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精选读后感(2)

关键词: 活着读后感,活着,读后感
文浩0 分享 时间:

我想,这就是害怕犯错的原因吧!

如果错了可以不连累别人,活着可以轻松点。

然而,我们都有牵挂着的和要守护的人

但世界上大多数的人都是一路犯错,如余华所说:像富贵那样的老人,比比皆是。

《活着》精选读后感篇6

前天在《朗读者》中认识了作家余华,他的生活经历和幽默的性格深深地吸引着我,妈妈说她之前在一次征文大赛中奖励的名著中有余华的《活着》,但她没看过,我爸爸看了说太悲惨,看了心难受,不让她看。爸爸妈妈上班后好奇心促使我找到了书柜中的这本书。

怎么说呢?读完这本书,很是压抑。但又感觉十分真实。那个年代的人,心中所想所念想必就是“活着”吧。看这本书的这几天,晚上很少入眠。感觉一闭眼,徐有福一家的事,从富有到贫穷,从人丁兴旺到孤身一人,这中间发生的所有事,所有死去的人,都浮现在眼前。

徐有福他亲眼看着自己的亲人一个接一个的离去,却又顽强的活着,很不容易,不得不说他很坚强,在这本书中最让我感到难受的是徐有庆。有庆这孩子十分懂事。他家人即使有一两个月都没吃饱,却从来不会让羊饿着,他每天都去给羊割草。他的体育老师说他长大了能当个运动员,出去和外国人比赛跑步。这样一个能干懂事的孩子,任谁都会喜欢的很,可就是这样一个可爱的孩子,却在献血中丢掉了性命。他的校长,在医院里生孩子时出了很多血,一只脚都跨到阴间去了,学校的老师马上组织五年级学生到操场上献血。

这些孩子一听是给校长献血,一个个高兴得像是要过节了,有庆也不例外,十多个孩子都没有对上校长的血型,轮到有庆血型才终于对上了。医院里的人为了救县长女人——校长的命,这血就抽个不停了。有庆的嘴唇白了,头晕,医院的人都置之不理。有庆的嘴唇都青了,那抽血的人都不停手。等到有庆脑袋一歪摔在地上,那抽血的人才慌了。医生拿听诊器一听,说心跳都没了。那医生只骂了一句抽血的人,便去救县长的女人了。好狠的心啊,我真想知道那抽血的人的那颗心是不是肉长的,一条鲜活的生命硬生生被抽血抽死了。

读到最后,我仔细看了看这本书最后的外文版评论摘要,一条来自美国的《西雅图时报》的评论让我感受颇深:余华没有煽情。每一个沉重的悲剧都是痛苦的。每个人都感受到孩子死去般的麻木力量。偶尔有轻松的、优美的、善良的时刻。《活着》是一次残忍的阅读,余华不遗余力地展示误导的命运如何摧人的生活。

而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好好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三观,在现在这个社会上,凭自己的能力,好好地活着,活出精彩的人生。

《活着》精选读后感篇7

刚刚看了一部电影《活着》,点开前觉得名字熟悉,才知道这尽是我收藏未看的一本书,余华老师的作品。书里的故事更具完整性,更悲怆,更让人苦。

影片中福贵对儿子对孙子说了两次同样的话,大概意思是“日子,从有了饺子后,就憧憬着会有鸡,鸡长大后就成了鹅,鹅以后就是羊,然后是牛。。。”,牛以后,福贵对儿子说的是日子就会好了,对孙子说以后就可以做火车、飞机了。

是啊,一个经历了那么多痛与苦的极端化生活,依然憧憬着美好生活的到来,就连在春生失去活着的希望时,他还在鼓励和劝说。

无论影片反映的是时代的真实典范还是诉说时代的悲剧,有一代人是经历了真实的那个年代所造就的生活,也许我爷爷的爷爷就是那个年代的经历者。常人都会觉得,大难都过去了,以后的日子就该享福了,可前一秒还在全家其乐融融的景象,下一秒却成了血淋淋的画画,失去一个人犹如玩笑一般。看者觉得为什么好景气前突然出现了这样一幕,觉得苦的还不够吗,为什么要一个一个的离去。

我姥姥以前对我说过你现在是个好时候,有饭吃,有衣穿,然后她偶尔就会讲起她小时候是怎样听到小鬼子进村了就跑的。你可曾听过老人讲这些故事?

我在夜里有一个喜欢听故事的习惯,或许是刻意形成,或许是潜意识的保留,或许是小时候的幸福感。留一份曾经的画面,人固然去了,形还能活着,不是纪念,是想念。

书中的故事,有人觉得太过完美,有人觉得太过悲惨,大抵人人都会接受美满的结局,可作者知道,生活百味,有的人经历着常人以外的生活、日子,状况内外,只是所触之人牵制罢了。

如果有一天,你失意了,你伤怀了,你倒下了,请你不要忘记,那无数个辗转难眠的夜晚,有人在奋力呼吸着,有人在挣扎着站起,永远不要倒下。生活本就是告诉你一切真理的事实,让你挫败,再让你信仰,来来回回鞭打着你柔弱的地方,直到生茧而停。

文中的福贵,最后陪伴在他身边的仅剩下了一头牛。虽日子好了,日子终究等到了那个他曾经憧憬的日子,可媳妇、儿女、孙子却一一不再了,日子好了又有何用,孤零零的一人,还要继续活下去。

或许活着本身终究就是为了活着,可更好的活着,却是有佳人陪伴,有儿女绕膝,有孙子环绕。五十年代前的生活,经历的人都会痛吧。

《活着》精选读后感篇8 

《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讲述了一个人一生的故事,这是一个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老人的人生感言,是一幕演绎人生苦难经历的戏剧。主角福贵是一个出生在地主家庭的败家子,嗜赌成性,最终输光了家业一贫如洗。后被俘虏,历经波折,最终回到家乡。回到家乡后,他才知道母亲已经过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哑巴。

真正的悲剧开始渐次上演。家珍因患有软骨病干不了重活;儿子因与县长夫人血型相同,为救县长夫人抽血过多而亡;女儿凤霞与队长介绍的城里的偏头二喜喜结良缘,产下一男婴后,因大出血死在手术台上;凤霞死后三个月,家珍也相继去世;二喜是搬运工,因吊车出了差错,被两排水泥板夹死;外孙苦根随福贵回到乡下,不料却被半斤豆子撑死……生命里难得的温情被一次次亲人的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活着》就这么用一个老人讲故事的方式描述了自己悲惨的一生,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过多的修饰。越是这样,越能让我在读的过程中潸然泪下,越能引起灵魂的震撼。看完之后,觉得心情是沉重的,悲伤的,一直被作者有意无意制造的死亡阴影笼罩着。但是,故事的主人公福贵在接二连三的重大打击下,并没有呼天抢地,一蹶不振。虽然命运如此,福贵却仍能坚强乐观的活着,这是怎样一种境界。福贵虽然生活贫苦,亲人一个个离他而去,但是他依然友好的对待这个世界,并没有抱怨什么,也从来没放弃过希望。“活着”,这两个字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与苦难、无聊与平庸。

生活,是平淡的,这种平淡需要我们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生活的一切成败得失。生活中或许会遇到苦难,遇到艰难,但是,无论遇到什么不如意,想想福贵的坚强和豁达,就会觉得其实不算什么。很多人在人生中困惑,或许是因为他们把人生复杂化了。其实,活着,是最简单化的人生,它没有功名利禄也没有喧嚣浮华。而我们,更应该珍惜当下的幸福,就像作者说的: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活着》精选读后感篇9

秋 是沉静的

我喜欢看书,喜欢无忧无虑的看“闲”书,一旦给我加任务我就对这件事讨厌无比。在教育学的知识不用考试时我看教育学的书津津有味,再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甘之如饴,一旦告诉我教育学是要考试的,曾经的津津有味瞬间变得味同嚼蜡,阅读的是同一本书,却再也不会拥有阅读它的闲情雅致。

秋 是金色的

到目前为止没有被任何任务影响我依然喜欢看的书是《活着》,第一次接触到这本书是在初一,那时我哥送了我几本书,依稀记得有郭沫若的选集,有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有余华的《活着》,其他的书目就不记得了。

书我都认真的看了一遍,时间证明我对《活着》最感兴趣,从初一到现在,大概读了3遍《活着》,每一遍感受都不同。第一遍读时,被故事情节牢牢的吸引,不由自主地想知道后续情节。读时我常常想怎么会有人这么倒霉,天下不好的事情全部发生在了他身上,感觉福贵太可怜了,读书途中几度心痛。第二次读时,虽已知情节发展,但对于其中有意思的情节依然感觉不可多得,此次我对于福贵的怜悯少了一些,而是觉得人在世上可以不迷信不封建,但是得懂因果,还得服气敬畏这个因果。

秋 是浓烈的

如今再次读起《活着》,在同情福贵的同时,更加感受到作者的语言魅力,有时候就是简单的一个场景被作者描述地栩栩如生,有时候的描述让人心痛不已,你比如说有庆给校长捐血失去生命那部分,看完让人气愤揪心久久难以平复。目前这一遍还没有读完,但是现在我对福贵更多的是佩服,他有过高光时刻,也有人生至暗,当一切落下帷幕,他讲起过去好像在讲故事一样风轻云淡。

当今这个时代,试问能有几人拥有福贵这样的大心脏?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境或挫折,在面临当下情况不由自主的抱怨难过压抑,有时我在想是不是困境真的那么大,是不是就没办法度过?或是有没有可能转变想法,我们就把种种经历包括困境当成是人生画板上的色彩,用心去感受体会它,试着在现有的基础上去创造一个更美好的生活。

清晰记得我第一遍读时,总是被满满的悲伤笼罩,被其中的悲惨事件压抑的喘不过气来,而现在我在想福贵如果没有经历其中的一波三折还会有后来的平静如水吗?一个从来没有失去的人,应该对于拥有的体验也比较有限吧。

《活着》精选读后感篇10 

“有一种伟大是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

但也有一种伟大叫作活着,受辱地活着,无论出现多少大哭大嚎、大悲大戚和歇斯底里,都忍受一切地活着,吃喝拉撒、生老病死,这样的无奈与孤独就是生活,并且世上没有比这更真的生活。

《活着》,这部安静朴实的影片,就是简单的叙述了这样一个长达四十年的故事,一个从四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发生在一个小人物身上的故事。主人公福贵在民国时期由于赌博欠债气死了父亲,在内战时期母亲病逝,在大跃进时期儿子被车撞死,在中女儿难产而死,一切接踵而至的死亡让人喘不过气来,可是电影的名字却叫《活着》,其实也对,对于匍匐在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来说,无论经历了什么,人还是要活着,活着比一切都要重要,活着也才有希望。所以,忍受一切的活着,经历了风风雨雨,生与死,吃饭、睡觉、干活、说话……

活着,这一信念始终是贯穿影片的线索。当福贵与春生被拉壮丁、看到遍地的尸体时,春生说:“福贵,咱俩儿可得活着回去啊!”富贵说:“回去了可得好好活!”;当福贵看到龙二被枪毙二次吓得尿了裤子、不禁庆幸将房子输给龙二时,感慨活着真好;在面对被打为反派、妻子自杀,春生也想不开时,家珍原谅了春生,冲着春生的背影喊:“春生你记着,你还欠我们家一条命呢,你得好好活着”。

影片中运用了典型的黑色幽默,极具讽刺,许多地方让人发笑,但笑过之后却满是悲哀与苦涩。如龙二放火烧了从富贵那赢来的祖屋,大火烧了几天几夜,镇长夸赞富贵家的木头好,而富贵却说:“那不是我们家的木头,那是反革命的木头。”这是一个小人物为了能够活着、能够生存而说出的貌似圆滑却真的很无奈的言语,让人发笑的同时感到莫名的悲哀。凤霞大出血时,王教授竟会因馒头撑得不能动而不能救治,以致后来再也不吃面而改吃米,可笑而悲哀,这是对多大的讽刺!

影片没有过多的采用特殊镜头,而是多次采用了远景拍摄。在富贵与儿子最后一场戏中,富贵背着有庆去上学,采用了远景拍摄,这是有庆被车撞死前与父亲相处的最后一幕,为即刻的上演的悲剧更增加了一份凄凉。当受到迫害、妻子自杀,春生也取得富贵与家珍的原谅时,他离开富贵家走向胡同外时,也采用的是远景拍摄,深刻的表现出春生的.孤独、绝望。

65269 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