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800字读后感参考

关键词: ​论语,​论语读后感​,​论语读后心得
涵樱0 分享 时间:

孔子并没有多么的与众不同,她只是将自己想得说了出来。而他说的又恰巧是我们所需要的。半部论语治天下。我不需要治理天下,我只需要让我的人生可以与众不同。生活,就像风。我们需要且听风吟。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论语读后感,欢迎查阅!

论语读后感1

论语,是记录圣人孔子的言行的书。读了之后,你可以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负,他的很多高尚品德是当今很少人有的。他不仅教会人们应该如何接物待事,而且十分严谨的规范自己,以行动来做出表率。他之所以被后人成为圣人,就是因为他在平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累积成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给我们的思想带来了无穷的宝藏。

读了论语通译,虽然不能看了古文就知道如何翻译成现代文,但是在注释的帮助下也能明白孔子所想告诉我们的。觉得十分感慨,孔子在那时就能明白的这些道理,为什么那么多的人到现在都还不明白。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学而篇第一》了。“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是啊,现实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理解,个个都渴望理解。人们视理解为沟通感情的纽带和联系心灵的桥梁。大家都希望人与人的相处应该多一点宽容和尊重,多一点容忍和谅解。但是,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复杂。若时时都想得到别人的理解,恐怕是不可能吧。因为,人生没有相同的路,每个人都不一样,两个思想志趣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件事,两种价值取向相异的人看待同一个问题,要彼此理解不是强人所难吗?人不是从一个模子里造就出来的,你有另人头痛的事,我也有。我们彼此都渴望理解,可又用自己的要求去看别人,去苛求别人,于是我们之间有了“墙”,于是你苦恼,我也苦恼。可是,人们有没有想过,许许多多的小事,为什么一定要他人明白,一定要他人理解?其实,面对种种的不理解,只要我们给他一个微笑,用宽阔的胸怀去面对,不被理解又何妨?

商鞅是行变法,落得“五马分尸”的结局;达尔文在说物种进化的时候被人们骂成疯子;助人为乐的雷峰经常被人嘲笑,他们这些举动,又有谁能理解?如果他们一味的追求理解,又怎么扞卫真理?他们最初不被接受,是因为他们的追求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们最终名垂青史,是因为他们敢于在不理解的目光中昂首向前。在现实中,有多少人能明白“理解”这个东西。他们可以追求别人的理解,以别人的议论为自己的主题,以别人的言谈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以别人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甚至要去讨好别人,为了所谓的理解,写了一些优柔寡断毫无逐渐的可笑人生。他们真的知道理解吗,他们觉得他们真的是在理解别人,并换取别人的理解吗,不是这样的。

理解不仅仅只是你需要别人来理解你,根本就不是同路人为什么要逼迫别人理解你,难道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同情和怜悯?这样作难道不会太悲哀了吗?于是,终日沉浸在观察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之中,优柔寡断,碌碌无为。不再努力改造自己的生活,不再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却只是追求理解。理解不是牵强的,是需要别人有和你相同的东西然后互相共鸣而产生的。就算不被理解,又有什么关系,只要我们能在某些方面理解了别人,想必别人也一定能理解你的吧。孔子很早就这么说过了,不担心别人呢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不光为理解而活!

“理解万岁”?

不被理解又有何妨。

论语读后感2

《论语》由孔子弟子编写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地反映了孔子伦理思想、道德观念等,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并称“四书”。

“学而时习之……”随着开篇这句脍炙人口的“子曰”,让我们打开《论语》这本国学经典,走进2500多年前孔子的世界。孔子在《论语》中主要讲了仁、礼、德、学这四方面,其中关于礼,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八佾篇首孔子谓季氏的那段话,“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以季氏的官职,只有用四佾的资格,但他却用了天子才能用的八佾,这对孔子来说就是“是可忍,孰不可忍”了。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礼的尊崇和信仰。他对礼所持的这个态度,在《论语》中常常可以看到。孔子会哀叹“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孔子会为难地边赞管仲大仁,边说他器小,“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那么礼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孔子在这里剥去“礼”复杂的外衣,道出了本质:与其奢侈,不如节俭。我觉得具体的有关礼的规矩、仪式都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为什么需要礼,明白了这个道理,才能自觉守礼。

《论语》中,孔子在学、仁、德等方面的意见是比较统一的,但在礼的叙述上,让我有些迷糊。类似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的话,不由令我疑惑起来。一会儿说宁俭,一会儿却又不愿省去祭祖的活羊。到底是形式重要呢,还是本质重要?“圣人年纪大了,说话有反复也是正常”我心里这么想。直到在做春节小报时,我突然明白了。春节有很多习俗,比如贴春联、吃饺子或汤圆、祭灶、迎财神……

这些都是形式,都是用来表达人们追求团圆、平安、幸福等美好心愿的,而本质就是由这许多形式体现了出来。就像子贡觉得既然在礼崩乐坏的鲁国,一切都只剩下有名无实的形式了,那为什么还要每月浪费一只羊呢?但孔子在意的就是这个形式,它是古礼!如果没有了这个形式,礼就真的不存在了!读后感我又想起在国学班上,大家一起学揖手礼见师长、见同学,现在这种礼仪只能在古装片中看到,现实生活中哪还有啊。可与人见礼的本质还在呀,只是变成了鞠躬握手您好,点头抬手说嗨了。

在反复细读《论语》后,我发现对于现在仍有很多意义,比如有关于学的,有关于如何做君子的、有关于富与贫的,甚至还有关于孔子那些个性鲜明的弟子们的。让我不禁由衷感叹,《论语》不愧是一部流传至今的国学经典!

论语读后感3

读完《论语》这本经典著作,让我感触颇深,不但从书中学习到了很多道理,而且还使我的精神世界得以升华。

《论语》这本书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由孔子的弟子以及再传弟子撰写成的。《论语》是我国一部最早的语录体散文,其作者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是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也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文艺理论批判家,同时也是我国第一个系统阐述教育思想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巨大的深远影响。

《论语》是孔子学说的体现,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主张仁爱,这是孔子认为的最高的道德准则与和品质。

《论语》之中有几句让我的印象尤为深刻。

第一则就是论语学而篇第一篇的第一章,即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学习知识以后,在一定的时候温习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嘛!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处而来,不也是快乐的嘛!别人不理解我,我却因此而恼怒,不也是一位道德修养高的人嘛!

多么勤奋、乐观、大度的人啊,这样的人不正是君子所为吗?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学习知识后并时常复习,不仅会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印象,还会从旧的知识中领悟到新的东西,就是“温故而知新”,这样岂不是一举两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而来,大家在一起讨论共同的兴趣、共同的喜好,一起交流生活、交流学习,真的是很快乐。别人不理解自己,这是很正常的事,因为每个人的思想和喜好都各不相同,我们没有必要因此而恼恨恼怒,而是应该用宽容大度的心去理解别人,包容别人,这样的才能被称得上是“君子”。

孔子不仅仅是勤奋、乐观、大度的人,还是一个谦虚的人,在述而篇第七中的第二则: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里,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孔子真是太谦虚了,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所说所做有很多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个如此重要的伟人,还说出如此自谦的话,的确值得我们学习。

30091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