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流浪地球观后感800字范文

关键词: 流浪地球,流浪地球观后感,流浪地球观后心得
涵樱0 分享 时间:

这部电影特效从头到尾,虽然还有些许差距,但无疑让人吃惊于国产科幻电影的进步速度,事实证明,只要有心,总是可以做好的。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流浪地球观后感 ,欢迎查阅!

流浪地球 观后感 1

寒假进入倒计时模式,我的作业还没完成,妈妈已经开启了“河东狮吼”模式,而爸爸却竟然决定要带我去看一场电影。什么?我简直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真是破天荒了。

走进影院,映入眼帘的到处是风靡一时的电影《流浪地球》的宣传海报,连售票处都排起了长龙,这是火到要冲吉尼斯记录吗?

电影讲述了在不久的将来,太阳即将毁灭,地球脱离轨道将要被木星俘获撞击的危难时刻,人类利用高科技手段带着地球一起逃离木星,寻找太空新家园的故事。

整部电影气势宏大,场面壮观,情节紧张,意义深远,看完以后让人荡气回肠,感慨万分。我为人类发展强大的科技感到震惊,未来高科技的运用让我瞠目结舌。人类建造的地下城市竟然有15千米那么深,相当于地球向下1.5倍的飞机飞行高度;一万多座行星发动机,每个有十几个火山那么大,简直可以秒杀珠穆朗玛峰;坦克状的救援车,方向盘是一个又大又圆的指南球体……人类的科技进步可谓斗转星移,真不愧是“敢叫日月换新天”啊!

但电影中给我印象最深,最让我感动的,是人类在巨大灾难面前那种团结奋进、永不放弃的精神。面对地球家园的空前危机,人们没有选择逃离地球,而是团结起来带着地球风雨同舟一起跑。救援车即将掉下万丈深渊,为了保存宝贵的燃料“火石”,人们保住了货车牺牲了自己。在濒临绝望之际,多国救援部队都选择了放弃,做好了与地球同归于尽的打算,但以刘启为代表的团队,坚持不放弃最后的'希望,他们在最快时间内设计出了运用行星发动机的火焰点燃木星、再利用木星燃烧反推力推动地球逃离的方案,并由中学生多多通过宇宙广播向全体救援队发出呼吁,人们的希望被再次点燃并空前团结起来,克服千险万难奋力做最后的拼搏,却因为5000千米的差距而功亏一篑。在地球生死存亡的最危机关头,我们的英雄——中国航天员刘培强中校孤掷一注,大义凛然地驾驶宇宙空间站携带30万吨燃料冲向木星,壮烈地牺牲了自己,成功地保住了地球……

绝望之际,我们选择希望!影片在警示人类要善待地球的同时,也向我们传递了一种伟大的永不放弃的拼搏精神。相信在遥远的将来,太阳一定会毁灭,那时人们也一定会设计出更好的逃生方案,让人类文明在宇宙永存!

流浪地球 观后感 2

昨天,爸爸带我去看了寒假新上映的电影《流浪地球》。

这是一部中国科幻片。故事的背景是未来太阳急速膨胀,会吞噬地球,人类被迫在赤道附近装上推动器,由空间站引导,带着地球离开银河系,经过2500年,去到新家园。但是在中途,由于几台推动器没了燃料,导致7天后地球将与木星发生撞击。为了生存,人类有了大胆的想法,他们凭借推动器,点燃了木星,逃离了危难,继续征程……

“太宏伟了!”在走出影院时,我不禁感叹。在过去两个小时中,我仿佛置身在科幻世界里,亲身游历了一番。浩瀚的宇宙,充满高科技的空间站,庞大的推射器,一片废墟的地面……一幕一幕在眼前浮现,杂而不乱。虽然整个故事发生在未来的时光里,但丝毫不影响现在的我们细细品味。

希望是什么?我在电影中找到了答案。电影中,面对着地球、木星相撞这一事实,无数人绝望了,他们有些低头不语,有些唉声叹气,还有些哀声痛哭……可是,他们的行动改变不了任何现状;有一小部分人还对脱险抱有希望,制定出了点燃木星的计划,当联合政府声明对这个计划不抱希望时,他们依然希望满满;当他们的计划眼见就要失败时,他们不绝望,仍然耐心坚持,奋斗到底,最终拯救了整个地球。所以,希望是通往成功的一条坎坷的路,也是一条必经之路。

人生中,挫折是家常便饭,只要心存希望,便可越过去,并引导你走上一条平坦的大道。但是这还不够,要想成功,还应懂得取舍。“取”很容易,“舍”却很难。

人人都懂“舍身取义”“舍己为人”,但真正做到的有几人?电影中,由于推动器燃料不足,以至于所产生的火力不足以让木星被点燃,与此同时在空间站里还有30吨燃料,于是刘培强中校不顾生命危险,驾驶空间站撞击木星,使得木星被点燃,使地球脱离险境,他也因此丧生了。人人都说“舍是为了更好地拥有”,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连舍去一些小利益都十分困难,何况是性命?

舍弃是一个人必须学会的,因为它不是单单为了自己,更多时候,它是为了顾全大局。做事不能只想自己,要从大局出发,多为他人着想。

这部科幻片的不仅情节扣人心弦,而且告诉我了许多道理。此次观影,我受益匪浅。

流浪地球 观后感 3

很短只90几页,但看得很慢,因为物理知识匮乏有些名词得去查。文字不算优美精致,胜在场景描述的奇特,让人耳目一新,代入感强烈。

两个多小时的电影,只演绎了书中逃逸时代极为短暂的一片段。电影所传达的在灾难面前的勇气坚毅,亲情与爱确有戳中泪点,然鹅,跟在书中对人性深度的探索一对比,电影里那些都只能算是“大路货”。发人深省的段落接二连三,恨不得全书划重点。

大刘说在灾难面前人类没有闲心放在艺术哲学上,宗教也消失了。可是。。。如果说求生是所有从低等到高等动物的本能,那是什么赋予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的特性?而这些元素被剥离后,人类该归到哪个范畴?艺术或宗教在相对漫长的苦难中,是精神支柱般的存在,《光草》中马杜勒身患怪疾走向死亡的过程中,对大自然的想象和艺术的体验,以及把他的奇思妙想分享给他人的过程,让他生命虽短暂却绚烂无比。那在突发灾难面前的一刻,求生欲和利己性就会凌驾在一切之上吗?也不对啊,电影泰坦尼克号里,小提琴乐队演奏一直持续到船体沉没。即使再回到书中情节,岩浆渗入危机时刻,所有人都愿意严格按照联邦政府的应急预案有序(注意这次序代表的是生死权啊)撤离,凭的是什么?

故事中的人物情感似乎麻木,反正很奇怪,比如父亲说人应该做自己想做的事于是光明正大出轨了,母亲对此毫无异议,对于他的回归也云淡风轻。我”与妻子分别时也不曾伤感。在困境中哪一样更抚慰人心,是与他人的亲密关系,还是独立而完整的个体存在?

最后叛乱章节的情节设置着实高明。确实要所有人保持理智是一种奢求,当丧失理智的狂热人群“团结”起来并拥有武器时,导向的结果是毁灭性的,这似乎有现今的某些社会现象的影子,只是我仍存一丝不确定的侥幸,整个社会机制运行不能有如此大的bug吧?

也许,本书的脑洞大开,除了对科技,还有其他方面。人的思想和精神世界在遥远的未来会怎样?每个人也许有不同选择,而真正的选择,只有到了真正的世界末日才能揭晓了。

31154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