酷,不想去感叹女人的悲哀,只想为他们说一句:真好。"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真好.....
有人说张爱玲的小说除了《倾城之恋》以外,都是悲剧的结尾。在我看来,《倾城之恋》虽是成全了白、柳的一段姻缘,但实则以世俗的表象虚掩了真正的悲凉,越发比悲剧更像悲剧。
《倾城之恋》心得体会2
“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个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是什么因,什么果?谁知道呢,也许就是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成天上万的人死去,成天上万的人痛苦着,跟着是惊天动地的大变革……”有人说张爱玲的小说除却《倾城之恋》以外,都是悲剧的尾巴。在我看来,《倾城之恋》虽是成全了白、柳的一段姻缘,但实则以世俗的表象虚掩了真正的悲凉,越发比悲剧更像悲剧。
白流苏是一个离过婚的女人。在那样暧昧的时代和同样暧昧的旧上海,离婚恐怕还是要受道德谴责的。白公馆无疑是守旧的,他们“用的是老钟。他们的十点钟是人家的十一点。他们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白公馆有这么一点像神仙的洞府:这里悠悠忽忽过了一天,世上已经过了一千年。可是这里过了一千年,也同一天差不多。”离了婚的白流苏,少不了受家人的指戳。一应钱财盘剥净尽之后,她在家里的存在无疑成了拖累和多余。她的出路,除了另一个男人的怀抱以外,再无其他。寂寞倒是其次。
而范柳原,一个海外归来的浪子,本是无根的浮萍,四处飘摇。加上生活的'纸醉金迷,便把“女人看成他脚底下的泥”。爱情和婚姻原是他不相信,也不敢指望的。但他内心深处是渴望安稳的。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写于1943年的上海,张爱玲出生于封建式的望族家庭,她的生活便是成长在父权制度底下,1943年,就是很接近太平洋战争的爆发,那时候很多中国地区陷入战争的局面,可是上海没有,这时候的张爱玲就是在上海,远离这种战局,也让她有机会去回顾中国社会的父权真相,更使她有机会可以暂时避开父权的支配,那《倾城之恋》就是在这种恍如切断心理的状态下酿造产生的。
“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张爱玲看来,所谓言情,不过在讲一场风花雪月的传奇,无情的言情。每个人都在追求什么,但真正的感情不存在,即使有,那也是虚幻的,在世情和言情间,多半让世情的虚无吞没言情。爱恨离愁仅仅是一出演着演着忘记了对白的悲喜剧,静默中说与别人听,赚了别人的叹息,忘记了自己的眼泪,回头看看“本是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脱不了镜花水月罢了。
《倾城之恋》心得体会3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是我有一次在图书馆偶然发现的。当初,我是被它的书名深深的吸引的。还记得我第一次读《倾城之恋》时,读到“流苏不知道,是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的爱情,还是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后,我终于理解了书名,确实香港的沦陷成全了白流苏与范柳原的这段爱情非常的浪漫,当时的话就是说非常的罗曼蒂,第一次读完后,我觉得流苏是幸福的,她得到了自己所期待的。现在回头看,也觉得当时的理解是如此的肤浅。张爱玲有很的著作,然而,我对张爱玲的《倾城之恋》情有独钟。每隔一段时间我都会重读一遍,每读一次我便对它有一个新的诠释。
其实《倾城之恋》的情节很简单,讲述一个离异后寄居娘家的白流苏遇上了一个热爱风花雪月的花花公子范柳原,白流苏急于找一个归宿,然而,范柳原却因童年的悲剧,对家庭失去了责任心。在两人步步为营,玩心理战术的一番爱情角逐后,故事最终以大团圆结局的收场。当第一次读完的时候,我感到深深的快意,战火中成就一段倾城之恋。经过细读与深思后,觉得虽然结局是圆满的,但是心中总是有些难以释怀的地方。比如说,白流苏与范柳原最后结婚了,不见得范柳原受到过的伤痛便不复存在了,故事最后的那些话:“柳原现在从来不跟她闹着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从这句话中,我觉得范柳原没有放弃他原来的世界,他依旧是那个逢场作戏的范柳原。白流苏虽然得到了她所期待的婚姻,她得到范柳原的爱,但却不是全部,白流苏 是可怜的。“如果你认识从前的我,你就会原谅现在的我”当我看到这句话时我觉得范柳原同样是可怜的。他的经历绝对是常人难以想像的。在这个利欲薰心,尔虞我诈的社会里,范柳原是个历经沧桑的人,所以即使他与白流苏成为夫妻但并没有真正的对白流苏敞开心扉。我觉得他们的爱情就像时下这些都市爱情,虽然爱着,却又殚精竭虑耍着手腕,保持着那点点暧昧,怕自己爱得比对方多,怕自己受到伤害。
白流苏一个受人唾弃的寡妇,在一群自私自利的兄嫂的欺压下,无容身之处的窘况,她急切寻找归宿。徐太太跟她说,找事是假的,找个人才是真的。张爱玲说“一个女人,再好些,得不着异性的爱,也就得不着同性的尊重。女人们就是这一点贱”。我觉得那个时代的女性都是可悲的,女性的社会地位价值要看她的男人,女人要依附着男人才得到尊重。白流苏要去香港了,她所谓的家人不敢得罪她。在她一无所有的回来后,就只是一顿的冷嘲热讽。张爱玲作品既大雅又大俗,既传统又现代的特点,她笔下女性是新时代下的旧女性,有着旧式的文雅修养,不可能在外抛头露面的工作。曾看过有人评论她笔下女性形象几乎都是日益没落的淑女或竭力向上爬的小市民,这些女性在人生中受到的苦难,不是衣不敝体、食不果腹的经济上的穷困,而是无家可归、无夫可嫁的精神上的恐慌。我觉得说得非常的贴切,我觉得白流苏是自私,当时社会环境下,像白流苏这样的女性,这样的环境下,想当然想抓住范柳原这根稻草。同样,范柳原也是自私的,他对白流苏费尽心思,却没想过要娶她,就是等她投怀送抱。在这场爱情的角逐里,最后他们得到自己想要的,结局也是完满的白流苏得到了婚姻却对自己未来有一种说不出的虚无感。对于我个人的爱情观里,我却觉得是不够完美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