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无战事读后感600字10篇
对照历史与现在也很讽刺!历史很强大,还是没有能逃脱他的局限!也非常喜欢里面的古诗词!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北平无战事读后感600字,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北平无战事读后感600字1
断断续续读了两周,终于读完了《北平无战事》这部小说。之所以没有一口气读完,不是因为小说不够精彩、不够引人入胜,恰恰相反,这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值得深思的文学作品。每每读到精妙之处,总是让我掩卷沉思。
小说取材于1948年北平和平解放前夕,国民党内贪腐横行,北平经济崩溃、民生凋敝。小说的主要人物隶属于三个阵营。它的魅力在于真实,读来“民国风”扑面而来,人物立体丰满,读其言行而知其风骨。这部作品带给我的东西太多太多,无论是他的故事张力,还是文化底蕴,抑或是人物的塑造。在这里,我想谈谈几个让我印象深刻的人物。
方孟敖是小说的男主人公,出场于军事法庭的审判现场,甫一出场便显示出他性格中自由不羁的一面——向国民党法庭上审判的共产党地下党员敬礼致敬。这是一个充满侠气的英雄,他无视国民党的命令,为保护百姓下令不轰炸开封;他查贪腐、开仓放粮,解北平学生一时之危;他抽雪茄、喝洋酒,桀骜不驯,快意恩仇。这个人物是赤子般的,被卷入时代的斗争中,为自己的追求而奉献,甚至最终随国民党飞往台湾,看不到自己理想中的新中国。但他又是个有大智慧的人。故事的最后,方孟敖向何孝钰背诵了梁经纶标注在《唐吉坷德》里的话:“我的丰功伟绩,值得浇铸于青铜器上,铭刻于大理石上,镌于木板上,永世长存。等我的这些事迹在世上流传之时,幸福之年代和幸福之世纪即将到来。”
梁经纶是小说里另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背负着双重间谍身份的他,表面上是满腹经纶、才华横溢的燕大经济学教授,实则是国民党铁血救国会安排在北平地下党的间谍。他的信仰是对他有知遇之恩的蒋经国,他是个军人,却有着浓浓的文人气质,其革命路程充满着孤独与随时献身的悲壮。面对知己何孝钰,他说“古老的夜晚和远方的音乐是永恒的,但那不属于我。”从他接受了蒋经国的帮助与安排后,就下定决心以一切回报他,哪怕得不到任何人的理解,在孤独的黑暗里龃龉前行。而当徐铁英在他面前残忍杀害了崇拜他的谢木兰、杀害了其他共产党地下党员时,他牺牲自我的救国之梦碎了。这个曾经在日出时分为心爱的女人描述新中国的样子的文人战士,远赴美国做学问是他最好的归宿。“新的中国该是个什么样子?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致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在我看来,曾可达是国民党官员中一个正直又迂腐的人。他读《曾文正公集》,以曾国藩自比,行事处处模仿着自己心中的贤者。与学生一起骑自行车出行,吃穿用度十分简朴,坚信着非黑即白的观念。蒋经国是他的神明、是他全心全意的信仰,但他只是蒋经国的一颗棋子。因此,当币制改革失败,被蒋经国放弃时,只有死亡才是他的归宿。这是个生不逢时的愚忠者。
此外,还有很多立体鲜活的人物:方孟敖的精神导师、为革命慷慨赴死的崔中石;为了革命牺牲了妻子与爱女、却要一辈子隐瞒自己身份的谢培东;摸透国民党官场的、无赖却又有江湖气的马汉山;以及冷酷自私、虚伪奸诈的徐铁英……
读罢《北平》,我不禁被北平地下党员可歌可泣的精神所感动,被北平学生在发粮现场集体背诵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所感动,被舍身为国的英雄所感动,也为在乱世中拼命想保全自己家人的英雄所感动。它带给我的,除了活在当下,珍惜当下的感悟之外,更多的,则是对自身价值的思考和追求。希望我不负这三年的光阴。
北平无战事读后感600字2
都说这部电视剧精彩,于是不舍昼夜把53集看完了。实话说,看连续剧太伤身体,有三个晚上我看到凌晨5点,第二天啥也不能做,到了晚上又欲罢不能。看完后发誓,再也不看连续剧了。
首先的看点是集中了当今的大腕,刘烨、陈宝国、焦晃、倪大红、王庆祥、程煜、廖凡、董勇、沈佳妮、祖峰等等,应该说,个个不同凡响,如果没有出彩,也是受到剧本的限制,比如陈宝国饰演的警察局长,戏份不算最多。
最喜欢的演员,当属祖峰。在《潜伏》里演李涯,给人印象深刻。这一次不负众望,将中央银行北平分行金库副主任崔中石演活了,一个沉稳,神秘,忍辱负重的中共地下党员形象,被他演绎得栩栩如生。遗憾的是崔中石很早就被编剧编得牺牲了,即使这样,给我的印象还是最深,挥之不去。说些题外的话,女人最欣赏这种男人,不张狂,不高调,有内涵。剧中的崔中石夫人也演得好,看到他的两个可爱的孩子,想起为了革命事业,没有爱情的家庭生活,让人感叹不已。
其次精彩的应该是程煜饰演的马汉山,北平民食调配委员会副主任,也是北平市民政局长。程煜演过不少电视剧,先前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悬崖》,在《北平无战事》这部剧里,他的表演太精彩了!一招一式都是戏,是当之无愧的实力派演员。看着剧情,总觉得有影射文强的感觉。
廖凡饰演的梁经纶,是一个学者的身份,同时又是国民党地下工作者。剧中并没有把他脸谱化,而是将他的无私,他的情感,他的矛盾,都一览无余地展示给观众,形象可信可叹。
倪大红饰演的谢培东,不知是剧中人物的命运打动了我,还是演员的演技让我感动,也许参半有之。他那种不动声色的表演,和祖峰有异曲同工之处。完全同意对他黄金配角的评价。
还有几个配角演员,演得很不错,比如孙之鸿饰演的孙朝忠,王劲松饰演的王蒲忱,陈丽娜饰演的程小云,王凯饰演的方孟韦,都有独到的演绎,将剧情衬托到一定的高度。我相信日后这些演员一定会有更多熠熠闪光的时机。(陈丽娜演过《激情燃烧的岁月》里的女儿)
比较差强人意的,一是主角刘烨,演技没有突破,和过去的角色相重叠,令人遗憾。还有两个女性人物,沈佳妮饰演的何孝钰,姜瑞佳饰演的谢木兰,一是编剧的不足,给的戏份牵强,剧情简单粗糙,演员的演技也让人摇头,不然就是表情单板,不然就是故作天真,真不如剪掉。
《北平无战事》昊昊然拍了53集,集集揪住人心,每一场戏都让观众在高潮中找到快感,却没有落入男欢女爱的窠臼,这也是编剧难能可贵之处。剧情是主线是反腐,对今天仍有现实意义。那些人性的堕落,扭曲和肮脏,从古说到今,意味深长。
北平无战事读后感600字3
“世人皆苦,无人不冤”——这微信读书的一位书友对《大明王朝1566》书评的一句话。看完了《北平无战事》,我又想到这句话。这句话就是对这部剧最好的总结。所以我把它拿过来,作为我这个书评兼影评的开头。
同为刘和平的作品,《大明王朝1566》和《北平无战事》两部作品时隔7年。老实说,这部剧在整体上可能比不上大明王朝,毕竟那是一部在中国电视剧历史上占有相当地位的一部作品,也是反腐剧的巅峰之作。然而这部剧最大的特点是既熟悉又陌生。说它熟悉是因为这段历史离我们并不远,半个多世纪前的事情;说它陌生是因为这段历史纠葛着党派之争、时代巨变、意识形态的障碍,故大部分人并不了解这段历史的脉络,甚至比不上对于明清、对于唐宋的了解——毕竟这是关于前朝的历史。
然而这段历史又是对我们很重要的,从封建帝制到共和国,这是怎样的历史巨变;是什么让一个以“三民主义”为立党立国理念的政权走向末路,是什么让历史最终选择的共产党,这是需要回答的问题。我们习惯以“本朝”视角看待这段历史,这部剧难能可贵的换了一个角度,站在国民党的角度,甚至站在第三方的角度去重新审视这段历史。横看成岭侧成峰,角度不同,结论不同。换了更独立的角度,让我们得以更客观去回顾这段历史。
有人说这部剧最大贡献是,尊重了观众的智商,让我们知道了共产党员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也会犯错误,也会挨批评,也有臭毛病;国民党也不全是坏蛋,也有有理想的人,也有忠诚的人,也有为国为民的人;国共之间,也不是敌人支持就是我反对的,也有合作,也有智斗;也不是为了革命牺牲就是对的;共产党和国民党也是能选择的。这样的选择,这样的讲述才是可信的,才能获得观众真正的认同。
在这部剧中,党派、主义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民生、是民意!这就一种务实精神,这就是胡适先生所说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点主义”的思想内涵。剧中方孟敖、方步亭、何其沧以及后期的梁经伦,都对党派、对主义非常的漠然,他们关注是具体的人,是具体的问题。最后梁经伦回答是自己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的时候,他说他是燕大教授!这不是诡辩,这不是双重间谍的掩饰,他是真诚的。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务实,是要解决民生问题,是要救万民于水火!这才是所有党派、思想、主义的终极奥义。在此之外,所有都是形式问题,都是利益/权力问题。
这让我想到了很多。主义、党派、信仰、宗教的根源都是一种思想,其本源没有一种是生来邪恶的。但最终走势和结局却大相径庭,最后这些都会变得面目全非。比如当初的佛教,古代的禅宗,现代的佛教,估计让释迦摩尼自己认都认不出来。同样的后面的共产主义运动和马列主义的走势跟马克思自己的初衷也是大相径庭的。就说三民主义吧,当初提出三民主义的孙中山先生,解决的也是民生、民权、民主问题,可最后的实践却是“不到百分之十的人占据着百分之九十的土地,三亿农民没有饭吃。城市的资产掌握在不到百分之一的人手里”。这就是理想和现实巨大的反差,最后得以实现分田到户的却是国民党的对手——共产党。也就是这个改变,让共产党拥有一亿三千万的拥护者和上百万之巨的军事力量,让战争的天平瞬间发生逆转,并最终在那个空前绝后的历史抉择取得最终的胜利。然而胜利者后共产党,选择的却是苏式计划经济,选择是集体公社,把土地收为国有;人民再次失去了土地的主导权,土地再次成为政府所有。从分田到户到集体公社,到土地承包走过了二十世纪后半叶;促成最终改变的却是那场空前绝后的民族浩劫,那场浩劫彻底捣碎了苏式计划经济,造成了社会经济的总崩溃,才不得已让管制经济最终走向消亡。让市场决定经济,让自由经济获得出路,让民众真正获得土地和自主权。打破了旧格局,才让中国拥有了繁荣的今天!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脱离党派、脱离主义的过程。从这个意义讲,党派真的没有那么重要。那场历史抉择在历史洪流当中,也不过是一个浪花而已!
历史无新鲜,作为执政党,前朝殷鉴不远。“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历史不能这么循环下去。眼看前朝的灭亡,对于今天有着别样的意义。为什么作为执政党,手握各种资源,占据更大城市,具有强大智库,拥有巨大的财力却走向消亡?为何一个以三民主义立党的政权,被另一个党派还施彼身,这个星宿大法是如何实现的?前文所说,国共之争争得就是民意和民生。建丰同志和恩来先生都明白,他们都在努力。为什么建丰同志输了?因为有巨大的既得利益集团所掣肘,因为这个不是王朝的王朝、不是帝国的帝国已经病入膏肓!一个腐败到底的官僚体系,一个被既得利益和官僚资本侵入中枢神经的政权焉能不败?这部剧让我们看到权贵们是多么的放肆、多么猖狂,多么的无法无天!他们可以不管人民死活,不管盟国的外交压力,不管上层威权和政治对手的反扑,利令智昏到不管不顾的吃掉最后一点肉!他们可以在战争期间搞走私,可以在暴乱期间克扣民食,可以顶着盟国外交压力下贪污盟国的援助!没有什么是不敢干、不能干,没有什么钱是不能挣的,为什么?因为他们的触角伸到帝国的首脑,伸到领袖的家庭!这就是权贵经济终极表现!这样的政党岂能不败、这样政权的岂能不亡!
只是可惜那么多的英雄才俊,可惜了那么多的学者,可惜那么多忠于国家、忠于领袖的仁人志士,可惜那么多理想主义者,可惜那么多可怜的民众,可惜那么多可爱的人!他们是有着领袖气概,能够运筹帷幄的建丰同志;忠实于三民主义,忠实于自己理想,为了理想可以牺牲自己,可以奉献一切的崔中石先生、梁经伦先生;忠诚于建峰的曾可达将军。这些都是英雄才俊,都是孤胆英雄!他们都是堂吉诃德,都在和命运抗争,都在和理想抗争!尽管最后结局不同,但都是勇士!
历史是人书写的,但很多人不会被写入历史!这是个忧伤的事情。个体在历史抉择面前都是渺小的。而渺小的个体所做的抗争却是伟大的。这是部理想主义的挽歌!很多观众都说为什么看这部剧,演员都那么严肃,都那么面无表情,我的回答还是开始那句话“世人皆苦,无人不冤”
北平无战事读后感600字4
那一年北平春光正好,崔中石于一个夏日午后在笕桥机场宿舍见到了方孟敖,伴随着悠扬的乐曲声,“浮云散,明月照人来,团圆美满,今朝醉……”对他说:“孟敖同志,从今天起,你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候补党员了……”
1948年,太平洋战事结束后三年,北平经济崩溃、民生凋敝,看似平静的北平城内暗流汹涌。国共两党决战在即,以蒋经国为首的国民党少壮派,突然对涉嫌通共的国民党空军王牌飞行员方孟敖委以重任,将其飞行大队改编为国防部经济稽查大队,前往北平调查民食调配物资的贪腐案,藉次以打击方孟敖的父亲、国民党中央银行北平分行行长方步亭为核心的孔宋家族贪腐势力,而其真正目的其实是执行国民党“币制改革”的计划,此委任状一下,国民党内部清廉派和贪腐派斗争陷入白热化,特务、间谍、中统、军统齐聚北平,此时中共地下党、国民党贪腐势力和铁血救国会之间,一场惊心动魄的民国大戏揭开铁幕。
这本书共分为上、下两册,情节紧凑严密,环环相扣,环境带入感很强。通过刻画鲜明的人物形象,动荡复杂的时代背景,凭借一定的历史依据,特定人物的设立,揭示国民党内部腐败现象。既有蒋介石决战最后无暇顾及北平人民的死活,通过一定的经济手段,肆意搜刮民脂,自己携带金银飞往台湾的历史现象,也讲述了非常时期的父子之情,兄弟亲情,革命热情,以及对广大百姓深深的同情……敢爱敢恨、敢作敢当、有勇有谋的方孟敖,重情重义、一心维护兄长的方孟伟,善于隐忍、爱子心切的方步亭,精忠为党、不顾一切勇于牺牲的崔中石……将国事与家事融合。家的和睦离不开国,而国是由千万家组成,一场无声的硝烟在家里弥漫,一场谋划又出自谁手?
共产党一心为民,国民党党内虽有以孔宋集团代表的旧贪腐势力,却不乏蒋经国这样的选贤任能的大才。国民党中央坚决贯彻“一手反腐,一手___”战略步骤,为币制改革清理道路。为了推行币制改革,蒋经国采用“孔雀东南飞”计划,重用“焦仲卿”和“刘兰芝”,即为方孟敖和梁经纶,蒋经国贯彻“疑人要用,还要用好”的战略思想。重用方孟敖,是为了让身为其父的中央银行北平分行的行长方步亭向央行要更多的资金调配;重用梁经纶是因为他是何其仓教授的得意门生,何教授早年留学哈佛,与驻美使馆大使司徒雷登相交,蒋欲通过梁经纶使何教授配合币制改革,为国民党争取更多的美国外援物资。蒋氏父子这一手算盘打得好啊!
上诉所说“孔雀东南飞”计划,何为“孔雀”?“孔雀”即指“傅作义大军”,蒋氏父子欲通过这支军队与共产党作战顽抗到底,而终究不能如其所愿。正如历史书上所说的那样,傅作义答应和平解放北平,或许没有几个人知道,这是蒋氏父子的能让自己顺利到达台湾的筹码。历史演变到今天,谁又能去辨一份真与假?真相在风里,无人可话。
币制改革触动了旧保守派的利益,以徐铁英为代表的旧保守派进行政治抵抗,为了20%的股份不惜让梁经纶在谢木兰和几个共产党学生和几个国民党学生面前暴露自己是铁血救国会的核心成员,枪杀了谢木兰,对方家进行欺骗,丧尽天良。被逼急的狗会有过激反应,只是谁也想不到竟对一个不谙世事的姑娘下手,致使牵扯甚广。70天,币制改革以失败告终。北平百姓面临无粮境地,金圆券买不到粮食,北平各商铺纷纷出现断粮、缺货的景象,百姓们把运粮的车队围了。在这里作者穿插了一个细节描写,当方孟敖压着十车军粮到北平市民调汇总出仓库大门时,意外发现仓库大门静静坐满了人群,男人,女人,老人,孩子,没有人闹事,没有人说话。
突然,孟敖眼中闪出惊悸,人群中坐着崔中石的妻子叶碧玉,左边是伯禽,右边是平阳!这个场景让人心痛,孤儿寡母在这乱世又当如何存活。徐铁英却在这个时候仍为个己私利,强行带走马汉山,闯金库,逼迫北平分行的襄理谢培东承认其共党身份,消息传来,方孟敖父子义愤,方步亭一气之下去西山监狱申请坐牢,孟敖擅自架机飞行,不听指挥,最后通过李宇青,通过电话专线,孟敖与马汉山通话,终将徐铁英贪腐的20%股份抖出,情况大变。国民党的衰败已成定局。
国民党失败,追其根本,哲学上讲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国民党内部腐败成灾。在国民党统治几十年里,在国统区,占中国面积2/3的农村,依然是不到10%的人占据90%的土地,三亿多的农民没饭吃!城市的资产掌握到1%的人手里,上千万的居民居然要靠美国的救济粮活命!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国军已将军粮锐减到三百万,竟还未发出粮食,名不聊生,人心尽失。而共产党在东北、华北、华东等地,在其解放区全面推行土地改革,使一亿三千万农民分到了土地,一亿三千万人成了共产党的坚定拥护者,共产党正规军迅速扩展到三百万,这就是差距。
孙中山建立同盟会时就提出了纲领“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而国民党中央却不能贯彻实施,国民党内部仍有大部分封建小资产主义自私心里盛行,内部斗争不断,文中提到一处我记忆犹新,说:蒋介石坐飞机致北平银行金库,突接宋美龄电话,午后从北平急飞上海,据悉为处理蒋经国与孔令侃扬子公司案。傅作义感叹,蒋介石不爱江山爱美人,这已经注定了失败的结局。最终,扬子公司胜了,属于合法公司。这场国民党内部清廉与腐败的斗争,加速了其衰亡。
《北平无战事》使我受益匪浅,它从家族微观角度描述了国共两党明争暗斗的前方战线和地下组织之间的较量。梁经纶复杂的组织身份,或许到最后,他更心向共产党。一个人的心若要寒了,很难暖回来。失望透顶就会变成绝望。而透过方孟敖,我想说若要在乱世活,你必须有足够的筹码,也就是说你首先要有让别人利用的价值。就比如文中的方孟敖,为什么公然抗令不去轰炸开封,读书笔记擅自飞行后不听指令违反军纪,仍能平安无事,他犯了好几次事,怎么就没事。我想这不仅仅是因为他爹是北平分行行长,更多的是他有一颗正直的心,他不屑于心机,他绝对的赤诚。不仅币制改革方案中他是主要任务,从天津往北平运输物资人,也是人家率领飞行大队在日夜不停的运送,人家是王牌飞行员,不仅有高超的作战能力,还有较强的组织力。在美国跟随陈纳德有实战经历;在抗日战争中,在空中与日本敌机作战,数次穿越死亡驼峰,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较强的组织战斗力,人家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他个性率真,洒脱独立,拥有健全的人格和明确的目标。
其实,很多事是有转机的,事在人为。如果事与愿违,请相信一定另有安排。转头回顾《北平无战事》,感觉其更像一部谍战剧,间谍,中统,暗线,梁经纶是一个典型代表,还带有一定的江湖豪气,马汉山就黑白通吃,身上有几分江湖人的气概,其实我觉得变化最多的就是马汉山……这些人,都特点鲜明,最后也都走向了正道,也许有人注定孤独,增可达就是这样一个角色,在这部剧中,扮演了蒋经国的一个棋子,结果最后,临死之前,连个能说话话的人都没有,这或许也是一种悲哀吧。在昏暗的时局,更要保持一颗冷静的心,理智客观,提高内心的觉悟,增加一份内涵,善待身边的人,纵使只是一枚棋子,你可以掌握的仍有很多。
