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清相国心得体会(2)

关键词: 读大清相国心得体会,大清相国,心得体会
家坤0 分享 时间:

三、一丝不苟

毛泽东曾经说过“世界上就怕认真二字”,态度认真了,事情就成功了一半。陈廷敬对于下面地方上报给朝廷的各类喜事,都谨慎对待,细细琢磨。他通过细查山东富伦丰收邀功之事,认识到现存制度的漏洞;通过探究王继文快速协饷的究竟,为收复台湾集聚到大量军粮。有人说,党员干部践行群众路线须念好“四字经”:熟、明、细、严,其中“细”就是指态度要认真,注重细节。“古今兴盛皆在于实,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党员干部,特别是基层党员干部要认真坚持原则,准确把握政策,严格履行程序,一丝不苟,切实把每一项工作考虑得更周全,处理得更妥善,不损害群众切身利益。作为民防干部,无论在平时工作上,还是面对急难险重任务上,都要认真细致对待,这是自己职业素养的需要,也是各级党组织的期许。

四、从善如流

在这个凡是标榜个性的年代,能够听进他人劝说是一种品格、一种修养。陈廷敬为官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非常善于听取他人建议。“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亦有一得”。新时期,我们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有虚怀若谷、海纳百川的胸襟,要有开门纳谏、从善如流的态度,认真听取群众路线中各同志提出的意见并改善,不怀恨在心,不打击报复,“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另外还要多方面调研、做好社会调查研究,多听取群众意见。毛泽东领导土地革命的思想来源于他深入细致的农村调研。焦裕禄治理兰考风沙、内涝、盐碱地“三害”的方法来自朴实的人民群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领导干部只有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才能全面了解自己的行政之举对群众生活带来的影响,才能看清看透自己制定的政策是否符合群众实际需要,才能掌握问题的来龙去脉,进而有的放矢地优化方针,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五、宽大老成

陈廷敬为官六十载,期间也受到了很多人弹劾,包括自己的亲家、亲信,但是当东山再起时,他并没有打击报复这些人,而是抱以理解和宽恕,即所谓“宰相肚里能撑船”。生活在社会上的每个人,都需要有一颗宽容的心,这样才能不斤斤计较,才能活得轻松,才能集中精力将工作做好。作为受过先进理论熏陶的党员干部更要懂得宽容,宽容地对待同事的缺点,理解人性的不同,不计较一言一行,少挑剔,多做事,积极配合。要懂得用求同存异的雅量和平共处,多为对方着想,将心比心来面对和解决可能出现的矛盾和误会。作为领导干部,要正确对待领导同事的不同观点,不脸红,不将工作上的分歧带入生活,坦诚相待,兢兢业业,踏实做好本职工作。

有人说看完《大清相国》,进一步体会了为官的艰难,打消了日后不断进步的念头。其实只要心清、身正、心里装着人民,又有何畏呢?工作环境是个人能力无法改变的,你想保护自己的脚,穿上一双鞋子比给全世界铺上地毯更容易做到。“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以真心、精心、用心、细心的态度对待工作,做让党和人民放心的干部。

 读大清相国心得体会4

十岁的康熙继承皇位,有一天突然要陈廷敬仔细说说王莽这个人,而且当着索额图、太监张善德和侍读卫向书的面。陈廷敬心知讲王莽故事将会给自己带祸患,而且卫向书求他别讲,索额图骂他挑拨皇上跟辅政大臣的关系,彼时鳌拜把持朝政,群臣慑于他的淫威,连小皇帝也要忌他三分,但他依然不管不顾的讲下去。这就是陈廷敬,那个乡试中了举人却宁可跟闹事士子同命,即便丢失性命也不愿写悔罪书的陈廷敬,那个冒死也要参加会试的陈廷敬。

年轻是需要历练的,陈廷敬在宫廷的争斗中渐渐成熟了,他大智却常常做出愚蠢之举,而貌似愚昧之举恰恰显出他的大智慧。读罢全书,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一个西汉子的形象:他嫉恶如仇,也委曲求全;他忠于君王,也爱护百姓;他一身正气,却也玩弄权术;他谦卑低调,也长袖善舞,终成为顺治乾隆两朝元老,官场的不倒翁。陈廷敬是复杂的,他也是单纯的;他复杂是为了在官场的夹缝中求生存,他单纯在于始终秉持为君分忧、为民谋福的本性。他实在是一个可圈可点、予人启迪、令人敬佩的大清相国。

我敬佩陈廷敬不忘初心。封建士子都有一颗建功立业、造福苍生的初心,有忠君爱国的理想,许多人在官场滚打,置身于尔虞我诈、争权夺利的政治生态环境,渐渐就把初心淡忘了,把理想抛弃了,有的变平庸,有的甚至走向反面的大奸大恶。但陈廷敬始终坚持操守,历经半个世纪的官场沉浮,依然初心不改。他忠于君事,也就是忠于民事,他把民生疾苦放在心上,也把君王之任扛在肩上,不辞劳苦,不图名利,尽力做去。他三任钦差,到东查清了巡抚富伦所谓百姓丰收“自愿”捐粮案,去西查出阳曲知县戴孟雄以百姓捐建龙亭为名、实际勾结地方恶霸盘剥欺压百姓案,远赴云南查明巡抚王继贪腐案。陈廷敬深知这一切所为,难免得罪官场,有丢官风险,甚而至于有失去生命的危险,但他为了国家,为了救民于水火,毅然决然地做了,而且做得相当出色。

由此想到教师的初心,不外乎教书育人。然而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的人渐渐淡忘了初心。有人只管教书不管育人,殊不知教书和育人是硬币的两面,不育人又如何教得好书呢?教书育人需要有淡薄名利的心态,一旦受名利所惑甚而至于被名利驱使,初心就会蒙尘,再难把教师的.天命做好。

我敬佩陈廷敬的多才多能。历戏曲小说都把封建士大夫塑造成只会写几句八股的书呆子,或者就是大恶大奸不学无术,但是陈廷敬的所作所为颠覆了这种固定形象。在处理宝泉局铜料亏损案中,他就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一是理顺钱法,改铸轻钱,杜绝奸商毁钱鬻铜;二是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让天下百姓安居乐业;三是调整盐、铁、茶及关税,防止透漏,以充库银。这三条建议,可谓利国利民,绝非一个只懂得四书五经的腐儒所能想到的,可见他具有非凡的治国智慧,懂得经济民生。

作为教育工作者,恐怕只懂得本专业是不够的了。过去对优秀教师的评价只在于专业,今天恐怕还要在广博上下功夫。也就是要不断学习充电,广泛涉猎相关学科知识,甚至是边缘学科知识,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教育需要。

我敬佩陈廷敬的人格操守。他不结党,不营私,胸怀坦荡,晚年康熙评价他是个完人。自然,我们相信人无完人,但一些不掩大德的小缺点并不妨碍他的完人形象。我们做不到完人,总要往完人的方向去努力,尤其是关乎人格品性,关乎道德底线,关乎大是大非,一定要保持定力,保持本色。唯有如此,才能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才能无愧于家长学生的信任。

《大清相国》告诉我们,做人也好做事也好,大智不妨若愚,做人第一

 读大清相国心得体会5

我也与时俱进买了一本来看,网购的时候,对方告知,一次只能买一本,可见这本书有多火,可谓一时洛阳纸贵。看了以后,觉得还不错,谈谈自己的感受。

陈廷敬活跃在清朝政坛的时间应该是康熙中后期,也就是皇太极1636年改国号为清以后50―60年那个时间,此其时,海内已定,放眼宇内,似乎风平浪静,偌大的帝国似乎也已经强大到了独孤求败的境界,但承平之日即是新考验的开始,太平盛世的表象之下也会有暗流涌动,毕竟世界太平了,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跳下战马,卸下盔甲,也该享受一番了不是。但随之而来的各种弊端包括吏治的腐败、各种潜规则的盛行也是在所难免的。黄炎培曾说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其兴也勃,其亡也忽”,为什么“其亡也忽”,个人认为不外乎对贪污和各种社会不公处理的失当。清朝到了康熙中后期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贪污和社会不公,以至于后来雍正上台以后用大开杀戒的极端方式加以遏制。而此时距离清朝开国也不过七八十年的时间。这个时间与北宋开国到北宋社会矛盾加剧,发生严重政经危机的时间是差不多的,也是七八十年的时间,正是针对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才有了后来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王安石变法,后来虽以失败告终,但初衷是好的,只不过遭到了当时的官僚集团这一强大的保守势力的强势阻击,最后不了了之,“改革尖兵”王安石也只好去相罢官,去金陵优游林下了。此后不过70年,北宋便灭亡了。明朝也大抵如此,虽然开国初期在明太祖朱元璋近乎变态的高压统治下,用很多极端恐怖的刑罚来震慑贪污,最终也没能阻止贪污的发生、发展和壮大,在满清铁骑的强力冲击之下,明王朝的大厦轰然倒塌。

最后,用《大清相国》封腰的一段话来做本文的结尾:清官多酷,陈廷敬是清官,却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陈廷敬是好官,却精明强干;能官多专,陈廷敬是能官,却从善如流;德官多懦,陈廷敬是德官,却不乏铁腕。


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榜样5》个人心得体会范文10篇

《榜样》心得体会五篇

《春》阅读心得体会五篇

党员个人心得体会五篇

安全学习心得体会五篇

爱岗敬业学习心得体会五篇

学习习惯养成的心得体会五篇

学习楷模心得体会五篇

心得体会范文2021

培训学习心得体会五篇

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榜样5》个人心得体会范文10篇

《榜样》心得体会五篇

《春》阅读心得体会五篇

党员个人心得体会五篇

安全学习心得体会五篇

爱岗敬业学习心得体会五篇

学习习惯养成的心得体会五篇

学习楷模心得体会五篇

心得体会范文2021

培训学习心得体会五篇

67226 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