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毛女电影观后感作文
《白毛女》是东北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剧情电影。该片由同名歌剧改编而来,讲述了喜儿被地主黄世仁霸占后,逃进深山丛林,头发全变白,后来被大春解救的故事。下面由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白毛女电影观后感作文,方便大家学习。
白毛女电影观后感作文1
第一次看这种黑白电影看的这么入神,情节跌宕起伏,看完之后心中有对当时社会的感慨,有对喜儿的同情,也有对黄世仁的愤慨!
我很庆幸我没有生活在哪个地主和雇农矛盾尖锐的时代,我也无法对喜儿这样的命运感同身受,我也无法理解他们对地主的.愤恨和无奈,但当我看到杨白劳被生生的按上了卖女儿的手印,当我看到杨白劳因无奈而服毒自杀,当我看到红军来时,群众们手拿棍棒向着黄世仁的时候,我可以想象他们对地主已经恨之入骨。
喜儿,这样一个单纯,漂亮,勤劳,善良的好姑娘,命运却如此曲折。在家时,苦命干活儿,没有好日子,还好父亲很疼爱她,记得杨白劳在掏出送给喜儿的红头绳时的唱词:“人家的闺女有花戴,爹爹钱少不能买,扯下了二尺红头绳,给我喜儿扎起来!哎!扎起来!”;被黄世仁糟蹋后,怀孕了却被赶了出去,还差点被卖了,经历丧父之痛之后又经历了丧子之痛,在山里一夜青丝变白发,过上了野人的生活,我真的很难想象,这样一个柔弱的姑娘,是如何承受的这么多苦难!还好,八路军来了,打到了地主,报了仇,和大春哥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还让人有点欣慰。
庆幸如今世界太平!深感我很幸福!
白毛女电影观后感作文2
最近,我看了电影《白毛女》。剧中讲述了在1935年除夕,河北杨各庄贫农杨白劳外出躲债,回家后被地主黄世仁逼死,他的女儿喜儿也被抢到了黄家。可怜的喜儿趁机只身逃入深山,在山洞中坚持生活多年。因缺少阳光与盐,全身毛发变白,为了生存,她不得不与野兽搏斗,忍饥受冻。然而,她坚强地活了下来。后来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打倒了地主阶级,喜儿和广大农民报仇雪恨、翻身解放了,新旧社会两重天。
看完了这部话剧,我感慨万千。喜儿只有17岁,正是豆蔻年华,本来也应该穿着漂亮的衣裳,像我们一样坐在明亮宽敞的课堂里学习各种知识,她却亲眼看着父亲惨遭毒手,含恨而死。她更不能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成长,一个人在山洞里过着"鬼"一般的生活。比起她来我是多么的幸福,因为我们生活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幸运的社会,这都是无数革命先烈披荆斩棘、英勇奋战,用他们的生命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安康。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建立了强大繁荣的新中国,有富庶的祖国博大的庇护,我们才能沐浴着太阳的光辉,幸福地放声歌唱;憧憬美好的未来,放飞火红的希望!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好像早晨八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这是毛泽东主席说过的。我也要做这沃土里的一颗种子,阳光下的一朵葵花,好好珍惜现在拥有的爱和幸福,在党的关怀下,在和煦的阳光下,好好学习、健康成长,把祖国的明天建设得更加富强。
白毛女电影观后感作文3
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就知道白毛女,屈指一算已经是五十多年了,其实白毛女这部作品已经问世七十多年了,作为红色作品的经典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无容置疑,作品的音乐旋律堪称经典,不然何以传唱至今。
为阶级斗争铺垫,为红色政权唱响,白毛女无疑是成功的杰作。但是我们放弃阶级斗争的视觉来看白毛女问题就出来了,杨白劳一家就俩人,他和喜儿相依为命,作为成年人出现在影视作品中,作品没有交代杨家其他人的去向。喜儿是成年人,杨白劳年龄不是很大,影视作品交代他有自食其力的能力。杨白劳是做小生意的人,有一段唱能说明问题,卖豆腐赚下几块钱,如此说明杨白劳家境并非像作品所描述的那样一贫如洗。试想一下杨白劳豆腐的来源,无非是两个方面,其一,自己制作的豆腐,其二,用本钱买的,然后加价卖出。如果是其一,杨家肯定有制作豆腐的全套工具。为了写出这篇文章,我从网上调出老影片白毛女看了一遍,老片介绍,杨家欠黄家是二十五块大洋,但是按照歌剧的唱段,卖豆腐赚下几块钱,即如此,杨白劳还上黄家二十五块大洋有问题吗?谁能说清楚杨白劳为何欠下黄世仁一笔债务,为啥还不上债要拿喜儿抵债,须知,拿喜儿抵债对于一个农民来说是肝胆俱裂的灾难,而且还签下了契约。再者,杨白劳父女两人还要向黄家交租,这说明杨白劳父女两人都具备自食其力的能力,如此只能说明杨白劳好吃懒做,好逸恶劳,没钱的时候就做点豆腐换回几个钱花花,至于欠黄世仁的钱,爱谁谁,不还,谁叫你是财主啊! 杨白劳活在今天,黄家肯定要告到法院的,也可能不用起诉,喜儿就已经投到黄世仁的怀抱。应该明白,黄世仁是农民中的精英,手中的财富是黄世仁多年积累攒下的,这样的精英自然是姑娘们趋之若鹜的首选。
黄世仁抢过喜儿吗,对于今天的人来说这是伪命题,毕竟传唱了七十多年,抢没抢,没人说的清楚,毕竟是两种意识形态的碰撞,不过老百姓希望看到的是正本清源。
白毛女电影观后感作文4
歌剧《白毛女》就是这样一部值得深思的电影。昨天,我带着以前对该剧的初步了解看了一遍,心里头有了更深的感触。
歌剧《白毛女》取材于晋察冀解放区流传的一个民间传说“白毛仙姑”的故事,通过对贫苦佃农杨白劳之女喜儿在旧社会惨遭恶霸地主黄世仁的迫害,逃入深山,变成 “白毛女”的悲惨身世,以及在共产党领导下农民翻身解放后,喜儿重获新生的真实故事,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即“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
《白毛女》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曾影响了一代人。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萧条的经济,战乱后的杯盘狼藉,近百年被列强欺压沦为奴隶的艰苦生涯,难免使很多中国人对新生活丧失信心。《白毛女》就在这时出现了,成为那个物质极度匮乏年代里人们的精神食粮。而且里面的主人公就是当时千千万万劳苦大众的缩影,许多中国人在里面看见了曾经的自己。它不但丰富了大家的业余生活,也鼓舞了一代人,让大家意识到喜儿的精神在新时代同样值得传颂。
通过杨白劳和喜儿父女两代人的悲惨遭遇,深刻揭示了地主和农民之间的尖锐矛盾,控诉了地主阶级的罪恶,热烈歌颂了新社会,《白毛女》的故事逼真地表现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思想,指出了农民翻身解放的必由之路。其中一个场景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就是杨白劳为了庆祝新年,用忙碌一年仅剩的一点钱给喜儿买了根红头绳,喜儿便高兴得载歌载舞,一家人聚集在一起,他们只能尝尝有限的几个饺子,却热闹非凡。而我们现在的新年,人人衣着光鲜地围坐在摆满大鱼大肉的餐桌前,脸上却少了喜儿那份真挚的快乐。大家虚伪地互相拜年,到处送礼、塞钱,把过年当成显示自己阔绰或讨好别人的平台,还有的为了奖金在忙着工作,至于家人难得的团聚早已抛在脑后,亲情已不再是一道“新年大餐”。
而今,在这个物欲横流,纸醉金迷的年代,各种商业大片充斥着整个电影市场,大部分人们已将《白毛女》遗忘,许多年轻人甚至没听说过这部经典。但我觉得它应该被人们重新审视,它不只是一部土掉渣的老电影,它更是一份对艰苦年代的回忆,提醒我们要珍惜现在的一切。
白毛女电影观后感作文5
最近是开芭蕾大餐了,其实大剧院近期的安排也是芭蕾重头点,另外象样的小菜就是上次上戏的话剧《牛虻》,一开始没兴趣,但据说在上海演了几场,反响很好,有想看的冲动,可惜那时侯适缝考试,只好作罢。
昨晚的《白毛女》是红色经典之一,另外的《红色娘子军》去年也在剧院演过,是中央芭蕾舞团的(很想听《万泉河水清又清》)。66年上海舞蹈学校教师和芭蕾舞科首届毕业生组成了《白毛女》剧组。79年《白毛女》剧组被正式命名为上海芭蕾舞团,一出戏促成一个剧团倒也是少见。
开场让我出乎意料,中国特色便是写实吧,看多了古典芭蕾的优雅和浪漫,对里面的装束和布景的写实还真有那么一点不大适应。颜色多且鲜艳,戏剧效果倒是蛮强烈的。纯粹的元素少了,民族感的元素增加了不少。
加上序幕有9 场,并不似国外古典芭蕾渲染和烘托居多,故事发展很快,觉得有罗列嫌疑。这也可以理解,毕竟是__时期的作品,讲大众易懂的故事嘛,过度的渲染不切合实际,一个内容翻来覆去多种方式跳的话当时的观众一定认为是浪费他们的时间,并且假如这样的话,要把故事讲完整可能4个小时还不够用。
第一幕是耳熟能详的北风吹,扎红绳。毕竟是老派经典,觉得亲切得很。里面的舞蹈也是可圈可点,巧妙地运用了中国古典、民间舞的素材,以写实与浪漫相结合的方法将剧情予以芭蕾化的展现,虽然有口号式的动作现在看起来很别扭,但是时代的烙印还是有其特殊的韵味。配乐亦是中西结合,还有京戏的一些影子呢。喜儿的纯真、甜美和变成“白毛女”后的坚韧、刚毅;大春的朴实、敦厚及参军后的英勇、干炼以及黄世仁的阴险、毒辣……等都刻划得比较鲜明、生动。
个人觉得最精彩的是第7 幕,山洞,布景很有结构感,左右两边的石柱子,四周的黑色石壁呼应右斜角淡紫色的洞口,演员舞蹈也是精彩,连转,碎步,还有大春在空中的连环跳,白毛女的旋转打腿跳和十几下的连转,看得台下观众鼓掌连连。而且原先松垮的装束到了这里,大春是有绑腿的紧身军人服装,白毛女的破旧衣衫有飘动的美感。最关键的是,有双人跳了。
就是啊,芭蕾里没有双人跳的造型,那还叫什么芭蕾呢?对于里面的其他有歌词的配乐,我是听不大清楚的,因为有歌剧的唱腔在,身后的老妈妈在一唱一和时,她想起了她们的年轻时光吧。身边的同事问我,我们年老的时候,能让我们记忆的当代经典是什么呢?偶哑然。
白毛女电影观后感作文6
看完《白毛女》,我真的感慨万分,也愤慨不已,一方面是同情喜儿父女从其他劳苦大众的悲惨命运,另一方面也愤怒于黄世仁和其走狗穆仁智的禽兽行为。我很庆幸自己没有生在那个年代,不然又是何等的悲催,虽然我无法亲身感受那个时代的劳苦大众们的愤怒与悲惨,也不能完全理解他们对地主的愤恨和无奈,但是就仅仅是电影里的一些场景就让我对那个社会唯恐避之不及了。劳苦大众们辛苦一生却依旧贫苦,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还要遭受地主的压迫且无处伸冤,地主阶级不单坐享其成还不断压榨贫苦百姓,这个社会简直黑暗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而喜儿,一个单纯漂亮,勤劳善良的女孩,一个柔弱的可怜女孩,本是如花的岁月,本该是张扬青春享受人生的年龄,却因为不幸生在了那样一个混乱黑暗的社会,先是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又不能与爱人长相厮守,只能被迫为奴受尽苦楚,最终还承受丧子之痛,甚至因为常年过着非人的山林生活而青丝变白发,不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这对一个女子而言是何等沉重的打击啊,她与爱人也有着“君当做磐石,
妾当做蒲苇”的柔情,也有着“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誓言,也本该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幸福生活,就因为一笔无力偿还的帐,就因为地主阶级的欺压,一切都变得面目全非,这对她而言是多么的不公平…设想一下,如果喜儿有幸生在我们现在这个年代,她又会是什么样子,也许早就诉诸法庭将黄世仁绳之以法了吧,可是,毕竟这只是设想,在那个年代,贫苦大众的利益是得不到保障的。值得庆幸的是,喜儿最终还是与大春收获了他们美满的爱情,不然又该是何等的令人惋惜。
我也在网上看到了很多人对于这部电影的评价,大多数人都是同情白毛女的,但是也不乏一部分人觉得黄世仁很无辜。在他们眼里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以女抵债在那个年代也不是不可以,所以即使喜儿的命运很值得同情,也不能把所有的罪过都怪罪在黄世仁的头上。我不知道现在的人们价值观到底怎么了,也无力评价别人的看法,我只是替喜儿感到不公,替这个社会感到悲哀。是的,我们只是法制社会,以现代人的观点来看,杨白劳欠债不还是不对,可是,难道以人抵债就合法了吗?难道强奸不算犯罪吗?难道地主一手遮天、官商勾结不该受到制裁吗?而且,杨家不是不还,是尽力了还不起了。我承认自己很俗,只能按照一般人的想法去同情喜儿咒骂黄世仁,可是,这难道不是人间在有真情在么?
同样为女子,我很庆幸自己生活在一个和平年代,也很幸运没有受过任何的委屈和压迫,相比喜儿,我是真的幸福了很多。可是,我想说的是,我们现在的社会虽然没有喜儿生长的那个年代那么黑暗,
但是人与人之间却也多了几分冷漠少了几分真诚,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很多人都在纸醉金迷中丢掉了自己,很多人还是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不然“药家鑫事件”、“小悦悦事件”就不会发生了,这和黄世仁又有什么区别?是的,现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没有地主与贫农的界定,但是贫富差距仍然存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现象还是有,虽然彼此之间可能不存在压迫,但是矛盾仍然不可避免,“我爸是李刚”还是发生了,甚至在孩子们之间都掀起了一阵“拼爹热”,这不值得反思么?还有,想当初黄世仁一手遮天与官府勾结,现在是法制社会,但是很多官商勾结官官相护的现象还是屡见不鲜,像杨白劳这样有冤无处伸的现象还是有,“温州动车事件”不是一个很现实的例子吗?
我不是想申诉什么,也不是想抱怨什么,只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虽然我们现在所处的年代比喜儿生长的年代幸福许多,但是还是有很多的不公平现象,很多不幸还是不可避免的发生了,现实就是这样,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接受都只能选择默然接受。只是我还是愿意相信在我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幸福;我还是愿意期待随着社会制度的改进和完善,像喜儿这样的悲剧能少发生一点;我还是真心希望人与人之间能多一点爱少一分冷漠,我们的社会会是一个充满爱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