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电影个人观后感

关键词: 印度电影个人观后感,印度电影观后感,印度电影
泽璇0 分享 时间:

很多在印度其他地区成名的电影工作者都会到宝莱坞寻找机会。不同地区的电影会互相模仿,所以同一套电影可能会有不同语言的版本。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印度电影个人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印度电影个人观后感1

《地球上的星星》的小主人公伊夏是一个八岁的小男孩,他的世界充满与别人并不以为然的惊奇:色彩、鱼儿、小狗和风筝;甚至是别人随意踩出的水纹和倒影。这些对于成人的世界并不重要,大人们只对孩子的分数,家庭作业和名次更感兴趣。而伊夏在学校,总显得那么格格不入。因为这次他惹出的麻烦已经超出父母的承受范围,他被送到了一家寄宿学校理解“教育指导”。在新学校,一切并没有什么不一样,甚至愈来愈坏,伊夏必须承受与亲人分离的创伤。

一天,一位新的美术教师,尼克,突如其来,用他乐观和自由的教学风格感染着每一个学生,他让学生自我去思考,去想象,学生们都对这个趣味的教师的到来感到兴奋,唯独伊夏没有。尼克教师很快发现伊夏并不欢乐,然后他开始寻找原因。尼克教师发现伊夏最主要的问题是不能够拼写和阅读,即患有阅读障碍症。尼克教师对伊夏采取了一系列的特殊辅导,从而最终帮忙伊夏找回了自我和欢乐。

伊夏的爸爸虽然不懂教育,但他也是担心儿子的。他之所以给伊夏施加压力是因为伊夏今日的不努力,今后会遭到社会的淘汰。我觉得伊夏的父母应当静下心来,多从孩子的角度去体会,去感受。他们应当像尼克教师一样,多一份耐心,多一份等待。用耐心,爱心去接纳和包容伊夏,至少他需要健康和欢乐。

尼克教师组织的学校绘画比赛中,伊夏的画胜过尼克教师,最终成为学校年鉴的封面。伊夏简直不敢相信着巨大的成功与万分的喜悦,流着泪扑进了尼克教师的怀里。这之后,伊夏各方面成绩都明显提高,令伊夏的父母很是吃惊。伊夏也享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欢乐,他的脸上绽放出幸福欢乐的笑容。

伊夏的成功更是尼克教师的成功。正是尼克的智慧发现了伊夏的特点从而实施针对教育,才发掘了伊夏的天性,很好的发挥了他的特长。虽然父母不能让自我的孩子成为一个很聪明的天才。但父母们能够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怀与爱,让他们健康,欢乐的学习与成长。

印度电影个人观后感2

本周末看了《印度合伙人》,被电影主人公善良、执着和迎难而上的精神所感染。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男主人公在联合国发表的演讲,他并没有被成功后的名利所污染,依旧保持着初心,为了让这个国家更多贫困的人生活越来越好而孜孜不倦的努力。这让我马上就联想到了我们企业,想到了我们美好的价值观;尽管动因不同,但却是殊途同归,心怀善良、坚持梦想、克服困难、淡泊名利、保持初心。

这部电影讲述的主题是在中国再平常不过的女性日常用品——护垫!这个东西居然还能拍一部电影?带着好奇心我走进电影院。

这个在中国微不足道的事情在印度却是一件大事。

故事因男主角出于对妻子的关爱而展开,历经磨难,终于成功。可见,做任何事、无论在任何国家,爱才是最大的动力源泉!

观影后,我深刻理解了大家推荐观影的原因,同时也被拉克希米身上那些优秀的特质深深折服,具体有以下几点:

1、善于观察和思考

受打鼓的小人启发,发明切洋葱的小人;

修理铺的老师傅说要自己先使用后没问题再给用户,启发他自己试用自制的护垫;

2、有想法就千方百计付诸行动

到棉花加工厂去问市面上售卖的护垫里的“棉花”和他自制“护垫”的棉花有什么区别;

想知道关于纤维素纤维更多的知识,到一个教授家里做全职保姆,只为了向教授请教;

想到要做一个护垫机器就辞职到村里去贷款、购买器材,反复试验制造机器。

3、有不屈不挠坚持的毅力

家人的不理解和村里人的驱逐没有浇灭他发明护垫的热情反而点燃了他更大的斗志;

制造护垫和护垫机器时遇到了困难都最终一一克服。

4、不忘初心

不申请专利,以一颗博爱利他之心深入农村推广机器,造福大众;

离开美貌、智慧和善良于一体的女神帕丽,最终回到深爱他的妻子身边。

拉克希米所做一切,所经历的一切,与我们正在开拓美好事业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有着最质朴的初心和梦想,解决的都是人们最基本的吃住行需求,为的就是让更多人生活更美好。所以,我们将更加坚定美好的信念,坚定美好人的追求,善于观察并思考,面对困难想方设法排除万难付诸行动,用我们不屈不挠的毅力和斗志,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忘初心,美好心灵,美好人生!

最后,我说说全影片的高潮部分——男主角在纽约的主题演讲。没有华丽的辞藻,简单易懂,风趣幽默,但却能直击内心,催人泪下!他的演讲,真正验证了那句话——“越真诚,越感人”。尤其那一句“我要把印度变成100%护垫国家,我要给100万女性创造就业机会,这就是我想做到的,我一定要做到的!”简直燃爆了!

印度电影个人观后感3

《起跑线》再度发扬了印度电影触及社会痛点,批判社会现实的优点。与本片沉重的主题不同,《起跑线》用缤纷的色调和诙谐的调侃连接了教育不公、贫富差距、数典忘祖、社会歧视链、子女培养目标和人性异化等主题,结尾的处理让人惊喜连连,讽刺意味十足。

《起跑线》在叙事手法、镜头运用、人物塑造等方面中规中矩,故事也简单的很:一对“暴发户”夫妻拼尽全力让子女入学。然而小人物的命运却牵动着整个社会,给观众强烈的带入感。

《起跑线》中还有这样一段话:“在印度,英语不仅仅是一门语言,而是阶级的象征。”又说:“你的女儿是服装店老板的孩子,以后肯定子承父业;而我们家孩子就不一样,出来以后一定要开拓一番事业,所以我们只说英语。”听听吧,这段言语多么的轻巧,好像穷人就活该穷一辈子,自己就应该永远富足一样。

《起跑线》最滑稽的一段是主角一家为了装富人,去照相馆拍假照片,显摆自己出国旅游。而笑点的担当则是男主角,每到关键时刻,男主身上的市井痞气就戳穿了“富人”的谎言。人们总是说,培养一个真正的贵族,需要三代人的时间。《起跑线》则真实的告诉我们,原生家庭和经济背景给一个人留下的烙印,是一辈子无法摆脱的,也是任何谎言所不能掩盖的。这就好比从没学过英语的男主角,就算无比努力地翻烂了字典,写的推荐信也是乱七八糟;从未体验过富人生活的男女主角,就算浑身名牌也丝毫不像贵族。

《起跑线》第一次让我惊讶的地方在于,影片不仅满足于装富很难,反而进一步展示了装穷更难。正如台词所说:“贫穷这门课程,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学会的。”看看印度社会吧,富人的社区干净整洁,豪车豪宅;穷人社区,一下脚就能踩着牛粪,到处是蚊子,冲厕所的水都没有,吃水靠抢,吃米要靠分配。但无论贫富,都把英语当成了阶级的象征,只不过富人欢迎英语,而穷人则对英语表示强烈排斥。

《起跑线》用鲜明的对比有力地回击了这些毫无根据的鄙视。男女主角虽然富有,但在孩子入学的问题上却不择手段,以伪造贫困证明,欺骗学校,牺牲穷人入学资格为代价,获得了德里文法学校贫困生入学名额。

实际上,本片笑料的来源,从本质上讲是夫妻二人对孩子教育理念的不同,这正是安吉丽娜朱莉和布拉德皮特之间离婚的主要原因。男主坚持认为无论在哪所学校,关键要让孩子快乐,对新鲜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不屑一顾。女主则更加实际,与其有一个快乐童年,她认为更重要的是一个美好的未来,进行高强度超龄学习。总之,一方让孩子遵从个性发展,另一方则注重孩子的服从与认同。我认为这两点完全可以兼顾。我们总说先做人再做学问,但在实际教学中,老师连知识都讲不好,怎么去教做人呢?老师把责任推给家长,家长则把希望寄托在老师身上,两头都落空,把孩子耽误了。好在夫妇二人最终达成了一致,在学习知识与阶级教育面前,还是选择了让孩子做一个健康而阳光的人。

124302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