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的临床表现及护理方法(2)
18.房颤时心房律为(350-600)次/分
19.持久性心房颤动最常见的病发症是(动脉栓塞)
20.房颤听诊的典型表现是(脉率少于心率,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心率绝对不规则)
21.房颤急性期首选的治疗是(同步直流电复律)
22.最严重的心率失常是(室颤)
23.室颤最常见的病因是(急性心肌梗死)
24.室颤主要的临床表现是(突然意识丧失,瞳孔散大,发绀,血压测不清,颈动脉搏动消失)
25.室颤典型心电图表现为(QRS 波群与 T 波消失,呈完全无规则的波浪状曲线,形态,频率,振幅好低各异)
26.一旦发生室颤,应立即进行的措施是(非同步直流电复律)
27.随时都有猝死危险的心率失常有(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颤,室扑,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多源性频发性室性期前收缩)
28.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多见于(青年人),主要临床表现为(突发性心慌),心率(150-250)次/分,心电图表现(QRS波群形态正常,P 波为逆行性,与 QRS 波群保持恒定关系,起止突然发生)
29.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突发性心慌),有(既往发作)史,心电图表现为(连续三次以上快速宽大而畸形的 QRS 波,有心室夺获和室性融合波)
神经系统的功能
1.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是生理完整性、绝缘性、双向性和相对不疲劳性。
2.经典的突触分为轴体突触、轴树突触和轴轴突触三类。
3.胆碱能受体可分为M型和N型。
4.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有聚合式、幅散式、环路式等。
5.中枢抑制可分为突触前抑制和突触后抑制。
6.第一体表感觉区位于中央后回,第二体表感觉区中央前回与岛叶之间。
7.一个脊髓α-神经元或脑干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称为运动单位。
8.牵张反射有肌紧张和腱反射两种类型。
9.肌梭是长度感受器,其传入冲动对同一肌肉的α运动神经元起兴奋作用;腱器官则是张力感受器,其传入冲动对同一肌肉的α运动神经元起抑制作用。
10.小脑的运动调节功能是调节肌紧张、维持姿势、形成随意运动。
11.延髓有“生命中枢”之称。中脑是瞳孔对光反射中枢部位。
12.根据自发脑电活动的频率,可将脑电波分为α、β、δ、θ。
13.慢波睡眠有利于体力恢复;异相睡眠对促进精力恢复是有利的。
14.做梦是异相睡眠期间的特征之一,并且常有某些疾病的发作。
15.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特征有紧张性支配、对同一效应器的双重支配、效应器所处功能状态对自主神经作用的影响和对整体生理功能调节的意义。
16.条件反射就是由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而建立起来的,这个过程称为强化。
17.人类的记忆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感觉性记忆、第一级记忆、第二级记忆、第三级记忆。
18.中枢兴奋传布的特征有单向传递、突触延搁、总和现象、兴奋节律的改变、后发放、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劳性。
19.特异性投射系统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其功能是因其特定感觉;非特异性投射系统需通过脑干网状结构,经丘脑投射到大脑皮层广泛区域,其功能是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20.全身体表感觉区主要投射到中央后回,称为第一体感区,其投射的特征有左右交叉、倒置分布、投射区的大小与不同体表部位的感觉灵敏度呈正相关。
21.骨骼肌牵张反射有肌紧张和腱反射两类型,其反射弧的特点是感受器和效应器在同一块肌肉内。
22.腱反射的生理意义是了解神经系统的某些功能状态;肌紧张的生理意义是维持躯体姿势。
23.大脑皮层的运动区主要在中央前回,其功能特征有交叉支配、倒置分布、运动代表区的大小与运动精细复杂程度呈正相关。
24.能与乙酰胆碱结合的受体称为胆碱能受体,它可分为M型受体和N型受体两种类型;能与儿茶酚胺类物质特异结合的受体称肾上腺素能受体,可分为α受体和β受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