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毛女观后感作文800字

关键词: 白毛女观后感,白毛女观后心得,白毛女
天文0 分享 时间:

《白毛女》是东北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剧情电影,该片由同名歌剧改编而来,讲述了喜儿被地主黄世仁霸占后,逃进深山丛林,头发全变白,后来被大春解救的故事 下面由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白毛女观后感作文800字,方便大家学习

白毛女观后感作文800字1

歌剧《白毛女》就是这样一部值得深思的电影。昨天,我带着以前对该剧的初步了解看了一遍,心里头有了更深的感触。

歌剧《白毛女》取材于晋察冀解放区流传的一个民间传说“白毛仙姑”的故事,通过对贫苦佃农杨白劳之女喜儿在旧社会惨遭恶霸地主黄世仁的迫害,逃入深山,变成 “白毛女”的悲惨身世,以及在共产党领导下农民翻身解放后,喜儿重获新生的真实故事,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即“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

《白毛女》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曾影响了一代人。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萧条的经济,战乱后的杯盘狼藉,近百年被列强欺压沦为奴隶的艰苦生涯,难免使很多中国人对新生活丧失信心。《白毛女》就在这时出现了,成为那个物质极度匮乏年代里人们的精神食粮。而且里面的主人公就是当时千千万万劳苦大众的缩影,许多中国人在里面看见了曾经的自己。它不但丰富了大家的业余生活,也鼓舞了一代人,让大家意识到喜儿的精神在新时代同样值得传颂。

通过杨白劳和喜儿父女两代人的悲惨遭遇,深刻揭示了地主和农民之间的尖锐矛盾,控诉了地主阶级的罪恶,热烈歌颂了新社会,《白毛女》的故事逼真地表现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思想,指出了农民翻身解放的必由之路。其中一个场景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就是杨白劳为了庆祝新年,用忙碌一年仅剩的一点钱给喜儿买了根红头绳,喜儿便高兴得载歌载舞,一家人聚集在一起,他们只能尝尝有限的几个饺子,却热闹非凡。而我们现在的新年,人人衣着光鲜地围坐在摆满大鱼大肉的餐桌前,脸上却少了喜儿那份真挚的快乐。大家虚伪地互相拜年,到处送礼、塞钱,把过年当成显示自己阔绰或讨好别人的平台,还有的为了奖金在忙着工作,至于家人难得的团聚早已抛在脑后,亲情已不再是一道“新年大餐”。

而今,在这个物欲横流,纸醉金迷的年代,各种商业大片充斥着整个电影市场,大部分人们已将《白毛女》遗忘,许多年轻人甚至没听说过这部经典。但我觉得它应该被人们重新审视,它不只是一部土掉渣的老电影,它更是一份对艰苦年代的回忆,提醒我们要珍惜现在的一切。

白毛女观后感作文800字2

最近是开芭蕾大餐了,其实大剧院近期的安排也是芭蕾重头点,另外象样的小菜就是上次上戏的话剧《牛虻》,一开始没兴趣,但据说在上海演了几场,反响很好,有想看的冲动,可惜那时侯适缝考试,只好作罢。

昨晚的《白毛女》是红色经典之一,另外的《红色娘子军》去年也在剧院演过,是中央芭蕾舞团的(很想听《万泉河水清又清》)。66年上海舞蹈学校教师和芭蕾舞科首届毕业生组成了《白毛女》剧组。79年《白毛女》剧组被正式命名为上海芭蕾舞团,一出戏促成一个剧团倒也是少见。

开场让我出乎意料,中国特色便是写实吧,看多了古典芭蕾的优雅和浪漫,对里面的装束和布景的写实还真有那么一点不大适应。颜色多且鲜艳,戏剧效果倒是蛮强烈的。纯粹的元素少了,民族感的元素增加了不少。

加上序幕有9 场,并不似国外古典芭蕾渲染和烘托居多,故事发展很快,觉得有罗列嫌疑。这也可以理解,毕竟是___时期的作品,讲大众易懂的故事嘛,过度的渲染不切合实际,一个内容翻来覆去多种方式跳的话当时的观众一定认为是浪费他们的时间,并且假如这样的话,要把故事讲完整可能4个小时还不够用。

第一幕是耳熟能详的北风吹,扎红绳。毕竟是老派经典,觉得亲切得很。里面的舞蹈也是可圈可点,巧妙地运用了中国古典、民间舞的素材,以写实与浪漫相结合的方法将剧情予以芭蕾化的展现,虽然有口号式的动作现在看起来很别扭,但是时代的烙印还是有其特殊的韵味。配乐亦是中西结合,还有京戏的一些影子呢。喜儿的纯真、甜美和变成“白毛女”后的坚韧、刚毅;大春的朴实、敦厚及参军后的英勇、干炼以及黄世仁的阴险、毒辣……等都刻划得比较鲜明、生动。

个人觉得最精彩的是第7 幕,山洞,布景很有结构感,左右两边的石柱子,四周的黑色石壁呼应右斜角淡紫色的洞口,演员舞蹈也是精彩,连转,碎步,还有大春在空中的连环跳,白毛女的旋转打腿跳和十几下的连转,看得台下观众鼓掌连连。而且原先松垮的装束到了这里,大春是有绑腿的紧身军人服装,白毛女的破旧衣衫有飘动的美感。最关键的是,有双人跳了。

就是啊,芭蕾里没有双人跳的造型,那还叫什么芭蕾呢?对于里面的其他有歌词的配乐,我是听不大清楚的,因为有歌剧的唱腔在,身后的老妈妈在一唱一和时,她想起了她们的年轻时光吧。身边的同事问我,我们年老的时候,能让我们记忆的当代经典是什么呢?偶哑然。

白毛女观后感作文800字3

简介总述人物原型创作人作者新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背景和主题20__新版大型民族歌剧《白毛女》喜儿形象简析杨白劳形象简谈《白毛女》在歌剧艺术形式上的奇特发明赏析。

《白毛女》是1940年代抗日战斗末期在中国 把持的解放区创作的一部存在深远历史影响的文艺作品。此作品后来被改编成多种艺术情势,经久不衰。创作背景1942年5月2日,毛泽东在陕西延安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文艺不是超阶级的,文艺要和工农兵大众结合。在统一个时代,延安人还动员了整风活动和大出产运动。这使得延安的文艺工作者意识到要创作出一个全新的反应的理念的艺术作品。

1945年中共七大筹备召开之际,当时苏联红军已经向德国反攻,第二次世界大战成功的曙光已经降临。延安的鲁迅艺术学院的一些艺术家在院长周扬的唆使下,依据“白毛仙姑”的传说,创作出歌剧《白毛女》。《白毛女》将强烈的浪漫主义精力的阶层奋斗实践联合在一起,成为解放区文艺标记物,敏捷风靡各个解放区。之后这出歌剧还在国统区上演,广受赞美。

《白毛女》的主题是“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人物原型1930年代末就在晋察冀边区一带传播“白毛仙姑”的故事。1944年5 月,《晋察冀日报》记者李满天给周扬写信,讲述这一故事:在河北省平山县的一个岩穴里,住着一个浑身长满白毛的仙姑。仙姑法力无边,能劝善扬善,扶正祛邪,主宰世间的所有祸福。

也有说法说白毛仙姑在山西。

后来还有人说四川的罗昌秀是事实中的“白毛女”。罗是1956年才被民兵从深山野林里救出来,不可能是白毛女的原型。

还有一种说法说白毛女的故事出于贺敬之的家乡山东台儿庄,这也是不可能的。由于周扬最早指定《白毛女》的编剧的作品分歧意,周扬常设指派贺敬之进行编剧。《白毛女》的主意在贺敬之参加之前就有了。

白毛女观后感作文800字4

因为不习惯看舞台剧,我最后看的是1950年拍摄的黑白电影版《白毛女》。白毛女的故事已经讲过许多次,这里便不赘述剧情,只讨论一些我看完之后的感想。

一言不合就开唱,这好像是那个年代的电影特色,电影版《白毛女》里有许多处地方都用唱歌代替了说话。电影开头就是杨白劳在唱歌,几句歌词点出坐拥大片田地的地主和穷苦农民之间的矛盾,也描绘出一副地主压榨农民的场景。还有喜儿临嫁前一天晚,坐在炕上一边扎头发一边唱着“有钱人结亲讲穿戴,我爹没钱不能买,扯上二尺红头绳,对着镜子扎起来,唉唉扎呀扎起来”既体现出穷人结亲的困窘,却又表现出喜儿对婚事的期待。亦有后面,喜儿被误认为白毛仙姑,追着进庙躲雨的黄世仁打时,半唱半说的那段“你说我是鬼,这都是你们把我逼成这样子的……好,我就是鬼,我是屈死的鬼,我是冤死的鬼,我要撕你们,我要咬你们。”一个人自说自话难免看着尴尬,但是这样一处理就不会给人强行解说的别扭感。绝大部分的唱段听着是没什么问题的,唯独一个地方,我重复看了几次,还是觉得突兀。杨白劳死了之后,穆仁智前来抢喜儿,喜儿在听到契书的内容后,就开始唱她的震惊、唱她的冤屈、唱她的坚定,杨白劳的死就这样一笔匆匆带过,本来应该很冲击的一件事收尾却匆促而平淡,喜儿的高唱一点也没能让我觉得冤屈,反而越听越觉得虚假。

电影里还有许多处埋了伏笔和暗示,对比手法也用得很多。黄世仁回来在路上调戏喜儿那幕,让后来使计强抢喜儿的剧情顺理成章。赵大叔给王大春和喜儿讲红军的故事,也为后面王大春去投奔红军埋下了伏笔。而杨白劳死于盐卤的伏笔非常隐晦了,一开始我看到杨白劳抓住想偷吃盐卤的猫说“找死啊”,只以为是平常的家庭琐事,没想到最后杨白劳是喝了盐卤跑去雪地里自尽的。对比在很多地方都出现过,在黄家上用得尤为频繁。黄世仁的母亲,刚出场是个敲着木鱼念经的老婆婆,乍一看是个慈眉善目的形象,结果开口就是剥削收租,一点活路不给人留。明明是吃人的地主家庭,匾额却都是“德贯千顷”“积善堂”,黄世仁强暴喜儿的那间房门上还挂着“大慈大悲”的匾额,不可谓不讽刺。不过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处对比,是黄世仁前后期形象的转变。黄世仁刚出场显得特别强大,走路昂首阔步,神情高傲,连他黄家就是县衙这种话都随便说,农民们的生死就在他一念之间,无所不能的模样。但自他在庙里遇上喜儿开始,他就表现出一种畏缩窝囊的模样,走路含胸驼背,神情畏惧,仿佛换了一个人。黄世仁重新出场的时候,我几乎没能认出他来,差点以为后期换演员了。

除了这些特别的安排外,还有些细节很动人心弦。《白毛女》刚开场的时候,喜儿和王大春两人无声的互动,大年三十那晚喜儿因为将要出嫁而在杨白劳怀里撒娇,杨白劳出门赴死前脱下厚衣盖在沉睡的喜儿身上……都体现了农民阶层淳朴的性情。但同时,在面对黄世仁的欺压时,农民们一次次的退却忍让,也表现了那时农民阶层的无力。

《白毛女》这篇,地主和农民之间的阶级矛盾贯穿始终,且一步步的加深,从最开始单纯的人地矛盾,累加杀父、夺妻、毁家之恨,使人越发对黄世仁恨之入骨,也对地主这个形象越发厌恶,符合当时社会环境的需要。

白毛女观后感作文800字5

相信现在的中年人一定对《白毛女》的故事耳熟能详。夜深人静的时候,沉浸在音乐的海洋里,或抒情,或忧伤,或激越,或宁静,那才是最享受的时刻。芭蕾舞剧《白毛女》陪伴了我四十载,多少年来它是我的最爱,百听不厌,百唱不烦。

音乐不分你我,也不需要语言的阐释,只是从中感悟,感悟……

“白毛女”的传说传遍了中国的每个角落,由此还衍生出了影响力很大的芭蕾舞剧《白毛女》。小时候看《白毛女》,觉得好奇,看不懂踮起脚尖、蹦蹦跳跳是在诉说着什么,但是这些优美的舞姿,让我们敬佩,那种敬佩简直到了五体投地的境地。于是自己也曾学着跳,有时走路也不会忘记踮起脚尖。后来老师给我们讲述白毛女的故事,才渐渐知道是对万恶的旧社会的一种控诉:旧社会“由人变成鬼”,新社会“由鬼变成人”的动人故事,喜儿是旧中国千千万万受压迫妇女的一个缩影,而恶霸地主黄世仁则激起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旧社会的无比愤恨。其中白毛女鲜活的的艺术形象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记得三年级6.1儿童节那天,学校召开了全校忆苦思甜大会,晚上吃过忆苦思甜饭后,组织在一个大型俱乐部的演出。我有幸登上的舞台,扮演“喜儿”角色……在一片热烈掌声中,我获得从未有过的自豪。演出后还有大人问“这是谁家的孩子”,那个情景历历在目。如今再回望这部经典之作,感觉自己的灵魂在升华。那优美的舞姿、动听的音乐、曼妙的歌声、紧凑的情节、含蓄的表演,以及艺术本身的张力,更会让人沉浸其中。

永远记得,在不知爱情为何物的童年时代,幼小的心灵被这一支《相认》的歌曲,被这一幅相认的画面深深地打动,从此难以忘怀。这一场相认,不知让多少观众热泪盈眶。大春和乡亲们追击逃跑的黄世仁和狗腿子穆仁智时,在奶奶庙发现了偷取供品的白毛女喜儿,大春追踪喜儿到了山洞,他从白毛女的神情衣着看出这是一个受苦人,遂收起了手枪。

山洞里,喜儿对大春经过一场激烈的误会冲突过去以后,稍稍平静下来的她,蓦地发现眼前的人似曾相识,仿佛遥远的记忆中掠过一个亲切的身影。他们相互打量着对方,回忆着,心里思潮滚滚翻腾着,随着回忆的逐渐清晰,神情也逐渐激动兴奋起来。这时一曲深情动人的女声独唱响起,声声扣击着喜儿的心田,声声扣击着观众的心田:“看眼前,是何人?又面熟来又面生。是谁?是谁?他好象是亲人,他好象是,他,他是大春!”

霎时,音乐响起了激情的最高音,情绪达到了喜悦的最高潮,喜儿和大春相互认了出来。他们悲喜交集地奔向对方,用表示激情的舞蹈造型激动万分地托住了亲人的手臂。他们互相凝视的眼睛闪闪发亮,他们的脸上熠熠发光,他们全身心都在诉说着历尽生离死别的亲人终又相聚的喜悦。这一幅描述悲欢离合的亲人相认画面,那种纯朴而真挚的爱情令每个有情人而动容。这样的相认虽然“凄美”,但它更能给人以心灵的震撼。

剧中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舞姿,每一个造型,都是那么传神的表达了角色的心声。当喜儿沉稳地高举起拳头,眼里喷着复仇的怒火,随着特写镜头拉近、高亢激昂的背景音乐,把剧情气氛推入到一个高潮。这时候我会霎时被感动,眼里噙满泪水,并深深地敬佩舞美、音乐、布景、镜头的精心设计和运用,包含了多少创作者和演绎者的心血啊!

《白毛女》令人久久不能忘怀,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什么是经典,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百看不厌无可挑剔,每次拜访都会有新的感悟、新的感动和新的理解,芭蕾舞剧《白毛女》就是这样一部经典。

101965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