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哨人》电影观后感5篇_观看《吹哨人》有感5篇

关键词: 《,吹哨人,》
景清10 分享 时间:

  《吹哨人》一通深夜来电,打破了澳洲华人职员马珂(雷佳音 饰)的平静生活。消失多年的前女友周雯(汤唯 饰)突然出现、神秘杀手接踵而至。面对层层追杀,马珂带周雯奔赴非洲寻找真相。而关于《吹哨人》的电影观后感以及影评,小编准备了以下文章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吹哨人》电影观后感及影评【1】

  在谈论电影《吹哨人》之前,有必要先介绍一下“吹哨人”这个在国内还可能有一点陌生的概念。“吹哨人”(Whistleblower)一词,起源于每当有罪案发生时,英国警察习惯于第一时间吹哨子引起民众注意的动作。后来由此延伸出来的“吹哨人”,指的是为使公众注意到政府或企业的违法或不当行为而进行内部举报的人。

  这个词在国内过去并不常见,是因为国内过去没有“吹哨人制度”,但在西方,这早已是一项用以监督政府和企业行为的惯用制度,包括当年震惊世界的安然公司破产案、世通公司账务作假案、辉瑞制药行贿案等一系列重大商业案件,都是由“吹哨人”举报方才为世人所知。由艾尔·帕西诺和拉塞尔·克劳主演的《惊爆内幕》,就是一部描写“吹哨人”爆料企业黑幕的经典电影。

  此前,国内的三聚氰胺、假疫苗事件背后,其实也有类似的“吹哨人”在幕后揭穿真相,但由于没有系统的立法对“吹哨人”予以保护,很多人都对存在、欺诈舞弊等行为的政府部门和大企业讳莫如深。但今年9月,国内正式推出《吹哨人法案》,通过正式的立法,来保护那些为了公众利益挺身而出的“吹哨人”。在这个背景下,《吹哨人》的上映,首先有相当值得肯定的社会现实意义。

  从这个在国内首开先河的敏感题材,便不难看出导演薛晓路的野心。在此之前,薛晓路的每一部作品,都把视角对准了一个过去鲜有人关注的话题——《海洋天堂》关怀的是孤独者患者,《北京遇上西雅图》则聚焦于一时成为社会风潮的海外产子现象。这些极具现实意义的社会话题,让薛晓路的这些类型片,具备了一种更深入人心的传播度和话题性。而在两部《北京遇上西雅图》里,薛晓路又很敏锐地捕捉到了在海外生活的华人群体世界,在中西两种文化的包裹下,这个特殊的群体总是有一种进退失据的惶恐。

  以上两个特质,都延续到了《吹哨人》里,只不过这一次,薛晓路的格局和视野更加开阔,她制作整部电影的方式,也更加国际化。

  《吹哨人》并不是一部《惊爆内幕》式的丑闻揭秘片,国际企业GPEC的行贿丑闻,是整部电影的背景和线索,而故事的主干,则是雷佳音饰演的马珂和汤唯饰演的周雯辗转澳亚非三大洲,几经周折最终把黑幕大白于天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薛晓路完全是按经典的动作悬疑类型在塑造人物和雕琢剧情。在这个类型的维度下,《吹哨人》看齐的是《国家要案》和《跨国银行》这样的好莱坞同类,而且最终呈现出来的影片质地和面貌,的确无限接近于后者。

  这种真正国际化的格局和视野,不仅体现在整部影片采用大量的好莱坞制作班底,也不仅止于表面上的横跨三大洲拍摄取景和几场足够紧张刺激的动作戏,而是体现在薛晓路能够极其纯熟地运用这么一个虚构的故事,去拆解当今世界的种种现实。贫穷落后、腐败滋长的非洲内陆小国;墨尔本鱼龙混杂的闹市区与别具一格的唐人街;虚构出来的吕汉笼罩着整座城市的雾霾天,以及一副官僚做派的企业领导;包括纯属虚构的GPEC和吕汉集团,都会让我们联想到相应的现实对标。

  在薛晓路描摹出来的人物谱系里,无论是跨国企业的高管,还是马珂这样的华裔中层,又或者是那些混迹街头的黑帮打手,每一阶层的人物都具有相当的辨识度与可信度,包括他们的居住和工作环境,说话的语气,思维的方式,都有其现实质感。

  在两位主人公的塑造上,薛晓路也可谓煞费苦心。马珂和周雯,一个是国际企业的华裔中层,一个是中方集团的外派代表,这两个熟悉东西方游戏规则的人,无疑也就成了连接中国和海外的天然纽带。但讽刺的是,当悬念开始滋生,事态渐渐走向失控时,他们两个却成了“与全世界为敌”的人。中国的道德伦理不接受他们,西方的法律规则也无法帮助他们,而在他们身后紧追不舍的,则是中西方都认可并一心追逐的财富和利益。

  像《北京遇上西雅图》一样,薛晓路相当聪明地把这两个主人公设计为有道德瑕疵和缺陷的普通人,而不是无可指摘的英雄。她不但让马珂和周雯在重逢之后不久就迅速陷入了往日余情,而且更是用这段不伦的感情去撕扯和考验这两个沦落天涯的末路人,在最潦倒的时刻,他们没有任何人和外力可以依赖,几乎只能凭借内心的信念苦苦支撑。

  尤其是周雯这个神秘莫测的角色,前后几度颠覆演变,让马珂在内的所有人都猜不透她的真实动机和意图。她到底是一个自顾自己生死的蛇蝎美人,还是一个始终保有一丝善念的误入歧途的人,始终像一个谜,牵动着故事的走向和结局。

  另一个值得注意之处是,《吹哨人》的整个剧本,就像一架设计得极其精妙的仪器。每一处看似不经意的闲笔,最后都有相应的情节点与之呼应。

  所有这一切,都是一部好莱坞成熟类型片的标准配置,但即便是在我们的国产片一直在狂飙突进的这么些年里,这样真正具备国际格局和视野、制作规格完全向好莱坞看齐的类型片,依然十分罕见。《吹哨人》看上去只是往这个方向迈出了一小步,但对于国产类型片的探索与开拓而言,这可能是意义重大的一大步。

  《吹哨人》电影观后感及影评【2】

  年底上映的《吹哨人》是导演薛晓路和汤唯合作的第三部电影,也是薛晓路从她最擅长的家庭及两性关系题材中再加入惊险悬疑主线,演变出的全新类型。在继续深化情感主题的同时,把带有女性主义、多元文化探讨元素的浪漫爱情戏,“植入”到一个跨国公司阴谋中,用动作谍战片的形式讲述“吹哨人”的故事。

  “吹哨人”是指大型企业或政府职能部门的内部人员,以在职员工向社会举报的方式,揭露所在单位的内部犯罪行为。最著名和最早的案例是安然公司(Enron)在2001年轰然倒塌,起因是企业发展副总裁莎朗·沃特金斯(Sherron Watkins)举报自己公司虚报利润进行财务欺诈,让这家始创于1930年的天然气和能源巨头宣布破产。电影《吹哨人》中,雷佳音饰演的马珂是澳洲能源公司的中国员工,汤唯饰演的周雯是他合作的内地吕汉煤炭集团的高管和董事长夫人,这两位公司高层发现澳洲公司在吕汉市的UCG煤炭气化项目存在安全隐患,铺设在虚构城市吕汉地下的天然气管道存在爆燃危险,澳洲公司试图掩盖质量问题,对曾是恋人的马珂和周雯进行全球追杀。

  情节中出现的澳洲反派大公司显然有安然集团的影子,配合相应的动作片类型,《吹哨人》将现实原型中的财务假账,夸张为有可能引发全城爆炸的地下燃气管道隐患,男女主角为了拯救一座城市,在世界各地被杀手追击,将一个有关举报的故事内核,扩展成典型好莱坞商业动作片的样式,再加上薛晓路导演一直以来关注的跨国文化冲突和两性探讨,《吹哨人》是一部风格时尚、类型明确、包含多种现实社会议题的电影。

  首先从雷佳音、汤唯、齐溪三位主演的人物关系设置上看,《吹哨人》是和之前《北京遇上西雅图》一样的三角恋故事。两部电影类似的是,男女主人公在家庭伦理道德方面并不是没有犯错。马珂和周雯因公务合作的机会久别重逢,马珂在影片一开始和周雯见面的第一晚就背叛了由齐溪饰演的妻子朱迪,在对妻子和家庭愧疚的情况下,毫不掩饰自己对婚外恋人的爱慕,并在影片绝大多数时间里和她一起亡命天涯。

  除了大胆涉及婚外恋题材,薛晓路、汤唯合作的这两部影片,具有类似好莱坞黑色悬疑或家庭伦理电影才有的特点,就是情节是由主角的“情罪”引发。中国、日本、印度这些东方文化电影中的主角,常常是以纯洁无辜的身份形象现世然后遇到“罪”,再让观众看他们身沾罪恶后如何进行沉重抉择,最近的例子是《少年的你》里面和易烊千玺的角色。而薛晓路的电影中,主人公更加贴近西方文化中的“凡人”,他们因臣服于欲望而正式成为“人”,再从真实的普通人视角、通过因罪而生的困境,观瞧人性在试图洗涤自己的罪的过程里焕发出的“平凡崇高”。在西方文化中,如无亚当、夏娃偷食禁果“触犯天条”,就没有后面人类的漫漫长河,《吹哨人》片头马珂、周雯不顾一切的旧情复燃(在澳大利亚十二使徒岩发生,除了抛出绚丽外景地,也是提前附加宗教隐喻。“十二使徒”是追随者、受差遣者,其中的犹大,也暗合吹哨人“背叛者”的身份),是影片整个故事的起点,全片也是从始至终带着这一纠结的道德难题,进行着动作片该有的诸多火爆场面:人物道德处境让动作戏产生张力,动作戏外化人物内心的情感争夺。

  影片中恰恰是这两位犯了情罪的主人公,最终成为举报跨国公司罪证的吹哨人。澳洲公司在吕汉市地下铺设的管道一旦爆炸,全市灰飞烟灭,是典型的“索多玛城”式的灾难。如果说一座城市所有的罪恶是由生活在其中的每个人身上的个体罪恶所构成的总和,马珂和周雯冒生命危险拯救全城的行动,既是好莱坞动作片“终极毁灭武器倒计时”的标准“最终任务”配置,也有“洗涤自己的罪便是替所有人赎罪”的意味。因此在这一设置上,主人公的伦理选择也许有让国内观众稍稍不能理解的地方,但和西方电影类似,剧中人的社会关系也许是现实中极难见到的(譬如伍迪·艾伦或阿莫多瓦的电影),这常常是影片的个性所在,但其触发的道德困境却能让观众更加深切地体会,以一个夸张的案例来试图解释大众普遍生活中常常会遇到的问题,本就是戏剧和电影的方法和职责所在。

  薛晓路导演最早和姚晨、孙红雷《潜伏》的导演姜伟合写过家暴题材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剧本,再参考之前的《北京遇上西雅图》,薛晓路十分善于表现“一对别扭的半路夫妻”,《吹哨人》同是如此。马珂在有家庭的情况下和周雯逃亡世界,表现男女二人在相处过程中由确知的不和谐与无法挣脱的社会关系而引发的戏剧张力,中国几乎没有编导比薛晓路更为擅长。除此之外,影片中由文化碰撞而产生的个体戏剧冲突,同样是薛晓路所有影片中最常出现的内容之一。

  和《北京遇上西雅图》中表现的赴美产子、定居一样,《吹哨人》的男主角马珂同样是把家安在海外的中国人。关于“主角寄居海外遇到的文化难题”,《吹哨人》除了用火爆的“老外追杀中国人”这些动作戏类型化地表达出来,深埋其中的文化碰撞母题,其实和李安最早的《推手》与《喜宴》一样,同属于跨国书写。和《北京遇上西雅图》一样,本片也掺杂了非常大量的“语言麻烦”:能通过英语沟通的中国人西方人、不会汉语的老外、不会英语的中国人,被跨文化问题压入同一个生活铁罐头里,其间发生的误会、争吵乃至搞笑的桥段,既能让影片轻松诙谐,也能完美置入文化反思和对“人类终将难以融合”的忧虑。

  陈晓卿说过,食物能让不同的人聚到一起,同时食物也是不同地区、国家之间最大的隔阂,人换了一个地方首先就会遇到吃不习惯的问题。李安的《饮食男女》就是通过食物来表达家庭中,长辈与子女之间的疏远。而薛晓路的影片,则是让文化隔阂通过人物们的语言冲突明示出来。本片的主角马珂是他所在的澳洲企业里唯一剩下的中国员工,公司里有中文非常流利的外国高管,也有和他成为挚友的外国上司,但影片最终都将他们设置成反派人物,对马珂的友善成为猎捕他的诱饵,连流利的中文都成了优秀的伪装——片中的西方人对马珂所代表的中国人是一种虚假的文化认同。而汤唯饰演的周雯在墨尔本城中乔装打扮摆脱杀手追击的一系列戏份,也出现中国人调侃西方人的内容——我活在这里,身边却充满我也许永远也不能理解的老外,影片在展现外国“花花世界”的同时,也突出了中国人与西方文化“两相难融”的现实。就像影片中段马珂、周雯扮成当地黑人潜入非洲马拉维的厂区最后还是被识破一样,这既是善意的玩笑,也是不同文化刻意融合后的徒劳。

  与《北京遇上西雅图》相似,《吹哨人》三位主演雷佳音、汤唯、齐溪虽然分别来自辽宁、浙江、贵州,但在语言口音和角色说话方式上,本片仍是一部典型的“京味儿电影”,片中的京腔尤以马珂那些在海外的中国朋友为甚,角色们互相调侃、开涮的方式是北京人式的,他们之间那种义气的方式也是。而且在影片个性上,薛晓路导演为电影始终注入了一层松弛和可爱,这其中既是女性擅长的灵动,也是“老北京”的一种特有的处事方式。薛晓路这个风格可以暂拿《北京遇上西雅图》举例,影片虽是表现怀孕妈妈寄人篱下的生活,但整部电影的圆心还是北京人的聊天方式:世上一切不同的文化、种族、宗教等等,全化为北京人聊天时的谈资和“犯贫”对象,虽则比一般人更加接触大千世界,但仍是典型的“守成主义”,在文化多样性和物质基础远超自己的环境里仍保持老北京的处事原则,这也让《北京遇上西雅图》在后半段人物转变后,表达内容变成了“面对滚滚洪流,如何平淡做人”。

  而到了《吹哨人》,虽然因悬疑动作这个故事类型,影片冲突变得更加外化、激烈,在大量的动作戏中多以外部肢体表达和车辆追逐为主,但主角马珂、周雯“在浊世中渐渐升起巨大的道德责任”,其中仍有传统道义成分在起作用。因此《吹哨人》的故事虽然改编自类似于安然公司这样的纯西方案例,人物伦理关系如前所述也带有强烈的西方文化影子,但唤起主人公正义的,仍是不折不扣的中国传统伦理观念和中国自古以来“献身以报效社会”的终极人生主张。

  因薛晓路的文化表达十分清晰、独特,再加上稳固的剧本,《吹哨人》的几位主演才可以在这样既戏剧性强,又真实可信的故事里,发挥各自的表演优势。其中应属雷佳音发挥最佳,也许是他到了这个年龄和演艺生涯阶段,他在片中散发出的整个男人的感觉十分到位,在家庭、情感、人身安全的三难处境中,雷佳音找到了还原跨国集团管理层那种中上阶层的“家庭中流砥柱”之感,也能时刻赋予这个人物孩子气,片中马珂的冲动和坚定始终交织在一起,而且在人设上总有一种“黑暗骑士版的盗梦空间小李”的感觉,无论如何,他在片中的自然流露,成功赋予影片真挚的感觉。

  之前在看李安《双子杀手》时想,《色,戒》中的王佳芝又何尝不是“双子杀手”呢。结果汤唯在《吹哨人》里饰演的“双面人”周雯/周思凉,确是实实在在的双子杀手。汤唯在影片首映式的见面会上说,她拿到影片剧本的一刻是非常惊讶的,因为与导演以往的作品是那么的不同,尽管薛晓路的电影每一部和每一部都不同,都会有出乎意料的对生活的视角,而她自己一直是爱运动的,也感谢影片给了自己这么一个演打戏的机会,同时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演员,遇到喜欢的角色就会去演。汤唯、雷佳音的成功演出,让《吹哨人》也成为近期的、站在中上阶层视角/立场的时装电影中,人物最为准确的一部。

  另外应该提到的是薛晓路在影片中展现出的更为成熟的编剧与驾驭类型的能力。同样是十分稳固、流畅的剧本,和之前《北京遇上西雅图》相比,《吹哨人》剪辑的节奏感更加从容、宽阔,薛晓路虽是第一次尝试拍动作戏,但片中所有枪械射击、汽车追逐、撞车的戏份,都在剪辑合理的前提下做到了力道充足,甚至比很多专门的动作片导演拍得都要火爆,假如以后薛晓路专攻动作片类型,希望她能成为中国的凯瑟琳·毕格罗。

  此外影片在剧本上有诸多优秀之处。比如情节的呼应十分完整,全片两小时故事里主角马珂的所有经历,既是一个由执行者变成抵抗者的过程,也是他在人生的这个时段里与旧情人周雯重逢的全过程,马珂的妻子朱迪制作的怪兽头的模型与手机视频连在一起,对片尾的关键转折竟有如此重要的铺垫作用,周雯与朱迪的“双生花/双面人的双面人”,在情节功用之外,也有一层女性主义表达,周雯在影片一头一尾遭遇的一真一假的飞行事故、行车事故,能成为绝佳的剧本写作范文。马珂从片头就出现的赛艇情结,在全片里一直作为语言口令和情感寄托这种抽象的形象存在,到片尾,赛艇上的”gate”真的出现在观众眼前,由“听说”到“目睹”,能增强影片的真实感,也让角色有了一种“言出必行”的作为,也为影片的时间线提供一层“时过境迁”的感叹(与《北京遇上西雅图》吴秀波从前工作的阜外医院终于出现在镜头中的设计同理)。

18319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